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昆仑山
柯扬

昆仑山脉,是横贯中国西部的高大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到柴达木河上游谷地,全长2500余千米;南北最宽处在东经90°,达350千米,最窄处在东经81°附近,为150千米。不同文献其内部划分却不同,有东、西两段之说,也有分为西、中、东三段的,本词条以东西段来讲述。

昆仑山脉山势宏伟峻拔,峰顶终年积雪,屹立在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之南。北部与盆地的高差3500—4500米,南部与高原的高差500—1500米,[2]其最高峰为公格尔山,海拔7649米。昆仑山脉有冰川7612条,共12259.55平方千米,冰储量12857.07亿立方米,雪线范围4500—6080米。

昆仑山脉包括的主要山地自西而东有塔什库祖克、喀拉塔格、乌斯腾塔格、九个山达坂、祁曼塔格、阿尔格山、可可西里山、博卡雷克塔格、布尔汗布达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主要山峰有公格尔山、玉珠峰、玉虚峰、香炉峰等。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的道场所在地。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然而,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神话中的昆仑山乃是存在于现实的“昆仑仙山”。

昆仑山脉是横贯中国西部的高大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横贯新疆、西藏,延伸至青海境内,成为亚洲中部的大山系、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到柴达木河上游谷地,于东经97°—99°处与巴颜喀拉山脉和阿尼玛卿山(积石山)相接,全长2500余千米;南北最宽处在东经90°,达350千米,最窄处在东经81°附近,为150千米。

《辞海》《中国山河全书》和《中国自然地理》中昆仑山脉所包括的范围基本相同,但其内部划分却不同,前两者把昆仑山脉分为东、西两段,后者把昆仑山脉分为西昆仑山、中昆仑山和东昆仑山。

