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青海湖
柯扬

青海湖(英语:Qinghai Lake;藏语:mtsho-sngon;蒙古语:Köke Naγur),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跨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共和三县之间。湖面东西最长106千米,南北最宽63千米,周长约360千米。青海湖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湖水面积4625.6平方千米,湖水容量743亿立方米。

青海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湖面海拔3196米。流域整体轮廓呈椭圆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是一个封闭的内陆盆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青海湖是微咸水湖,矿化度较高,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

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青海湖区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种植业、旅游业和工业生产均有一定规模。湖区各县经济方面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为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湖公路沿线。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青海湖水补给来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入湖的河流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是鱼类回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补给13.35亿立方米,降水补给15.57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4.01亿立方米,总补给为34.93亿立方米,湖区风大蒸发快,每年湖水蒸发量39.3亿立方米,年均损4.37亿立方米。

水质
青海湖是微咸水湖,矿化度较高,为12.32克/升,含盐量14.13克/升,水体总磷保持较低水平,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水体透明度较高,透明度在3米以下。

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湖区水系
青海湖周大小河流有70余条,入湖河流有40余条,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湖东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积少。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流域是青海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青藏高原北部生态安全、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原真完整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山水林田湖草冰沙”多样化生态地理要素,是中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是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普氏原羚的唯一分布区,具有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鱼鸟共生系统。
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中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
科学研究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科院11个研究所展开合作,陆续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
2005年7月21日,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开钻,到9月5日结束,历时47天,分别在青海湖东盆,南盆等5个地点钻取了13支岩芯,取得岩芯323米。通过青海湖科学钻探研究,查明了青海湖湖盆形成演化,气候构造变化和青海湖波动的历史。
2021年9月7日,2021年青海湖流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出征仪式在青海省科技馆举行。借助星载遥感技术、传统地面调查、环境包络线模型、最大熵模型对青海湖面积及水位的变化、流域内植被的变化、普氏原羚跟踪及生境状况进行监测,以揭示高山内陆湖泊水量变化规律及气候响应、青海湖地区物种时空变化情况等。
2022年9月,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在西宁组织召开了《青海湖国家公园综合监测与科学研究体系规划(2021-2035)》评审会。
2023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青海湖综合观测研究站”在青海湖鸟岛挂牌。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调查,青海湖保护区及环湖地区,共计鸟类189种,兽类41种,两栖爬行类5种,鱼类8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5种。保护区内的动物区系以典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成份为主体,湖区的兽类动物总数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以啮齿目、食肉目、偶蹄目种类较多,普氏原羚是湖滨沙化草地的代表种,也是世界最濒危的野生动物物种之一。两栖爬行类有高山蛙、西藏蟾蜍、沙蜥和高原蝮蛇等。另外还有鱼类8种。
鸟类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的各种鸟类达30万只以上,其中,以水禽鸟类为优势,如棕头鸥、鱼鸥、斑头雁、鸬鹚四种大型水鸟数量均在4.5万只以上。这些鸟类每年3月到青海湖,并在蛋岛、鸬鹚岛、三块石、海心山等地栖息繁殖,于10月陆续南迁,是青海湖保护区主要的夏候鸟。
此外,该区还是候鸟类南来北往的中继站,有近20种水鸟迁徙途经此地,数量达7万多只。保护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水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殖场所。区内鸟类种类数量约占全省鸟类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在保护区湿地草甸地带栖息、繁殖;每年还有约4000只左右的大天鹅在区内的沼泽地越冬。
截至2022年3月,栖息水鸟数量较2017年增加69.9%,达到57.1万只。
种类
2006年至2013年4月,青海湖鸟类种群增加33种,达到222种。
2017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数据显示,青海湖23个水鸟栖息地共记录到水鸟44种、3.9万余只,育幼夏候鸟种数呈“双升”趋势。
2021年7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进行夏季水鸟监测中,首次观测到灰头麦鸡。
2022年5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刚察县仙女湾湿地巡查时,发现灰椋鸟,查阅文献与整理历史数据发现该鸟为青海湖新记录的鸟类,至此青海湖鸟类种类达228种。
2022年8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开展2022年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分别在青海湖沙岛内观测记录到黑卷尾,在黑马河附近的草地上观测到一只红脚隼,通过查阅文献与整理历史数据发现均为青海湖鸟类新记录种,至此青海湖鸟类种类达230种。
