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玉门关
柯扬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

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重要地位。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隋唐玉门关为何东徙瓜州?这与当时伊吾路,即由瓜州经玉门关径趋西北直达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开通有关:此路之名始见于北周。

《周书·高昌传》:“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马粪为验。又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云。”这条道路在敦煌唐人写卷中又称之为“第五道”。它的开通使瓜州与伊州直接连通起来,无须再绕行敦煌又往,缩短了驿程,玉门关自然亦随之东徙瓜州。

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唐慧立彦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法师西行求经,于贞观三年(629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今甘肃瓜州县锁阳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程,有人告知: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葫芦河即今流经玉门布、安西县等地的疏勒河。这里标明瓜州晋昌城以北五十余里的葫芦河上置有玉门关。

《隋书·西突厥传》、《元和郡县图志》亦记载玉门关在瓜州晋昌县境。据此,学界普遍认为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公里许(约合唐里50余里),即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已移至汉玉门关东约240公里之处。这里正处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且傍山带河,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关址于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可露出水面。关墙已坍,夯筑,残宽3.5—4米,残高0.3—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二门,四周环以护城河。关墙内外散落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岩石条、残石磨等,均系隋唐时期遗物。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9~1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