西昆仑山
西昆仑山西端起自中、塔、阿富汗3国交界处的帕米尔高原。当地居民及学者通常将西昆仑西端的具体起始处从慕士塔格(山)算起,但从构造地貌以及地质构成分析,从喀什噶尔河上游的盖孜河算起似更为合理,因为慕士塔格及其以北紧邻的几座高山有着极为相近的地质构造背景。西昆仑山以其走向可分为西段和东段两部分。其西段在行政区域归属方面几乎涵盖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全部;如按地质构造分析,还应往西北延展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西南部。各种典籍均记载叶尔羌河源于昆仑山,指的就是西昆仑山。其走向为北西向。到了西昆仑的东段,山体转变为北西西一东西一北东东方向。西昆仑山东段涉及整个和田地区的南部,是和田河等一系列自南而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较短内陆河流的发源地。西昆仑东段的名称又在走向上有两种叫法;以克里雅河上游为界,以西叫“喀拉塔什山”,以东叫“喀什塔什山”,但其南麓已分布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北部边缘,笼统称为“昆仑山”。西昆仑山东延到85—86'E时开始分岔,即进入东昆仑山。
东昆仑山
西昆仑到了东端分为4支:最北一支做北东东走向,构成塔里木盆地的东南边框,称为“阿尔金山脉”,已见于第九章,此处不赘;另一支为祁漫塔格(山),分布于新、青界上,在新疆境内属若羌县(东南部),到青海构成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南边两支是东昆仑的主干山脉,北称“阿尔格山”,南称“可可西里山”,阿尔格山在新、青,藏边界上,可可西里山则从西藏的东北隅延伸到青海西部(偏南)。上述3支山脉在青海省境内延伸,无论是随走向的变化而合拢或发散以及名称如何因地而异,统称为“东昆仑山”是学者们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识。它沿近东西方向横贯青海全省,其所属山地占到该省40%以上的面积。东昆仑主要分为北、南2带,而西北部的祁漫塔格进入青海境内之后逐渐向北带靠拢,并入了北带。北带从西到东由阿尔格山—布尔汗布达山一积石山(阿尼玛卿山)构成,南带从西北到东南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构成。后者在其东南端进入四川,基本上可与大雪山相接;前者进入甘南,可同西秦岭相连。因此,前者(北带)可视为东昆仑的主脉。从黄河在上游地区弯曲绕过积石山而源出于巴颜喀拉山北麓之雅拉达泽山下以及长江上游诸支流均在巴颜喀拉山以南这些情况看,东昆仑南带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东昆仑北带东段之北,还有鄂拉山和西倾山与之并列,也可视为北带的一部分,它们同样延伸到甘南,与西秦岭相接。
昆仑山脉山势宏伟峻拔,峰顶终年积雪,屹立在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之南。北部与盆地的高差3500—4500米,南部与高原的高差500—1500米。
西昆仑在地貌上为环绕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一条向南突出的类弧形山脉。山脊平均海拔高度为6000米,个别高峰达7000米以上,如海拔7282米的慕士山等。由于西昆仑山处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西段,因而其南北坡相对高差十分悬殊。北坡相对高差在2000—5000米之间变化,而南坡大多仅为数十或数百米。
西昆仑山间盆地的平均海拔为3000—4000米,大多位于雨影面,降水少,水热条件难以满足作物需要,很少有种植业,一般只用作夏季草场,如和田县南部的阿克赛钦盆地和民丰县南部的山间盆地等。在海拔5000—6000米山峰上虽有积雪和冰川覆盖,但因水汽来源有限,冰雪分布的面积不大。
东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积石山)横贯青海中南部,与通天河以南的唐古拉山一起构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人称其为“青南高原”。此地海拔普遍在4500—5000米,较低的东部谷地亦达3200—4000米。雪线在5400米左右、常年积雪山峰较多。青南高原西部和南部同藏北高原、川西北高原连成一片。这片高原的高原面相当完整,地势自西向东渐低,仅东南部被河流深切,形成高山峡谷。长江、黄河均发源于本区山地,巴颜喀拉山是长江和黄河发源地带的分水岭。高原河湖沿岸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畜牧区。
冰川堆积地貌
冰碛物指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碎屑物质,它们主要是在冰川的运动过程中,对冰床进行刨蚀和挖蚀而产生的。昆仑山口一带在更新世共有三次大的冰期,望昆冰期是其中最老的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50—70万年前。如今在昆仑山口地带,这次冰期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已被后期的地质作用强烈改造和破坏,仅有少量冰碛物分布在昆仑山口西侧的山顶平台上,以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砾石为主。远远望去,昆仑山口的山顶上散落着一些巨大的冰川漂砾,与周围岩石格格不入。
冰缘地貌
惊仙谷冻胀丘长140米、宽45米、高20米,其年龄在千年以上,是青藏高原规模较大的的冻胀丘。冻胀丘形成是由于径流于多年冻土层下的地下水,在受到顶部冻结层隔阻时,从冻结压力大的地方向冻结压力小的地方集中,或沿断裂构造部位汇集并不断上涌,结果使地表变形隆起形成丘状地形,即冻胀丘。由于冻胀丘在膨胀过程中常因冻胀而产生裂隙,沿着裂隙常有地下水夹杂泥土混合而成的泥浆喷出,所以也被形象的称为“泥火山型冰丘”。
冻胀草丘位于野牛沟沼泽处,由于地下水受冻结的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地表草丘变形隆起,形成了冻胀草丘。
惊仙谷石冰川分布于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通过的惊仙谷两侧山地顶部,共18条,其中昆仑山隧道西侧16条,东侧2条。石冰川的源头海拔高4900米左右,与帽状展布的中更新世和上新世寒冻风化岩屑相连。
群龙出海为西王母瑶池畔的雅丹地貌,“雅丹”原是中国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它是由西王母瑶池半胶结的湖相沉积物,经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相间排列的风蚀垄岗和风蚀凹地(沟槽)组成的地貌组合。单个垄岗高度约为30—40厘米,高度较矮,属于雅丹地貌的初级阶段;垄岗间间隔约为2—4米。该处雅丹地貌出露面积约为5平方千米,如一群盘踞在瑶池湖畔的小白龙,正跃跃欲试,腾出水面。
昆仑山山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上的一大关隘,亦称“昆仑山垭口”。1956年4月,陈毅副总理在前往西藏途中路过昆仑山时,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当即写了一首《昆仑山颂》。
