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王先生美文
当今走西口
王业松
8月11日,北京仍在酷暑盛夏中,我们一行开车,经河北省张家口市出长城,走西口,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走了西口。
大家都知道走西口这件事,但是,西口在哪里?为什么叫西口?走西口有多么难?需要笔者一一说起。
名扬中外的人间奇迹万里长城上有五口: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位于张家口市赤峰县独石镇)、张家口和杀虎口。其中古北口为北口,喜峰口为东口,杀虎口为西口。
杀虎口在哪里?杀虎口,原名杀胡口,位于现在的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是一个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出了口就是口外,就是内蒙古。
什么叫走西口?走西口是关里的人到口外求生存,谋发展的壮举。走西口与闯关东、下南洋同样悲壮。走西口,前后持续300年之久,高潮在明末清初。当时的河北、山西和陕西的人走西口的目的地是现在的内蒙包头市。包头因此而兴。当初的包头只是一个叫包克图的小村子,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走西口的人来了,晋商来了,随之兴旺起来。包头的商业发展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1927年,包头开设的钱庄票号就达22家,其中以山西祁县乔家的复字号为龙头。山西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贵发,鼎盛时期,几乎垄断了包头一切贸易经营活动。
走西口现象是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一部分。为什么走西口?一种情况是为了谋生,二是为了经商。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三亿。人与土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于是自然形成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的三股移民潮。
除了人地矛盾以外,严重灾荒也是走西口的主要原因。
清朝300年,山西全省性灾害就达100多次,平均3年一次。有一次旱灾长达11年,死于这次灾荒的山西人超过300万。光绪三年至五年,连续3年大旱,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2000万灾民逃荒外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所以,只能走西口求生。走西口的民谣说:“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笔者为什么说走西口是悲壮之举?因为,走西口太难,许多人一去不返,葬身口外。走西口遇到的第一难是被土匪抢劫或处死;第二难是冻死;第三难是饿死。在走西口的路上,到现在还能看到白骨累累。正如有的走西口的歌唱的:“走西口人在风中,走西口的人,哪有人心疼”,“黄风吹着苦命的人,唱不完的西口情,流不完的泪”,“寒风盼春归”。龚玥唱的《走西口》,令人泪下:“哥哥走西口,妹妹实难留”。“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倾诉了人间真情,唱出了生离死别。
今天,我们一行走西口的目的地是乌兰察布。过了张家口就是乌兰察布,有句广告词说:“北京往西走一步,就是乌兰察布”。
乌兰察布,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山口”,有6000年历史,现有人口163万,面积5.45万平方千米。是“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唯一的非省会枢纽节点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3个物流枢纽载体城市之一,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蒙古高原的高海拔使乌兰察布成了中外闻名的避暑夏都。年平均气温4.3度,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8.8度,比京津低10度左右,是国家级避暑气候区。空气指数优良天气350天以上。该市的黄花沟景区地处辉腾锡勒草原,海拔2000米,即使盛夏也需穿夹克衫。市区的马路都是海拔1600米。
北京至乌兰察布高铁列车只需1小时40分钟,因为暑期游人多,买不到高铁车票,我们只好开车前往。
我们行驶在京藏、京新的高速公路上。路连着天,天接着路,路看上去就是登天的路,此时的天好像很低,低到触手可及,怪不得毛主席的词曰:“快马加鞭未下鞍,离天三尺三”。高速公路一直向西,向西,蓝天白云陪衬下的大草原无边无际。此时,坐在车里喝着茶,观赏窗外大草原的壮美,笔者诗性大作,把诗句直接打在手机上,车上写,车上发。车上朗读给大家听。
其一:
“昔日离乡走西口,
谋求生路步难留。
欲呼苍天天不应,
人生苦海无尽头。”
其二:
“今日走西口,
不见当年愁。
草肥牛羊壮,
牧民放歌喉”。
其三:
“车内喝着大红袍,
看着草原马儿跑。
人生能有几回乐?
今天潇洒走一遭”。
笔者用另一首诗作为此文的收尾:
昔日走西口,
满腹恨与愁。
今日走西口,
幸福数不够。
注: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群,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建筑之一。始建于1756年,有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有313间房屋。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
2023年8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