截至2022年10月,青海湖水鸟种类由97种增加到98种,猛禽种类由22种增加到23种,青海湖鸟类种数达到232种。
植物资源
青海湖区有野生植物52科174属445种,主要植被有矮蒿草、小蒿草、珠芽蓼、针茅、高山唐松草等。沿河有一些低矮灌丛。湖水中的浮游植物有53种,其中以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共29种,底栖动物共有22种。
旅游特色
二郎剑景区
青海湖南岸二郎剑景区是青海湖的核心景区,以草原、沙滩、动物为主的生态自然资源而知名。二郎剑景区定位是“服务人的地方”,是青海湖景区的文化体验与运动休闲基地,二郎剑已经建成了以观鸟台、观海桥、观海亭为组合的观赏区,大型民族歌舞、藏族风情园、圣湖祭祀等旅游项目的休闲区,以游轮、水上摩托、水上自行车、自驾游艇为活动内容的水上娱乐区,成为环青海湖最大的旅游接待基地、民族风情体验基地。
鸟岛景区
青海湖西岸鸟岛景区因岛上栖息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是青海湖畔最有灵气和生机的地方。每年4—6月间,有近10万只候鸟陆续迁徙到这里繁衍生息,是青海湖一大奇观。为了保护鸟类的世袭领地不受干扰,同时保证更多的游人可以近距离观鸟,鸟岛新建了集观鸟室、休息室、咖啡厅、多媒体展示厅为一体的多功能半掩体观鸟室。掩体通道长443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
沙岛景区青海湖东北岸
沙岛景区内金沙湾、银沙湾相依相伴,太阳湖、月牙湖、芦苇湖点缀其间,金沙、银沙交相辉映,海鸟成群。水上游艇、滑沙、沙滩摩托、沙滩越野、骑马,骑骆驼是沙岛景区的特色旅游体验项目。
青海湖是藏文化区,不仅具有藏文化区的共同特点,拥有藏文化区共有的民族风情、文化渊源,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点,包括祭海、转湖等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以及昆仑文化、西王母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地区的文化发展,构成了青海湖独有的文化氛围。这些特色文化在民族节庆活动、环湖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体现。
拉伊山歌
拉伊山歌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以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而向四方辐射。拉伊脱胎于藏族山歌,种类丰富,数量浩繁,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
安多藏戏
安多藏戏是受西藏藏戏影响,吸收安多地区藏族文化,在民歌、民间说唱、民间歌舞、藏传佛教义化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藏戏新剧种。现在安多藏戏,主要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各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地区、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和甘德县。
锅庄舞
锅庄舞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
名称来历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北魏以后,始称青海。蒙语称“库库诺尔”,意皆为蓝色或青色的湖。青海湖之名始于近代,1949年后才普遍称青海湖。
历史传说
相传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奉命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时,唐王赐她日月宝镜,说日后若思念家乡,就拿出宝镜来看,家乡长安就会出现在你面前。文成公主千里跋涉,来到唐蕃分界地的日月山,眼看就要进入吐蕃领地,公主思念起家乡父老,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宝镜里显出了家乡长安,公主想到此一去再也回不了长安,一时泪如泉涌,难以成行。然而,这位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神圣的使命,便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这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美丽的青海湖。公主翻过日月山继续朝西,她的眼泪变成河,随她西流,变为有名的倒淌河。
西王母是3000多年前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古羌人部落的女首领,她宴请乘八骏之辇来看望她的周穆王于瑶池,而这瑶池就是美丽的青海湖。西王母是青海湖的主神,替王母“殷勤探看”穆王行踪之三青鸟,就是生活在鸟岛之上的万千候鸟。
水怪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水怪的出现地点都是在海星山与湖的东岸之间,曾目击湖中怪物者尚有数十人,据称其特征是:形体较大,颜色呈黑黄色。
夏日青海湖
祭祀活动。祭海就是祭祀青海湖,最初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人原来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在元代,蒙古族就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风俗,清代以来对青海湖的祭祀活动更具规模、更加富有宗教色彩。与此同时,环湖地区的藏族人也参加了这项祭祀活动。青海湖祭海,不仅是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间包含着众多民风民俗,同时表达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祀青海湖
环湖比赛赛事介绍
2002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提出并发起,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和青海省政府联合打造环湖赛,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环湖赛为2.HC级,是亚洲顶级赛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环湖赛彩票
2009年2月,经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以“环湖赛”和大美青海为主题的即开型“环湖赛”体育彩票于同年3月底在全国发行。这是中国首开以一项体育赛事为主题的彩票发行先河,也成为宣传青海、展示青海大美风光和人文风情的新平台。
饮食文化
在青海湖周边,面食的花样繁多,有白面类、蒸面类、馅面类、烙面类,细分出来有几十种,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也是汉、藏、蒙古、土族等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外来人的汉人也把中原或中国南方一些先进的技术带到了这里,促进了这里的繁荣。
保护研究生态保护政策
2003年,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此,青海湖保护开始。
保护区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7°53′—101°13′,北纬36°28′—38°25′之间,地域上涉及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刚察、海晏两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总面积495200公顷,范围包括青海湖整个水域及鸟类栖息的岛屿和湖岸湿地。
保护区始建于1975年,1976年建立管理站,1984年晋升为管理处,1992年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2年7月,正式创建国家公园。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