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无棣人与吕祖的故事
文/刘长明
道教,为我国的本土宗教,源自于道家学派。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无棣县道教文化历史悠久,甚久远者已不可考,金代全真道士、七子之一的王处一,自山东半岛西行云游、布教,奉召进京,从其诗词歌颂集《云光集》所记载的行经地得知,他曾经过博兴、蒲台、乐安、滨州、棣州、沧州、无棣等处,甚至具体记载到无棣新丰村,从康熙、宣统、民国版志书记载来看,道教文化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中唐代道教祖师吕洞宾,可谓家喻户晓。道教尊称为吕祖,道号纯阳子,封号全称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为全真教北五祖之一、八仙之一,且为八仙中影响较大者。有专祠供奉,或道观中专殿、专龛供奉。古代辑有其显化事迹集。民国《无棣县志》卷二十四·丛志·寺观·马谷山西峰为吕祖阁,光绪七年(1881)巡检潘兆瑞重修。这位著名的道教祖师与无棣县(古称海丰县)两位历史名人:明末人刘三顾、明末清初人吴永孕有些渊源。今试作一钩沉,作历史看也好,作故事看也罢,以飨读者。
一、刘三顾
刘三顾为无棣南池刘氏第十世,字云从,号泰徵,自幼研习经史,万历三十七年(1609),以《诗经》中第四十五名举人。初署滋阳教谕,历升国子监学录、通州知州,谪洛川县令,历任邠州知州、延安知府、陕西按察司副使兼潼关兵备道、西延庆凤四府监军道。因与上官议不合,崇祯十年(1637)归里。崇祯十二年(1639)清兵攻城掠地,一路南下,先攻陷河北高阳,大学士孙承宗全家几乎死难。随即攻海丰县,刘三顾助县令雷之渤(四川蓬溪人,进士)守城,与丁忧在家的高之微共守南门,是年正月二十一日,与长子汝砺殉难。刘三顾著有《茹淡斋鲁游草》《落花诗》《豳亭诗》等,并刊刻《劝戒图》等善书行世。
摘录《无棣刘氏族谱》、康熙《海丰县志》、宣统《海丰乡土志》、民国《无棣县志》等有关吕祖祠资料如下:
无棣南池刘氏十世刘家桢在《无棣刘氏族谱·南池杂著》中记载:后,泰徵公(十世刘三顾)归田(1637明崇祯十年,刘三顾时年65岁),复为修葺池台,建亭榭池之西北隅。路口西向建木坊,题曰:刘都谏(五世刘昂)旧养鱼地。池之南,东偏西向建吕祖祠。祠有扁,题亦曰:蓬莱。联题:琼圃瑶田,九转丹成春不老;光风霁月,一天长剑净无尘。祠后有迎仙楼,祠前有木坊,正西有迎仙桥。亦足壮一时之游览云。后因兵变残坏,止存吕祖祠。至清,凫石公(十一世刘汝鲁)再为补修池台,起草亭三间,小楼一座,楼之上安都谏公神牌与宪副公肖像。邑人王蠖斋题额曰:清节凌霄。邑宰通州胡又申讳公著赠联:昔日棠阴犹庇我,此时花气总思君。俱诵泰征公也。虽未及畴昔之盛,亦不失堂构之意焉。
康熙《海丰县志》卷之十二·杂志·寺观·吕仙祠,在南池旁。西向,祠三间,前为坊,为迎仙桥。明崇祯十年(1637),邑人刘宪副(三顾)建。后有阁,道舍十余间。国朝顺治五年(1648)增修。
宣统《海丰乡土志》·地理·古迹·南池,城南半里,为前明刘参政昂养鱼池,从孙宪副三顾重修,今惟藤花仅存。
民国《无棣县志》卷二十四·丛志·寺观·吕仙祠,在南池。明崇祯十年(1637),监军刘三顾建。清顺治五年(1648)重修。前有迎仙桥,废。
