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镇周庄行
文/杨君
到达乌镇的前一天下午,在杭州重游了西湖,观看了由黄巧灵执导的场景全复盖立体电影《宋城千古情》,气势壮阔,情景振撼,印象深刻。将近一天时间过去,银幕中的光影变化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犹在眼前变幻闪烁,其视觉冲击力不可谓不大。
早有所闻,乌镇是当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乌镇在历史上也颇值一说。据悉,春秋时期,乌镇曾处越国和吴国的边境,彼时吴国在此驻军,史称乌戍。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和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孑萧统。谢灵运曾因反抗宋文帝被杀于广州,萧统则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组织文士编撰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堪与《诗经》、《楚辞》齐名的《昭明文选》。乌镇另两个历史名人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和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又称范石湖,为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张翰因不愿卷入八王之乱,留下了秋风起,思念家乡菰白、莼羹、鲈鱼……的诗句。据考,乌镇在古代叫乌墩镇和青墩镇,后为避光宗(赵惇)讳,将两镇合在一起改称乌镇。

鉴于乌镇有以上的来历和名头,所以未到乌镇的头天晚上,我就在想象着乌镇的繁荣和美丽。谁知下车一看,竟使我有所失望:除百床展和蓝花印染等展出场景尚觉可观,其余的就觉得没啥样儿啦!临河街道上,两排百年前的老房子毫无生气地摆放着,色调是灰暗的,状态是简陋低矮甚至是破旧的,生意也像是很不景气的样儿。没有花香,没有柳绿,更无莺歌燕舞,只有不时呈现在旅客眼中的河上的几座石板桥和偶而悠然摇过的乌蓬船,还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江南水乡昔日的特色和美丽。若问,在国家和社会已步入现代化的今天,设计者还要把这样一种景观呈现于人们之前,意义究竟何在?对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当你走进参观乌镇的大门,方才恍然有所省悟:原来,把这样一幅图景呈现出来,让旅客看后,自会触景生情,或引乡愁,或怀古吊今,从今昔巨大变化中,感受时代的变迁与进步,更加热爱今天前进的中国!当然,通过参观,更可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帝国主义工业文明和经济入侵背景下,本民族传统工商业的凋零和艰难生存,以及某些新兴行业在艰窘中的萌芽,开始诞生。
茅盾仍是人们参观乌镇,需要对他进行了解的主角。上世期三十年代,是茅盾文学创作的旺盛期,影响之巨,不言而喻,解放后对各大作家的排名他仅在鲁迅和郭沬若之后。除小说和散文创作,茅盾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杭州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多少年多少代过去,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题诗留念,可到头来,最为人熟知和激赏的还是茅盾先生的“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 两句。这副对联,用词精切,属对工稳,想象丰富,表达了对苏小小这样一个受损害的历史人物的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对历史人物评价须有胆识与博见,准确把握其分寸,不杜撰,不虚妄,不损益,茅盾对苏小小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由此我想到了清代诗人袁枚,为了纪念苏小小,他刻了一枚“钱塘苏小是乡亲” 的印章,遭到了某位来自京城尚书大人的严厉斥责,他煞有介事地批评袁枚说:“阁下曾入翰林苑,如今声望曰隆,然而却与古代的婊子攀什么‘乡亲’, 简直玷污斯文”。 袁枚知道自己是碰上了假道学,犯了大忌,便不无讥讽,神色泰然地对他说:“大人认为此印不伦,非也。在今天看来,大人自然是官高一品,而苏小小乃是钱塘低贱之人,只恐百年之后,人们只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位名妓苏小小,却不知国朝还有大人之名也!”几句话说得尚书大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由此可见,茅盾的题联,在思想意义上与袁枚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概括力强,意义更鲜明突出,代表了历史和现实众多人的意见。

