

母亲与花
文/ 铁裕
一朵美丽的花,绽开在枝头,点缀了人生的春秋;
一朵温柔的花,艳丽了春天,也装饰了平凡人生;
一朵卑微的花,悄然地开着,温馨了苍白的光阴;
一朵普通的花,盛开在民间,蕴含了浓郁的诗韵。
母亲还在年轻的时候,悄悄的爱着几种极为普通的野花——紫茉莉、月见草、凤仙花、金雀花、蒲公英。
那时,正值特殊的年代,苍白而枯萎、荒诞而纷攘。爱花的人是比较少的,因为连肚子都填不饱,哪还有这种雅兴?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来没有栽过花。在房背后有一块自留地,本是栽花、种菜的好地方,但因村里在搞抓革命,促生产。因此,母亲就没有栽种花草,只好种点小菜,或是让其荒着。
自留地由于经常荒着,也就长满了野草和藤蔓。在萋萋野草中,夹杂着一些不知名的野花,有粉红的,有淡黄的,也有素白的,和朱红的。但这些花并没有引起母亲的注视。那母亲最喜欢什么花呢?

我常看到母亲将一种叫金雀花的野花插在瓶子里,然后倒进清澈的溪水,并放进几枚鹅卵石。
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就在阴冷、潮湿的屋里次地开放,荡着一缕缕芳香。只因了这花,暗淡的屋里,增添了几许美丽。屋里也就有了一点点的温馨,不再觉得寒冷。
小小的金雀花,开得也是那么楚楚动人;
它的花姿妖娆,虽然有些细碎但也弥漫着芳芬;
金雀花很卑微,但它却有着一种顽强而又坚韧的生命;
它虽然很普通,但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而它的寓意也很深沉。
严格的来说,金雀花比不上兰花、梅花、牡丹花、月季花、帝王花、郁金香等。但它也不尊贵,而是生长在山沟里。在岩石旁边,甚至在河埂上,墙角里,都能看到它的倩影。

但母亲并不在意这些,总是小心翼翼的呵护着金雀花。除了金雀花,母亲也喜欢栀子花。这种花也不太好看,但却要在很高的山上才能找到。
每当栀子花开时,母亲就抽空前往山上去采撷。早晨的雾袅袅娜娜,丝丝缕缕,将连绵逶迤的山野缠绕住。缠得有些空濛,有些轻盈。
远远望去,那山雾如裙似绸,在风的吹拂中缓缓的荡着。在朝阳冉冉升起后,栀子花在雾中渐自裸露,一如素装的村姑,虽然没有十二分颜色,倒也惹人喜爱。
栀子花开,弥漫着一阵阵芳芬;
洁白花蕊,仿佛萦绕在人们纯净的心灵;
芳香馥郁,山野中处处都有它的婷婷玉立的倩影;
枝头吐芳,哪怕是已落地成泥都有素淡的一缕缕清香。
母亲对我说∵这种花比较耐寒,不管遇到风霜雪雨,都能挺过来,这是一种顽强而坚韧的花”。母亲还说,要我像栀子花那样。我心里好笑,我一个男孩,怎么会像花呢?

除了栀子花,母亲还喜欢一种叫水红花的野花。这种花大多生长在田埂边、沟沟里、洼塘中。水红花犹如它的名字一样,开得水灵灵的,有些妩媚、有点浪漫。但是,它是母亲所爱的花中最娇嫩的一种。
这种花的花期不长,但却香气袅袅,沁人心脾。母亲对水红花更加呵护小心。她将水红花插在一个蓝边的大盆中,再找来一些碎的马牙石,铺在盆底。然后,让水红花浸泡一两天后,就绽放了。那芳姿湿泽泽、亮丽丽的,十分可人。
那种美,给清贫的我们一家带来了些许欢愉,也给母亲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
一花一世界,虽然细小,但却艳丽了阳春;
人生如同花,花虽淡雅,但却也如同人生;
人生活一世,花开一季,但有时也如梦境;
花开与花落,皆有定数,但有时如人命运。
母亲常常徘徊在花边,使得本来就清秀的母亲更加美丽。母亲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一缕缕芳芬。只因母亲喜欢花,于是,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也喜欢花。于是,爱花成了一种时尚,栽花成了一道风景。
有一个黄昏,母亲拉着我的手说:“妈妈也怕要像花谢了”!我惊愕地看着母亲,只见她清瘦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忧伤。我想:母亲还年轻漂亮,怎么说要像花谢了呢?我不明白,爱花的母亲怎么会忽然说出这种话来呢?

第二年深秋,母亲病逝了。在她的床边,那几枝栀子花也枯萎、凋零了。整个屋里,弥漫着哀伤的气息。
在我懵懂的心灵中,隐约知道了母亲怎么会说出了花谢的含义:原来身患重病的母亲,深知她的病难以治愈,才含蓄的说出这样的话,她是怕我们伤心。
在故乡的老河埂上,还有几簇金雀花悄然开着。我仿佛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影在花边,那金雀花仿佛幻化成了母亲。
几缕淡淡的雾气荡着,一如那逝去的昨天的光景。我默默地看着,仿佛在看一个幽深、朦胧的梦境。爱花的母亲,正从梦境中走向古老而宁静的山村——八仙营。
2023年10月11日。


作者简介: 铁裕,云南人,笔名:一荒玄。
系《散文阅读》专栏作家,《作家前线》、《世界作家》、《霖阅诗刊》、《仙泉文艺》等多家平台的特邀作家。
96年开始散文创作,先后在《柳江文学》、《华商时报》、《合肥日报》、《中央文献出版社》、《清远日报》、《工人日报》、《边疆文学》、《昭通作家》、《昭通文学》、《昭通日报》、《中国青年报》、《鹤壁文艺》、《文苑》、《乌蒙山》、《作家驿站》、《世界作家园林》、《网易》、《名家访谈》、《一点资讯》、《凤凰新闻》、《首都文学》、《作家》、《江西作家文坛》、《中国作家联盟》、《中国人民诗刊社》、《湖南写作》等报刊、杂志、平台发表诗文五千多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