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散文)
李上池
我的父亲李世华,生于公元1918年,卒于公元1998年,享年81岁。
父亲德艺双馨、质朴仁慈,他的一生是光明磊落、勤劳、热心为人、服务社会的一生。
父亲生在旧社会,少小随祖父工建筑,稍长失怙恃,后奋发自立,继承祖父的遗志,从事建筑业。
由于家穷,父亲只读几年书,但他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经验和建筑理论知识不断地丰富。父亲没有学过建筑制图、建筑学和工程力学,但他设计的楼房却很实用、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日本侵占广州湾时,有一次两个日本兵拿着枪跑到我们村来,父亲当时外出农耕回来,日本兵见父亲后马上端着枪冲过来,父亲见鬼子有枪难以对付,拔退就跑,日本兵紧追并照着父亲开了几枪,没打中,父亲一直跑到东村那边,跑了几公里远,躲过日本兵的追捕。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村的房屋几乎都是泥砖屋,建筑面积一般是50多平方米,左右两房,中间厅堂,屋脊5米多高,檐口3米左右。父亲早上约七点钟出工,到下午五时左右就建起一条泥砖屋。建筑施工一般是一配一,即一个师傅配一个小工,父亲当师傅砌砖起码要配二个小工,弱一些的小工要配三个。父亲砌砖不用挂线,拿起砖一放下就准,如果要挂线或下砖作调整,就慢了很多。父亲一天砌一间房屋,是传奇,这样的速度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少有的。
父亲当了几十年的工程队队长虽然有名,但其知名度不如一天砌一间房屋,这一壮举远近闻名。湛江甚至广西、海南等地很多农村建房都请父亲做师傅,他们说父亲建的房屋速度快、质量好,能请到父亲建房的人无不说:“我家的房屋是世华师傅建的!”并以此为荣。
父亲二十来岁就组建建筑施工队伍,组建初期十分困难,一没有资金,二缺少技术人员。没有资金,父亲拿自己的钱购置办公用品和建筑工具,生活用品如碗筷、铝煲、铁锅等,父亲从家里拿。父亲既当工程队长,又当工程师,工程队技术人员的技术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解放后,父亲创立的工程队改为“乾塘建筑工程队”,集体所有制。乾塘建筑工程队从成立到解散,都是父亲当队长。乾塘工程队的施工质量、速度和施工安全等方面,能与当时的县市级建筑公司比肩,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计划经济时期,乾塘工程队承建的工程都由市建委分派。乾塘工程队的信誉好、技术好,市建委特意安排了很多任务,促进工程队不断地发展壮大,最多时有建筑工人近千人。改革开放后,工程任务不再由政府派发,要自己去找,同建设单位洽谈,善于打交道的人在这段时期较容易接到工程。后来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制,建筑施工单位又如雨后春笋蓬勃地发展,承接工程任务更为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乾塘建筑工程队因接不到任务,入不敷出,维持工程队愈来愈困难,这时工程队增加了新的领导干部,镇政府和工程队研究决定把父亲长期以来在湛江市区购置的土地、房屋等物业拍卖,以抵债并希望能维持工程队的发展,但最后还是难以为继,工程队逐步解散。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程队工作并会打交道的人都接到很多工程来做,有的成了大老板。父亲老实本份,一生只知规规矩矩做事,勤勤恳恳工作,不善于洽谈打交道,领不到工程来做,最终成不了建筑老板。
父亲待人谦和,同情穷人,村里穷一些的家庭,父亲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如带其子女入工程队工作,平时或节日,父亲就交代母亲给村里的穷家庭送点礼物等,母亲的个性和父亲一样,同情穷人,母亲很乐意地按父亲的嘱咐给村里的穷家庭送去礼物,礼物包括食物和一些钱,表现出对待邻里的真诚关怀和满腔热忱。
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村大多数家庭都有人在乾塘建筑队工作,村民经济收入除了农耕外,还有建筑工资收入,比较富裕,被人们誉为“建筑村”。
父亲创立乾塘建筑队,当队长,又是七级师傅,每月工资有一百多元,这工资在当时与市领导的工资差不多。父亲工资虽高,但他一生俭朴,从来不穿华丽的衣服,平时总是穿旧的中山装,出席重要的场合就穿一套新的中山装,简朴的生活习惯贯穿父亲的一生。
父亲饮食不讲够,在工程队和大家一起吃饭堂,在家里是粗茶淡饭。父亲爱喝酒,但酒量不多,每次都是二三两酒,父亲喝酒不用很多菜,叫母亲炒一些花生就津津有味地喝了。乡邻中那洪村的信增叔是渔业队长,他也喜欢喝酒,得知父亲从霞山回来,就带一些鳝鱼干或虾干来,和父亲一起喝酒。他俩很好,几十年的朋友,喝起酒来无话不说,充满人间赤诚的友谊。父亲走后,治丧期间,信增叔每天都来做这做那,他对父亲的深情厚谊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永志不忘。