茅盾的题词亦甚多,我见到的就有他题写的“乌镇”、 西湖“ 曲苑风荷”、“ 题红楼梦画页”,“ 苏轼《定风波》词”, 等等,书风俊俏清隽,洒脱不羁,秀逸疏朗,妙趣横生,实不愧为书家圣手。
旅行参观的下一站便是周庄。周庄现属苏州昆山,据说离此不远的太仓亦在其左右。周庄亦是古镇,感官上色彩明朗于乌镇,两面街道临水,过往有石桥相通,河面亦不时有乌蓬船摇过。周庄生意兴隆,店铺林立,物品精致,除房有点旧,从外观到内里,都是典型的江南特色和水乡景致。
周庄现阶段所以能蜚声世界,闻名天下,使各地游客趋之若鹜,不期而至,传说与一个名叫陈逸飞的画家有关。陈逸飞, 1946年4月10曰生于宁波,他是当代在油画创作,戏剧导演,电影服饰、环境设计诸方面都取得创造性成就的文化名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油画系列,被美国石油大王阿德曼•哈默先生收购展出,来中国访问时将其代表作《故乡的回忆——双桥》赠给了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后中国将此画转赠联合国作纪念,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一时引起巨大轰动。

物极必返,世事难料,谁也不会想到,正当人们忙着为陈逸飞在周庄建立纪念馆快要落成之时,忽然传来画家因呼吸道出血在上海华山医院溘然病逝的消息,顿时令众人口瞪目呆,难以承受。这次旅游,当我们坐在周庄的双桥边,想到陈逸飞在周庄勤奋工作的情景,而现在竟是物是人非,该是何等令人怅惘莫名!嗟夫,陈逸飞以如此之才
,如此贡献,如此盛名,却不能益寿,于59岁英年早逝,此乃人也,命也?时也,事也?
在周庄,但凡是个人,都知道沈万三的故事,因为在这儿,哪里都卖万三蹄呀。沈万三是明朝时周庄的一个富豪,因为与朱元璋有交集,所以名声很大,无人不晓。

“万三蹄”的故事是这样的。一次,朱元璋率军攻打吴王张士诚,带兵途经周庄,沈万三迅速卥了万只猪蹄劳军。士兵们长途征战搏杀,哪吃过这个,一见猪蹄,一拥而上,你争我夺,一会儿功夫把沈万三派人送来的卥猪蹄抢了个精光。朱元璋也急切地抓上两只啃着,他一边嚼着猪蹄筋,一边绕有兴致,不怀好意地问沈万三,你说这是叫什么蹄呀,口味这般好?他估摸着沈万三一定要回答:“猪蹄!”要是如此回朕,那就对不起,侬肩上的脑袋就不是你的了。沈万三脑筋急转弯:想,跟我玩这个,谁还不知道你那点花花肠子,你可巴不得我赶快说出那两个字来,咱可不会上你的当!于是立马说道:“是万三蹄!”朱元璋自小放过牛,要过饭,在庙里呆过,这会刚混出个样儿,死要面子活要脸,和他说话爱听好听的,一句话不对路,有差错,便会要了你的命。

“万三蹄好!”朱元璋终于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打心底佩服沈万三的机巧和灵敏。沈万三凭着商人的那份精明和灵动,关键时刻,脑筋急转弯,没有上朱元璋的当,说出那个令他忌讳的“猪(朱)”字来,终于保住了脑袋,逃过一劫。
夕下西下,走在周庄的石板桥上,看着悠悠驶过的乌蓬船,听着船上婀娜多姿的吴女的浅唱,感到岁月如歌,历史如新,人生似锦,生活如梦。眼前的一切更美了。

【作者简介】个人简介:姓名杨君,又名杨群,安徽省六安市人。近年创作小说、散文、随笔等文,见于《分水岭》、《皖人春秋》、《首都文学》、《胶东文学》、《三秦文学》、《作家视野》、《老丫文苑》、《湘西美文》、百度《百家号》等文学网站微刊、纸刊。编著《古代名人传奇百人经典》由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