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眼与奇才(外二篇)
作者:海雨天风
杨昌济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参加筹备湖南大学,撰《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板仓先生十分欣赏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学生,曾给奇才毛泽东作文《心之心》105分。
毛泽东《心之力》著于1917年,其年24岁,已初现大志。有趣的是,毛泽东脸的痣,是中年以后才长出来的,俗称“中年得志”。毛泽东堪称神州青少年之楷模,曾被湖南一师杨昌济老师打满分105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几度失传,今终于被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发现传出。
毛泽东的雄才伟略、气吞山河之豪迈,毕竟不是蒋介石能比。传说,当毛泽东写出《沁园春雪》刺激了蒋介石,之后,蒋介石组织一帮国民党的文人墨客写诗词,以期超越毛泽东。
可是,蒋先生想过没有,胸中若无大沟壑,襟中若不怀天下,哪来气魄雄伟盖乾坤?!
蒋介石先生自己都无能为力,宁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又何德何能气势如虹?!
由此可见,大凡雄才伟略者,胸襟可盖乾坤。从来没有头插鸡槽的小家子能做惊天大事!金麟岂非池中,一遇风云便化龙!
文如其人!板仓先生慧眼识珠,也是缘于毛泽东的文章、思想……
仁途修远兮当求志士,丹心殷红兮以觅知音!天地间,只有胸怀苍生悲悯天下的英才,只有深谙天灾人祸关系的智者,人类才有自救的可能,天地间才有美好的明天!
《发生即正确》
杭州灵隐寺有一副著名对联,短短14字。据说,帮助无数人摆脱迷茫走出低谷!这对联:
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语人无二三。
海雨天风则不这样认为。那是因为在我看来,存在即合理,发生即正确!人世间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与坏!只有因与果!
半江碧水半江浊
半闭半睁看福祸
人间世事皆因果
何须纠结对与错
半天云雨半天晴
半真半假对世事
生死富贵皆前定
何须纠结非与是
就讲不如意事常八九。
你若知足,就没有太多的不如意;你若信因果明事理,也就没有那么多事的纠结!有言道,知足常乐,智足无忧!不过,尽管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有些武断,但从安慰世人的角度也是对的,因为人世间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究竟还是绝大多数!
就讲可与语人无二三。
如果,你能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如果你能做到:所讲皆真话,真话不全讲,你可以讲话的人,就不至于没有二三人了。如果,我也这样认为,今天,我就不会对大家这样说了。
由此,对待成败得失,与人交心,关键看你自己的为人,和把握好度的问题!
人的富贵从业不从能!你不信不行,不服更不行,除非你要自寻烦恼!
至于如何对人,我们可以从一则故事中理解和感悟。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
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我认为,说是境界问题不是问题本质,尽管大部分人都这样认为。
那么,本质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有道是:在佛眼里只有佛,这里说的是万物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从立论的角度看,众生不是佛,佛的眼里也不会全是佛。众生是凡夫智,而佛等圣人是无分别的现证智慧,可见,凡夫与佛是不一样的。既然不一样,为什么还说“佛的眼里都是佛”!因为,之所以是凡夫,是被深深打上凡夫的烙印,其身上习气不会轻易改变,那怎么办呢,对于佛来说,或者,对于相对有智慧的人来说,那就干脆,无分别对待!说,你们都是佛,因为,至少是众生皆有佛性,你们可以通过修行来断见,证得智者果位!
你究竟是什么,什么德行,我若有法眼、慧眼,不一清二楚吗。算了,无论你是佛是魔,我们无需纠缠,没有必要与你计较?没有人愿意理你、评价你!罢了,你们都是佛!
我的回答则是,您就是您,佛印和尚,独一无二!
或许他前世是佛,或者,他未来成佛。当下,他就是佛印,是人!
当然,我既不献媚,也不庸俗。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没有法眼或者火眼!
当你站着时候,
我不想坐着;
当你坐着时候,
我不想站着。
因为,
我,
既不想仰视你,
更不想俯视你!
我要平视众生。
但是,
我,
还是,
要俯视人生!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劫波度尽自性依旧,万法皆空因果亦空。
《闽望族九牧林氏》
林氏始祖商朝贵族比干。比干是商匡王子托的儿子、商德王子羡的弟弟、商纣王子辛的叔叔。比干20岁左右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德王,后又受商德王嘱托,辅佐商纣王。见商纣王残暴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终遭商纣王不满,于初冬时节被剖心杀害。
此时,比干夫人妫氏已经怀孕三月,担心祸及自身和胎儿,便带着几个侍女逃出当时的都城朝歌,藏进有着茂密之林的长林,在密林掩映的石洞里生下林坚。那时的林坚,不敢随父姓,也不叫坚,他的母亲只为他取名泉,字长思。
进入福建林氏始祖是林禄,林披是林禄公后裔,则是九牧林始祖。
唐朝福建九牧林的发祥地在莆田西天尾镇乌石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仿宋建筑、大门边挂着一副对联:世界九牧发祥地、湄洲天后始祖家,它就是世界九牧祖祠。
唐九牧林始祖林披就安葬在离祖祠不足二十米的平地上,陵墓保存完好、规模庞大,和其兄阙下林韬、其弟游洋(雾峰)林昌的陵墓相连、称三台拱曜。每年都有很多的林氏后裔来此寻根谒祖,这其中不乏台湾同胞,邓林之竹发千寻,总有一本,黄河之水泻千里,究出一源。千支万派,自我鼻祖视之,未尝不犹然一家人也。 天下林氏一家亲,同根同源的姓氏渊源、姓氏文化。
林披,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九牧林”派系之旺、繁衍之广、人才之多,堪称中华姓氏一大望族。
唐九牧素以诗礼传家,人文彪炳,代出英杰。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至今历经1200多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真可谓"乔木盘根大,猗兰奕叶鲜"(宋仁宗题《林氏家谱》诗)。然而千枝一本,万派同宗,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而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则是海内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
天后娘娘就是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她是福建莆田九牧林姓人家的女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传说她从小就持斋吃素,侍奉神灵。她羽化升天后,经常在海上救难,保护人民船只平安,于是受皇帝敕封为“天后”“圣母”,全世界有超过3亿多粉丝信仰者。
福建林氏,近代最优秀代表有: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海到无边天作岸,山凌绝顶我为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民国元老林森、天马行空的林彪元帅(由福建迁至黄冈林家大湾),等等。
宋嘉祐六年,侍御史臣林悦乞归祭扫祖墓,仁宗问曰:“卿名家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取次以进阅。数日御笔大书“忠孝”二字于谱首,矜以御宝,又赐诗二章。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
上下相承同纪载,二千年后万千年。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
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抒贯日忠。
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
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九牧林氏族范: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告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勿富而骄,勿贫而滥,勿信妇言伤骨肉,勿言人过长薄风,勿忌妒贤能伤人害物,勿出入公府营私召怨,勿奸盗谲诈饮博斗讼,勿满盈不戒妙微不谨,勿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伤疾病周恤之,不善劝悔之,不改兴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勿忽。
去年底福州罗源县比干文化研究在其县城成立,海雨天风有幸参加会议,并做几分钟的演讲。主旨告诉林氏宗亲一个道理:几百年名门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便是行善。千年望族不离道德,家族传承无非善良!谨言慎行皆功业,举心动念尽修行!
当然,中国书协副主席、林氏宗亲书法家林振明先生特别仿写可宋仁宗的忠孝,海雨天风有幸得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