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小说]
和 平 使 者
◎ 黄文建
一
一架波音飞机穿云破雾一路向南,飞越贡山南麓的怒江下游,紧贴芒幸河谷盆地边沿徐徐下降,停靠在西南边陲重镇——芒市机场停机坪。
上尉军官常箐伸手遮挡直射的紫外线,匆匆走下飞机舷梯。他是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委派,肩负机关报特约记者职责前往的。此番为的是跟随解放军某测绘大队官兵,全程记录其执行中M边界联检测图任务,使命显得神圣而光荣。
吉普车吼叫着嗓门,直驰大队指挥部所在的德宏军分区营院。政治处余干事介绍说:“这项特殊的测图任务是受中国政府和M国政府委托,两国正式签署《中M边界全线联合检查测图》协议书后,经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反复研判,最终交给了我们英雄测绘大队的”。为了两国人民的和平友好,这支部队及其配属单位官兵300余人,半月前就昼夜兼程赶赴祖国西南,撒布在风光迤逦、神奇迷人的中M边境地区。他们响亮提出:“当年外勘,当年成图,两年任务一年完成!”常箐面色涨红露出一丝惊疑。
大队彭指挥长交给常箐一张特别通行证:“这是中M两国外交部联合颁发的,凭它可以免检通过大小口岸,自由出入国界两侧50公里范围。”他还特别嘱咐:为了联检测图的安全保密性,双方晤谈时商定作业期间不报道,所以你只能以测绘兵的身份出现,权且充当中方专家组“资料助理”吧。你可以加入一线分队跟踪采访,但要把收集的情况记在心头,返回境内再回忆誊写出来,拍照也属采集“界桩预置图”所需。

二
4月5日,北京时间10时,M都时间8时30分。参加中M边界联检测图的全体官兵,分别从中M千多公里边界线、20个边防口岸同时出境,无线电及测绘仪器也紧张工作起来,中M勘界第一阶段测图任务全面铺开了!
常箐从大地一队杨政教处见到一份决心书,第一句就是:“旗开必须得胜,首战一定成功!”,那是中队长薛斌在出测动员会上的誓言。
常箐随一中队来到M国勐赫地区作业。这里雄山陡峭,万木遮天,日平均气温高达40度,是艾芜《南行记》所载的那些险象环生之地。当地边民说:“通往勐赫没有路,自古猿难攀、鹰难飞,你们如何过得去?”
一中队自有不一般的法子:旱路不通走水路,冒死也要赶到目的地!就是要从这条湄公河支流进入测区。
他们找遍了周边的渔民,没有一条船敢下河进去。说这段河水流湍急,暗礁丛生,十船九翻,谁个胆敢冒这个险?
一中队官兵就有这个气魄!他们砍来竹子扎成筏子,8名队员立刻跳将上去。
这条支流或许未见过竹筏漂江者,更加狂躁暴怒,恶浪翻滚,惊涛扑面,大有打翻勇士们入水的势头。
怎奈,竹筏上“撑船掌舵”者乃长江边长大,且熟识水性的战士小鹏。只见他手攥竹竿左撑右点,暗礁险滩一一躲过……
常箐双手紧搂摄影包,心里在想,万一掉进水里,自己就用手托起相机,拼命也要扑腾到岸边。
薛中队长想稳定队员情绪,带头唱起了“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竹筏在激浪中起伏飘摇,顺江而下,形成既有“惊涛拍岸”,又有笑语欢歌的“奏鸣曲”。
70多公里的支流,就这样被测绘兵征服了。

三
“轰隆”一声巨响,M国曼拉乡一山坡上扬起浓烟,一头水牛应声倒地。来此作业的二中队官兵赶紧卧倒,中方翻译小杨告知:由于M国历史渊源所致,北方地区偶有战事,至今还埋有大量地雷,有名的白石岩雷区到了!