从以上资料可知,南池吕祖祠是刘三顾归田后修建的,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三顾公回家后即刻兴建吕祖祠?有什么因缘?一直想作一探索。2021年夏,我有幸至无棣县水湾镇刘凤台村与族伯刘召朋交谈,他说当年南池刘氏第八世凤台公(名绍宗,字君嗣,号凤台)的后人迁来水湾时,将监军道爷爷(刘三顾)塑像一同请来供奉,起初塑像供在家庙里,后来家庙坏了,就供在他爷爷家里,他小时候见过。据他讲,监军道爷爷塑像为一坐像,有半人高,乌纱帽、大红袍、五绺髯,身后两旁各立一童子,一个捧印,一个端书。外罩以彩绘雕花木龛,很是气派。同时供奉的还有一座吕洞宾塑像,就是当年供奉在吕祖祠内的。说起来,监军道爷爷和吕洞宾还有一段故事,因为这尊吕祖像的一侧肩膀处有一道斜行的挺宽的裂纹,好像裂开个口子一样。塑像开裂,后人就得修补修补。但怎么补也补不上,补上去,就再裂开,用什么材料补也不行,都得裂开。他听老人们说,吕祖爷跟监军道爷爷是朋友,有交情,当年监军道爷爷在战场上领兵打仗时有危险,吕祖爷替监军道爷爷挡了一刀,所以吕祖像这个肩膀上就留下这么一道口子……我推测三顾公与吕祖的故事发生在陕西可能性大,因自从刘三顾任陕西洛川县令(从其履历推测任职时间大概在崇祯三年1630左右)后,直至罢归(崇祯十年1637),这七年间,虽是文官,却一直担任军事职务,“日事戎行,督兵血战”。而陕西是道教全真的发祥地,王重阳就是陕西户县人,创立全真教,在当地修建的宫观庵堂中,肯定供奉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可能刘三顾在陕西当地为官,平时游历过各道教宫观,参悟道教经典,加之宦游各地、宦海浮沉、兵戈四起、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看破世事,与吕祖有默契,作为精神上的寄托。该文中及康熙《海丰县志》所描述,吕祖祠规模相当可观,坐东朝西,前为牌坊(作山门)、迎仙桥、主殿吕祖祠(三间)、后为迎仙楼(阁)、道舍(十余间)等,规模这样大,同时有道舍,就该有修行、住持的道士。这几年,我到处搜寻、打听有关刘三顾与吕祖之间的故事,希冀能够从其显化故事集中找到线索,也向陕西等地道教宫观咨询,均无结果。刘三顾的诗歌存世过少,文稿也未见存世,所以无从查考。
摘录家谱、县志中关于南池吕祖祠的诗歌如下:
柘城王应昌侍御《谒吕仙祠—甲申夏避地于此》二首之一
烟波临古渡,选胜起仙祠。
滩有严陵钓,风生习郁池。
白云垂叆叇,黄鹤影参差。
宦海频回首,蓬莱即在兹。
注:甲申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是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死,明亡。
沾化县苏毓眉《无题》节选
烟迷万树纯阳阁,
水绕千回习郁池。
小结方壶堪啸傲,
独成瀛岛任栖迟。
康熙乙卯年(1675康熙十四年)九月为凫石四年世兄写图于曹南之梅花窗下
吴象默《南池—邑先进泰征刘公游息地》节选
小桥支断岸,
古庙上斜阳。
吴象默《南池观荷二首》其二节选
碧筒作饮凭谁话,
倚遍丛祠唤六郎。
邑人袁棐《无题》节选
主人带有烟霞癖,
种竹栽花事事幽。
二、吴永孕
《吴氏世德录》是吴氏家典之一,辑录在卷者逾百人。含诰敕、御碑、祭文、旌表、谕旨、史传、行述、行状、墓表、墓志铭、家传、年谱等若干篇,是研究无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其中卷二中记述了吴氏十世吴永孕遇吕仙的故事。
摘录原文如下:
吴自肃《诰封奉政大夫、云南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绳甫君行述》