父亲一生艰辛、坎坷,经历新旧两个社会,世事沧桑,父亲矢志不移,安分守纪。父亲走后只留下一间200平方米未作装修的房屋,没有任何积蓄,他把艰辛和挚爱都带走了,走得很安祥。
父亲勤劳创业,奠定家基。父亲崇尚文化、重礼义,坚强而有主见。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很严格,要求我们勤读书,艰苦创业,做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做有益于人的人。父亲的崇高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兄弟姐妹个个都自觉自律,勤奋读书,努力工作,为社会贡献力量。
父亲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在他眷恋的乡亲们心中。
作者简介
李上池,广东省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作家网人才库优秀作家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常见于国家、省、市级刊物、网站。作者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全球的作品征集竞赛活动,获得几十次奖励。2014年,在全国“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评价征集活动中,同时获得一等奖和三个三等奖;2018年,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大赛,获优秀奖。作者的作品语言清新流畅、朴实感人、遣词用句准确,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的坚守,为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受人们好评。

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即将到来。古人登高饮酒,赏菊赋诗,思乡怀亲,对重阳节非常重视,而且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诗篇,例如(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赏菊节、茱萸节、老人节、重九节、晒秋节、菊花节、踏秋节、女儿节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为宣传中国重阳节,弘扬社会新风尚,展现新时代文艺风采,继续推出"重阳节“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成功举办八届引起强烈反响的全国“重阳节”笔会后,现经研究,由《华语经典文学》编辑部、《国际文艺家》编辑部、《中外文学艺术》编辑部、《中诗刊》编辑部、《中外诗典》编辑部、《国际诗人》编辑部、《世界笔会》编辑部、《世界诗人联合大会》等微刊编辑部;《中国精英文艺》都市头条编辑部;世界文艺图书馆、中国作家图书馆、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中国文学研究馆四大馆编辑部联合举办2023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并面向海内外华语作者公开征稿:
征稿要求
1、围绕重阳节登高赏秋、怀念亲友、感恩敬老为主题,体裁为现代诗、散文诗、旧体诗词赋、散文、短篇小说;
2、征文邮箱:2785865840@qq.com
或投稿至总编室微信:a13720085131
邮件主题注明“重阳节笔会”,投稿作品后附作者100字简介、近照1张、微信昵称,邮件格式:作品、作者照片、作者简介、微信昵称;
为了入选通知链接能传给作者,保证有效参与资格,投稿作者需添加总编室办公微信;
3、单首(篇)作品标题请加《》,投稿内容放在一个文档中附件发送;
4、每位作者限一种体裁一次投稿机会,凡重复投稿、变换名称反复投稿一律无效;
5、作品数量:现代诗1-5首;旧体诗词2-10首;散文诗、辞赋1-3章,单章1000字以内;散文、小说限1篇5000字;
6、为确保作品质量,作者在投稿前请仔细检查定稿后再投稿,凡投稿即视为定稿作品不得修改、更换、撤销;
7、禁止抄袭作者文责自负,主办单位不承担因作品版权问题引起的法律纠纷;
作者待遇
1、来稿经严格审核,择优录取发表至“重阳节笔会”重点栏目;成绩优秀的专栏复选入”全国第九届重阳节笔会入围名单“;
2、成绩优秀,优先申请签约作家、签约诗人、会员、文学院院士、研究员、认证金牌作家;
3、成绩优秀,有参加编辑部举办的采风诗会、创作论坛、颁奖典礼的机会;
4、活动结束,编辑部将组织专家评委会权威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5、征稿期限:即日起至10月23日,逾期不候。
全国第九届“重阳节”文学笔会征稿活动
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