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钝 | 脱 坯

脱 坯
文 | 赵大钝
坯,土语念pei,是古音在方言中的遗留,即土坯。土坯是古代至上世纪中叶建造房屋仍在使用的建筑材料,用泥土制成,平常百姓家盖屋垒墙都用土坯,富户官吏之家方能用得起砖石。生产队的时期,农民几乎没有人家用得起砖石,农人或生产队集体盖房打、墙都用土坯,因此脱坯的活儿比较多。脱坯一般在春天,春季干旱少雨,利于土坯干燥。

坯的主要原料是黄土。脱坯的人家都会未雨绸缪,提前几个月就推下土,甚至提前半年、一年的也有,用独轮小车把土运到村头,堆在大场角隅边,先让土醒一醒,就是让土尽量风蚀氧化,使土变得松软细腻,易于渗水浸泡,那样脱出的坯才会质量优异,坚硬耐蚀。
脱坯的时候,需要提前一天“饮土”。在土堆上用镢沟出一个凹地,浇灌充足且适量的水,浸泡一夜,甚至两天,让水完全渗透进土里,渍洇透彻,水与土完全融为一体,和出来的泥粘度大,质量好。这水一般需要十多担、几十担,人们一根担杖、两只筲,一担担从井里挑来,倒进土堆,让土恣意地喝个够。饮土时一口气挑十几担水,便是出力气的活儿,但是与种地瓜挑水相比,就小巫见大巫了。青少年时,在生产队种地瓜挑水人人怵头,一连好几天甚至半月,天天挑水,肩膀磨红了,然后压肿了,担杖不敢往肩膀上搁。我们只会叫叫苦,盼着休息。孰料黄埔怪杰聂绀弩在北大荒劳动时,牛棚中却为之赋诗。题目《挑水》:“这头高便那头低,片木能平桶面漪。一担乾坤肩上下,双悬日月臂东西。汲前古镜人留影,行后征鸿爪印泥。任重途修坡又陡,鹧鸪偏向井边啼。”这样的佳作可谓前无古人,后乏来者了。

脱坯一般都选在生产队的麦场上,或者硬面土路宽敞的地方。脱坯开始前,全部的脱坯者一起上阵,用长镢勾拉搅合,把饮好的大堆湿土和成黄泥。和泥需要掺加许多麦瓤、柴草之类的柴禾,在黄泥中起勾连作用,犹如水泥预制块里的钢筋,可以增加土坯的韧度,使它耐久,然而却增加了和泥的难度,除泥的难度,因为这些柴禾杆棒纠繆交缠在一起,很难把它们截断,因此脱坯更加费力。然后仨人一组,编成好几个作战集体。三人中一人和泥,一人除泥,一人拉模子脱坯。泥要和得粘稠适中,稀了不成形,稠了除不动、拖不动,不稠不薄最合适,这些度都是凭脱坯人的感觉和眼力。和泥者就是部队的粮秣官,后勤处,负责把泥和到最佳状态,堆作小堆,保证供应及时。除泥者很关键,一锨除的泥正好脱一块坯,不多不少;如果少了就要再除一次,多了则脱坯者得把多余的泥扒下来放到一边,延给下一个用,这样就多耗费了时间,减低了效率。
脱坯时拉模子最关键,需要技术、技巧。坯模子一般用木板制成,后来有用铁板的,长方形,长宽比例是黄金分割。拉模子需用的工具一是模子,一是泥匙、泥板,还有笤帚疙瘩一个,清水一盆。脱坯时先用笤帚疙瘩蘸水刷湿坯模子里面的四个干边,增加滑润度,便于提模子。倒上泥后,两手分持泥匙、泥板用力捣打,先捣四个角,保证脱出的坯有角有棱,规矩整饬;继而捣实全坯,模子里的泥与模子平齐,用泥版一墁,双手抓住坯模的系子快速而均匀的提起,坯即成。两三天后,坯挺实了,把坯掀起来,侧立在原地,这样透风受光多,便于干燥。四五天,坯就干得差不多,再把坯垛在一块,干垒成几道墙,等候建筑时使用。土坯一般长40公分,宽25公分,厚10公分左右,古时的草屋墙厚一坯,里外用黄泥墁平,最外面墁一层石灰泥,干净卫生。由于墙厚,茅屋冬暖夏凉,宜于人类居住。

脱坯是最沉重的劳动之一,因此需要好多人一起共艰苦。一般有三五组七八组不等,人们自由的最佳组合,先利其器,各占地利,摆开战场,龙腾虎跃,兔起鹘落,各逞其技,势同大赛,虽大汗淋漓也绝不示弱。小憩之时或者完工以后,各组会数数互报,脱的数量多者意气洋洋。脱坯人常常要相互评骘,恣其月旦,方正平实规矩者往往会显示一点方家风范。说时迟,那时快,脱坯之累不胜其苦,一个土坯干后重约二、三十斤,脱坯时的湿泥可以想知,脱一天坯下来,骨散筋折,臂痛腰酸,无不叫苦者。这样的重体力活,世代干活的农人犹自不堪其苦,文人学者如聂绀弩等一群文士上世纪发配到北大荒,年近六旬的文人竟也躬行其事,何以堪啊!然而聂绀老在颠踬苦境里却诗情蓬茂,困顿中成散宜生诗集。古云,诗必穷而后工,家国不幸诗人幸。

《散宜生诗集》中有《脱坯同林义》一篇,诗曰:
天晴日暖水澌澌,要起高墙好脱坯。
看我一匡天下土,与君九合塞边泥。
万方俯首归行列,广厦萦心定作为。
倘晋文公来讨饭,赏他一块已丰施。
当代的文侠诗圣,无物不可入诗,一着其笔,便隽永耐寻矣!
土坯幸甚,被聂老先生写进律诗,为天下学人知。令我们的土坯也进入了境界。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