先王父(九世吴志德)生先君子一人,讳永孕(十世),字绳甫,晚号耐翁,从其志也。幼负异姿,作事不苟同,岁庚午(1630崇祯三年)应童子试,时当二之日,竞揣摩岁寒一题,已而果然同事者多以雷同外孙山,先君子独自出心裁,遂赋采芹焉。时时携友人孙维登南山游牧鹤洞,见石榻上坐一羽士,起作时揖而出,先君子心动,意此榻非人居所,得非仙乎?急纵之遂不见。后十余年,得请仙术,吕仙凭乩书当年相会事甚悉,且赠以隐语无不验,乃知夙有仙缘,山中一会,非偶然也。
今癸酉(1693)九月初六日,先君子忽染疟疾,夜病昼已,问其状亦不以为苦,竟日阅书不倦。不孝等恐过劳,劝之不从,曰:“吾以此为乐也,读证道奇书曰《西游记》,乃仙佛同源之书,但宜清心寡欲读之,有俗念者不能读也。”病旬日,无他语,惟语不孝曰:“尔性涉急,凡事以忍为上,余自号耐翁,此意当善为体贴,犯而不校,乃圣贤之学也。”十六日,气渐弱,究无一语及乱者,至十九日,顾不孝等皆在旁,呼而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呜呼!人知此语者多矣,而先君子临终遗言止此二语,盖好善之念,终身不忘也。
吴自肃《我堂年谱》
崇祯庚午(1630)十二月初三日生,是岁,先大夫(吴永孕)于济南南山牧鹤洞遇纯阳吕仙。
王士祯《皇清诰封奉政大夫、云南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耐翁吴公墓表》、田雯《皇清诰封奉政大夫、云南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绳甫吴公墓志铭》均提及此事,且田雯在《墓志铭》中描述并分析:先生(吴永孕)少负异姿,貌癯神清,学问有原本,穿穴经史,旁及仙佛稗官之书,靡不搜奇抉奥。少日尝游南山牧鹤洞,遇羽士坐石床,先生洒然异之,取堕履进。越十余年,术者凭乩书当年相遇事,示隐语辄验。夫仙佛之事,儒者所不屑道,然其蝉蜕尘垢,谷神不死,白社青山,慧根净业,亦有足多者也。士大夫日奔走徇嗜,欲蹈罟擭,而贸贸自谓干城。吾道辟黜方外,谈理者之舞,迓鼓为可哂也。韩退之接孟氏之传,而交大颠;苏子瞻风节矫矫于缁流黄冠,所至成契。先生之与仙遇也,亦如叹老氏之犹龙也。卒之日,尚娓娓读道书不置,又安知非留侯之徒赤松子也乎。自姚江重良知之说,儒释遂合而源流自别。先生之信盂兰,以会亲恩良有以也。先生乐易庄敬、渊睦谦冲,以义理为丰年,修道德为庆宅,柴门笨车,萧然自远,或谢客瑟居,或浮湛谐俗,殆与世无竞,立行于不夷不惠之间,晚号“耐翁”,此其概也。
济南古代有关吕祖显化事迹,《历城县志》及民间传说均有,一在济南北华不住山,金代元好问遇吕仙;一在趵突泉旁,金代元好问遇吕仙,之后兴建吕祖祠三大殿,今由南向北依次为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明万历十五年(1587丁亥),山东巡抚李戴(河南延津人,隆庆二年进士)、巡按御史毛在(南直隶太仓人,万历二年进士)在趵突泉旁的对泉亭遇吕仙;一在大明湖畔的寿康楼街升阳观(吕祖庙)隔壁,康熙中期建题壁堂,住持道人刘道让遇吕仙题诗于壁上,因此名之“题壁堂”。吴永孕在济南南山牧鹤洞遇吕祖,当属罕见。南山,具体位置不详,是否为今济南市南部山区,待考;牧鹤洞,更无从查考。今济南南部山区面积很大,经多年的开发利用,年久风雪侵蚀,不易查考。
2023.09.20



作者风采:

刘长明,无棣人。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无棣县诗词学会会员、无棣县作家协会会员。业余进行文学创作,近年来注重挖掘无棣刘氏家族文化,《无棣南池刘氏诗文匾联》连载刊发于《无棣大众》副刊,并被《文化无棣》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