面对高耸入云的白石岩山,中队长鲁卫犯起嘀咕,额头蹦出一大串汗珠。这是必须勘测的重要山头,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他望望山巅,又瞅瞅河沟,一时难以下定决心。
“河里该不会有地雷吧,这个雷区我来趟!”鲁中队长看过京剧《奇袭白虎团》,如今想起来了!他带领两名战士冲了出去。
他们绕道跳进那条河沟,头顶衣服包裹的图纸,在齐腰深的水里逆流而上。4个小时过后,一行6人到达山脚下,但要爬上顶峰已无水可涉。鲁中队长仔细查看地形,那光溜溜的陡岩峭壁,是埋不下地雷的!便把测绘包背在身后,趴下来手脚并用,专往最板实的石坡攀爬……高傲的白石岩山被他们踩在脚下。
翻开大队指挥部第三期《工作简报》,常箐摘抄了“孤胆队员——程立烨”的事迹。
6月初,技术员程立烨受领了240号界碑的作业任务。那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又处于野兽、蟒蛇出没无常之地。一大早,小陈就带着地图、干粮和手枪出发了,可进入原始密林后不久,人称“活地图”的他也迷了路。其实那里面本身就没有路,他白天凭树冠辨别方向,夜晚观星辰识别路线,听到狼嚎熊叫,他也不去理会,当然也不能理睬。艰难跋涉四天三夜,小陈实在走不动了,便躺在荒草坡上滑动,或趴在地上爬行;累了靠在路边树下歇息,困了钻进猎户窝棚打盹,干粮没了就摘野果子充饥。
在翻越4座大山后,小陈终于找到那个界碑,但界线却在无名山上消失了。他细心询问当地山民,核对随身携带的老地图,在分水岭上找到老界线,并将其精确标注于图。事后,经中M双方专家实地复查,他调绘的成果图分毫不差,一点一线都饱蘸着测绘兵的极端负责。
四
烈日倾泻在瑞丽江上,几个景颇族小伙恣意畅游在江心,浅水区的傣家姑娘脱去坎肩、褪掉筒裙,弯腰把长长的秀发沐进碧水,嬉笑声银铃般掠过缓流的水面。
美丽、富饶的龙川江冲积平原,拥有方圆2万多公里肥沃土壤,是中M两国人民十分关注的,也是世界上最为瞩目的热土。按照业务规范要求,这里凡50米以上的田埂都要调绘在航片上。有人概算过,这个片区纵横交错的田埂不下300万条。在1:5万的地图上,要标上50米长的每一条田埂,那可是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线条,加上河流、山脉、道路等地标物,张张地图绘成就好像一张蜘蛛网,精细无比,纷繁复杂。
一叠成果图放在质检工程师唐澄的案头,他对照资料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便到田埂最密集的广双寨子周围核实。一查,在一块既有密集田埂,又有河沟、土坡交叉的地块,作业员漏绘了一条现地长75米的田埂。不用动员,也无任何借口,所在中队官兵背起作业包,冒着酷暑天,以更为严苛的标准,将这片测区全部复查一遍,直到万无一失才通过验收。
常箐从中方专家组组长、总参测绘局孙大校那里获知:六十年代初,这个大队参加第一次中M联合勘界时,周总理就对有关专家说:地图的质量和精度,就是测绘工作的生命。
二中队奉命在M国景康境内作业,队员们行程数百公里,奋战6个昼夜,取得了3个控制点的成果。中队长阮晓平通过仔细验算,发现数据误差均在允许范围,算是合格成果,按规定是可以上交的。但他就是不信这个邪,中队兵分两路重返测区,增加两个补点进行作业,硬是把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队员们算是舒了一口气。
当天晚上,阮中队长又和质检员伏在灯下,反复用计算机推导分析,认为有个补点观测角度偏小,如果能够扩大一些,成果精度还会再高一点。次日,他又带着2名队员第三次赶到测点,精心作业三天终获最佳数据,控制点被上级评定为全优成果。
说到“质量比生命更重要”,业务处谭处长给常箐摆起了“火凤凰”的故事——
盛夏之日,多普勒四组从阿里方向出境,来到M国龙竹地域作业。恰好遇上大雾笼罩,三四天散不尽,仪器无法顺畅观测。这天中午,太阳终于钻出云层,金光洒满大地,大家欣喜若狂。组长肖德刚一声令下:对准目标,抓紧观测!
糟糕!大伙们刚刚架好器材,不远的山坡上燃起熊熊山火,直向观测点蔓延过来。
撤不撤?官兵们异口同声:机不可失,绝不后撤!观测员打开仪器,对准对面山头的觇标,记薄员抓紧记录数据。
山火借风势愈烧愈旺、越来越近,官兵们脸上臂上出现烧灼感,两名新战士胆怯起来。肖组长一边安抚战友,一边高声呼喊:“不要慌,赶快测,要准确!”一组组数据出来了,而他们却被烈焰团团围住,帽檐上、衣裤口溅起火花,犹如几只火海里的金凤凰,显得那么的英姿勃发!
当官兵们抢完观测任务,突出火海围困时,他们有的头发烧焦了,有的衣裤灼起洞,有的脸面起了泡,观测仪器和成果完好无损。
五
“林青山小组被扣了!”一封加急电报飞到大队指挥部。
任总工程师立即安排军务参谋、车管助理,外加“资料助理”常箐驱车从磨憨进入M境。
昨天下午,航外二队林青山小组到M境尖高山测图。他向当地佤帮军出示特别通行证,并说明按照国际惯例执行公务,希望对方给予协助。
几分钟后,一个中尉军官说,没有接到通知,不知道有此事。
林青山咯噔一下,难道指挥部没有协调好?通过翻译再次重申我方职责,同时用远程对讲机发出了讯息。
对方固持己见,把小组5人安排在两间竹屋过夜,称要找他们上级核实情况,并以命令的口吻说,老实呆在屋里,不准轻举妄动!
为防止不测,小林把仪器、资料和枪支放在里间,让3个战友住在一起,自己和翻译留在外间观察。门外有3个持枪者来回走动,不时射来雪亮刺眼的手电光。
半夜刚过,屋外闯进4个军人,强要求和小组人员住在一起,并“请”他们交出枪支。
林青山义正言辞:枪支是军人的生命,这是政府特许我们携带入境,抗御野兽自我防卫用的,绝不能交给你们!