《昆仑山颂》
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驱遣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
昆仑山口海拔4767米,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穿越昆仑山的咽喉,更是陈毅元帅1956年4月率中央代表团驱车前往西藏拉萨,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吟唱“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驱道江河东入海,控制五岳断山横”之所在。垭口之南为辽阔的长江源高平原和可可西里内流山原。垭口之北莽莽昆仑层峦叠嶂直抵柴达木盆地。唯驻足于斯,才可领略昆仑山之韵,龙脉之恢弘,体会青藏高原之坦荡和格尔木昆仑山地质公园之博大、深邃的意境。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的道场所在地。
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被认为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然而,昆仑山并非许多神话里所提到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昆仑山脉。神话中的昆仑山乃是存在于现实的“昆仑仙山”。
昆仑之名最早见于《尔雅·释水》《史记·大宛传》以及《山海经》,并且诸书都认为昆仑是“河水之源”,或“河水出其东北隅”,说明在汉代之初、甚至周代(因为《尔雅》是汉初编辑的周代以来的知识集)已经将青海中部的山系(即黄河源头的山系)称为“昆仑”了。《史记·大宛传》更是将昆仑的概念西延到了干阑河的上游,并记述了“其山多玉石”,说明汉武帝时“昆仑山”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了盛产“和田玉”的西昆仑山一带。另据《十洲记》载:“昆仑号曰‘昆峻’。”这是到目前所见到的昆仑山的惟一别名。此外,东昆仑山的一些分支山脉,其名称多源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以蒙语居多)。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载,帕米尔古译“波密罗”,为波斯语“本屋顶”之义,“其地自清乾隆以来,为我藩属,后以英俄之争,暂交阿富汗管辖。亚洲诸大山皆发脉于此”。又据《汉书·西域传》所载,西域36国,西界限以葱岭。据《辞海》的解释,“葱岭”是中国人对“帕米尔”以及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最西端的山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常经由葱岭山道,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即经此通往波斯。汉代属西域都护统辖,唐代安西都府在此设有葱岭守捉。之所以叫“葱岭”,据《西汉旧事》云:“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名。”但是,根据葱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该处并不符合。如确如所云,则所谓之“葱”很可能是一些适宜于海拔4000米以上环境生长,能耐高寒,形状似葱的草本单子叶植物,而不大可能是真正的葱。或有认为是山崖葱翠而得名者。
昆仑山脉主要有紫花针茅、扇穗茅、青藏苔草等,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垫状棱子芹、紫羊茅、沙生风毛菊等。截至2022年11月,昆仑山国家公园共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
动物资源
昆仑山脉地区生物区系种类少,但青藏高原特有种比例大,且种群数量大,藏羚羊、野牦牛、黄羊、野驴等均属于珍稀动物。截至2022年11月,昆仑山国家公园共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3种,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种35种。
矿产资源
西昆仑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受交通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东昆仑山脉内矿产主要有金、铁、铜、铅、锌、汞、煤、石灰岩等。
旅游资源
野牛沟岩画
昆仑山野牛沟岩画,位于玉虚峰下。岩画共有5组45幅,180个个体形象。经测定岩画作于约3200年前十分古老珍贵。这些岩画以十分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描绘出曾经生活在昆仑山系中原始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岩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先民们狩猎、舞蹈、畜牧的场景;各类动物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有牦牛和骆驼,还有马、鹿、狼、豹、狗、鹰、熊、羊等,其中以牛和骆驼最多,占动物形象的85%。这批岩画苍劲古朴,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数千年前,生活在昆仑山地区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表达了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愿望,有着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无极龙凤宫
无极龙凤宫据《封神榜》描述是姜子牙得道昆仑的故事,现供奉有西王母神像。无极龙凤宫明朝时即为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于2012年重建。因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很多信仰昆仑派的信士,因此每年都有海内外很多信士前来进香朝拜,被昆仑派道众尊为圣地。
野牛沟千层崖
野牛沟千层崖位于野牛沟口昆仑河右岸,为构造抬升和河流冲积切割形成的陡崖,沿北东—南西向延伸,延伸长度约500米,高度达8米。千层崖由倾角近水平的第四系早更新世(距今约260万年)冲—湖积物砂、砾石层层堆叠而成,构成大型平行层理,层理清晰,规模较大,平行层理一般形成于急流及高能量的水动力环境中,说明该地点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为湍急的河流。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9~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