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马头老街
刘庆文
一条老街,一段记忆,一份情怀。
三十多年前,三十多岁的我被组织上安排到码头镇(现区划调整为马头镇)工作,全家在古镇马头的老街上工作、生活了5年时间。
前几日,应朋友邀请,又一次来到古镇的老街,见到的老街静极了,街道里空荡荡的,见不到几个人影,街道显得孤独、苍老、恬静、黯然,似乎你不论什么时候向老街中踅去,都有一种临近秋阳的感觉,街道两边的店铺,依然上着旧式的门板,似乎是古朴的屏风,镶嵌得严严实实。
要知道马头老街曾经是古镇马头的一个文化名片,它见证并记录了马头发展的沧海桑田,是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里,有着我们年轻阶段的记忆,有着各种熟悉的味道,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生活的故事,几十年来,穿越的是历史,品味的是人生。
马头老街上曾经有许多特色建筑,包括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平房建筑、四合院建筑等等,这些建筑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古镇历史的丰富文化遗产和建筑美学风格。
就是这些古老的建筑所见证的。据说古镇马头早先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商业中心,老街周边曾聚集5万多人,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地方,各种商品在这里交易,加上水上交通发达,形成商旅繁荣,人们热闹非凡,带动了商业经济并鼎盛衍息。但是,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的文化积淀、人文历史和商业逐渐式微,马头老街也逐渐沉寂了下来,然而,这并没有让老街失去它的魅力。
在马头工作、生活期间,闲暇时,沿着老街铺设的石板路,一路欣赏老街两旁建筑的古色古香,凭吊韩信钓鱼台、胯下桥、淮水安澜马头镇、官巷、韩候故里等历史名胜古迹,寻找2000多年前大将韩信的足迹,探究历史遗留的秘密……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古镇老街的情怀,我很喜欢在雨中走在老街石板路上的感觉,听着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看着小水珠在青石板路上跳舞,所有的烦恼都被治愈了。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老街上的居民往往会在自家的门楼、屋檐下摆上一张小方桌,上面放着一碟花生米、一碟水煮蚕豆、一碟豆制香干,烫上一壶老酒,打开收音机,一边欣赏自己喜爱的戏剧、评书,一边自斟自饮,细细品尝佳酿,颇有古人遗风。每当邻居、客人从门前经过,会热情地邀请你“一起喝几盎”。
春节时老街两旁节节攀升的木质翘檐小楼金碧辉煌,家家门脸光鲜喜庆,彩灯、花伞、红纸对联,各色各式灯笼悬挂,身着华服霓裳的姑娘们熙来攘往。夜晚,老街上更是灯火璀璨,一家比一家明艳闪亮……我有几回梦回唐宋鼎盛时期的长安、洛阳,明清时的十里扬州之错觉,这就是所谓的盛世容颜吧。
在古镇马头老街,自然少不了美食相伴,有一句话说得好:“先上汤,后上菜,先动勺子后动筷”,舀一勺鲜香爽滑的羊肉汤下肚,再夹起一块浓郁醇香、酥软多汁的羊肉放入嘴里细细品嚼,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我在到马头工作前,是不吃羊肉的,主要是嫌它腥,有骚味,来到马头后,从此爱上了它,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年盛夏的一天,当时的淮阴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到古镇马头游览,因工作人员未提前告知,老干部们在中午就餐时未能吃到汤羊肉,深表遗憾,主办方不得不作出道歉,并慰留半天,晚上让他们尽兴而归。马头街上还有许多闻名遐迩的美食,用的都是当地的食材,味道鲜美可口,是游客们品尝特色美食的绝佳去处,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地推进古镇马头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通过不断的挖掘和开发,使得马头古镇成为一处融合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生活的旅游胜地。而我始终对马头老街有着独特的情怀,它始于繁华,归于宁静,古老的街道记载了太多的故事,斑驳的墙体,角落的青苔,承载了太多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