外交无小事。难熬的10多个小时,林青山们强忍怒火,冷静再冷静:勘界本是一项和平行动,一定要以稳定大局为重,这也是对中国军人的严峻考验。
常箐一行首先与M方边检站沟通,答复“早已全线通报,没有任何问题”;随后又到所在乡公所协调,仍然“收到书面文件,已通知各村寨”。问题出在哪里,军方又是咋回事?消息很快传到M方指挥部。
“误会了、误会了!”这时,一名佤邦军联络官赶到,他又是作揖又是敬礼 ,将盖有长官印章的字条一挥:“走,到连队领人”。原来,M国是政府军和地方军并存,政府指令在此只能“知晓商处”。他们虽然收到了政府公函,若是没人亲自前去接洽,就拿不到上司的手谕,下属部队自然就不会执行。
一场虚惊!杨青山终于松了一口气。 “天高皇帝远,难怪军令不受,国家使命岂能当儿戏!”他在问自己,又像在问对方。
三天后的中午,林青山小组完成作业任务,转场经过“金三角”附近一小寨子时,突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在十几间石棉瓦房围成的厂门口,两名同样着迷彩服的年轻女子,热心邀请队员进去喝口水——歇歇脚。
林青山心想,往后10多公里路上林密人稀,何不将就搞点午餐。他们跨进厂里的伙房,烧开水、热罐头、煮面条……迷彩女子也殷勤服务,欢声笑语不断。
午饭后,小组队员整理行装准备上路。看似工厂老板的男子凑近林青山,操着汉语:“看着办,随便带点吧!”
“什么、什么,带点什么?”林青山反问。看到男子狡黠一笑,他似乎明白了,脸唰地一下变得煞白。这时,翻译轻声告诉他,这可能是一个海洛因加工厂,毒品在此是难能禁绝的,按照行规必须捎带,否则别想走人。
怪事?林青山让翻译给男子解释中国法律,还有军人外事纪律。他走出饭堂,五个彪形大汉伫立院坝,个个手握冲锋枪,怒视着这群不速之客。
见林青山退回,那男子又说:“你们哪是当兵的喔!分明就是来搞A货的,怕是打着修路幌子罢了!”
林青山指着胸前的菱形标志牌,耐着性子解释:通行证上大山之间,流出三条河流,两国文字“免检通行”,背面印着中M国徽,各口岸见此都一律放行。这咋会是筑路工的证件呢?
天色渐渐暗下来,对方仍不开口放行。
事态逐级报告上去,M方一名武装部长赶到现场,再次“教育”男子:“你以为别个没有王法,像当年‘金三角’的国民党嗦!他们如果要靠这个发财,还给你磨叽恁久搞哪样?快让他们走了算逑!” 然后掏出手枪连扣三响,拂袖而去。
林青山们终于成功脱离了。常箐后来证实,那个武装部长即是国军93师后裔。
转战来到M北重镇的南坎,常箐买了几张精美的玉石画片,专门通过当地一家私人邮政所,给驻川某陆军医院的吴芬寄去跨国信件。出差五个月,他还没给吴芬写过一封信,只是回国休整时打过几次电话,想必喜欢集邮的她定会笑纳。

六
9月中旬,中M边界联检测图第二阶段任务划上句号。
M方专家组长吴妙盛伦特邀中方官兵代表,到M国第二特区莫结市欢度点灯节。
日落时分,彩霞满天。中方指挥部一行5辆军车渐次驶过口岸,中M边防军人整齐列队,敬礼、鼓掌——放行!恭候多时的M方友人立刻上前,握手、拥抱——欢迎!
这时,家家燃起烛光,户户点亮灯笼,以迎接佛陀降世,驱灾避难。大街小巷灯红酒绿,人头攒动,欢歌笑语,整个城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穿过布施活动会场,宾主双方走进一个偌大的广场。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上百张赌桌纵横交错,拉开阵势,下注人故作镇静,观战者心惊肉跳。随着斗大骰子的滚动,席间立马响起狂野的吆喝,M币成捆的抛来扔去,人民币更是“通杀通吃”,众人被撩拨得心花怒放。M方朋友借机试探:“要不,试试手气?”中方朋友微微一笑:“瞅瞅得了!”
在M方精心准备的欢迎晚宴上,吴组长端起酒杯,言语有些哽咽:“你们离开家乡亲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为了中M两国的胞波情谊,完成千古流芳的勘界任务。祝贺你们取得圆满成功!瑞苗胞波(亲兄弟),你们辛苦了,干杯!” 常箐趁机按下相机快门,定格了中M传统友谊的一瞬。
10月12日,新华通讯社向全球发文(通讯员 常箐)宣称:解放军某测绘大队出色完成中M边界联检测图任务。同时,国家外交部、总参谋部致电祝贺,成都军区给予通报表彰。随后,由常箐采写的长篇通讯《跨国界壮举——中M边界联检测图纪实》,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10余家国内外报刊。
作业在原始密林
精测界碑位置
设定国界标石
测天量地终无悔

作者简介:黄文建,笔名闻僭,现任成都市二级调研员,曾长期从事军地宣传工作,在国内外军地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