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船口(下)
作者:张国政
“老船口”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脚行队”,尤其是脚行队里的那些个“扛脚行的”码头装卸工。至于“扛脚行的”这个名称由来,几十年来我一直也没有弄明白,直到最近想写一下在记忆里消失的“老船口”,才又想起了“扛脚行工”,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有记载的历史资料不多。其中有篇文章有一段这样的描述:"说到装卸劳务,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吉林境内铁路承运货物时,多由站长、工头指派专业承揽人临时雇工。当年吉林火车站通往东大滩的专运线上,曾设有榷运局,围绕这个部门,有一些把头会组织部分具有一定装卸经验、技巧的二把头组成“脚行队”,根据业务需要,在人力市场选择力工——这些专门从事装卸工作的工人被俗称为“扛脚行的”。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运输社垄断了装卸业,于是在吉林城,这个机构也有了“国际脚行”的俗称”。由此不难看出,“老船口”码头的“脚行队”或当年火车站的“脚行队”应该都是从那时就沿顺下来的。当年“老船口”的“脚行队”负责人就叫“把头”,专门组织扛脚行的人员往货船上装卸货物。

我们屯离“老船口”近,在农闲时生产队就派出一部分身强体壮的劳动力去船口“脚行队”做临时工,当时称搞副业,挣点现金来补充一下村民的日常生活急需。我小时候就经常到船口去剥松树皮回家当柴烧,初中毕业后,城里的同学都下乡当知青了,我们农村孩子就自动返乡,也称返乡青年。当时我父亲是贫下中农代表,队长李长锋和我家又是亲属关系,看我刚毕业口才又好,就安排我当生产队的出纳员,专门负责管理生产队的现金,跑银行和信用社。生产队社员在老船口“脚行队”搞副业和大马车给“脚行队”拉脚所挣的工钱每月都由我去结帐,所以我对“脚行队”的一些老工人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还是比较了解的。比如他们装卸木材或倒楞、码跺时经常用的工具就有:压角子、扳钩、把门子、吊钩、快马子锯等。有些老扛脚行工因长期抬沉重的木头等,他的后颈处一般都会凸起一个大包,人称“血蘑菇”。木头杠子先压得肩上皮肉开裂,沾着血水再压两年,肩膀上就会长出一块鹅卵石大小的“血蘑菇”。他们虽然从事的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但从未听到过他们抱怨过苦累,相反,他们的劳动号子喊得更加气势豪迈、慷慨激昂。

提起“扛脚行工”的劳动号子,住在老船口附近的老人们并不陌生。它是脚行人在劳动中形成的文化结晶,也可说是扛脚行工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在没有吊车和机械化作业,全凭借人力搬运的年代里,“脚行工号子”不仅可以统一步伐,协调动作,还给人以振奋、力量和激情。在我的记忆里,脚行工人抬大木头时唱的号子叫“哈腰挂号”。抬木头时用左肩的叫“小肩”,用右肩的叫“大肩”。只有大小肩、前后杠等样样在行的人才有资格当领杠。领杠喊一声“哈腰挂哟!”其他人一齐哈腰把钩挂到木头上,回应“嘿”,挺直腰等着,直到领杠喊“撑腰起哟!大家喊“嘿”,齐用力,以保证所有人同时抬起。若有一个人起不来或是抢杠都容易造成另外几人受伤,这是抬木头的大忌。当领杠喊“往前走哟!”大家附和“嘿”,开始迈步。迈步子也非常有讲究,第一步“大肩”迈右脚,“小肩”迈左脚,这样既走得齐,又可把木头悠起来,省力。我记得有一次从船上往下卸木头时,有一名脚行工上跳板时脚下一滑,连抬着的木头和所有抬木头的人员全部掉下跳板落水,其中一人大腿骨折,其他人员也都不同程度地受了轻伤,好在没出人命。

在老船口脚行工抬木头时唱的劳动号子到现在我还记得几句,大概意思是:
(领呼):哈腰挂呀嘛! (众和):嗨呦!
(领呼):挺起腰呀嘛! (众和):嗨呦!
(领呼):呦喝嘿呀! (众和):嘿!
(领呼):推拉把门呀! (众和):嘿呦!
(领呼):不要晃荡呀嘛! (众和):嘿呦!
(领呼):稳住了脚呀!(众和)嘿呦!
(领呼):往前走呀嘛! (众和):嘿呦!
(领呼):呦喝嘿呀! (众和):嗨!
(领呼):老哥几个呀嘛! (众和):嘿!
(领呼):抬着个木头呀! (众和):嘿!
(领呼):上了跳板呀嘛! (众和):嘿!
(领呼):找准脚步呀嘛! (众和):嘿!
(领呼):谁要松套呀!(众和)嘿!
(领呼):不是爹娘生呀!(众和)嘿!
(领呼):前边拉着呀嘛! (众和):嘿!
(领呼):后边催着呀嘛! (众和):嘿!
(领呼):前边拐拐呀嘛! (众和):嘿!
(领呼):后边甩甩呀嘛! (众和):嘿!
(领呼):哈腰撂了嘛! (众和):呦嘿
至于号子的曲调肯定不是长江以南的船夫号子,因为用船夫号子唱太柔软,显示不出东北人的豪气,但也不是东北人通常曲调,应该有些沾山东口音。
当然,这些个劳动号子也不千篇一律,领呼的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比如上船跳板时,领呼都会喊:走稳了步呀!加点小心呀!有时轻松时,还会唱几句荤的:谁不用劲呀!死老丈母娘呀!当看到有谁家大姑娘小媳妇从旁边路过时,也会喊上几句:抬头看呀!谁家的媳妇!长得真漂亮呀!等等。扛脚行工的劳动号子唱法,基本都是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领唱者一般都是技术娴熟、体力超群、有号召力之人。大多都是六人或八人一组,同一个工组的扛脚行工们,长期在一起工作,形成一种技术、感情上的默契,才能在领号人的号召下,把号子唱齐,唱出精气神,唱出新花样。

一晃我离开老家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随着松原市的成立和1973年前扶第一座松花江大桥通车,现在的松花江上已经建起了三座现代化的大桥,可谓天堑变通途。过去的那个不知什么时候就存在的“老船口”和那些个扛脚行工们早已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机械化作业所取代,己不复存在。但这些个在记忆里正在逐渐逝去的故事,如今回想起来总是让人即有欢乐又有酸痛。老一代建设者们当年那勤劳艰辛、英姿勃发乃至把一生都献给了这片热土的“扛脚行人”和“老船口”的故事,将永远载入这个历史的史册中!

刘铁军战友读张国政《老船口》一文评语:
每次看到国政兄的经典之作,都让我十分感动。当今的“经典”可能有很多,但能打动我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国政兄的“思家乡”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能触碰到我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地方,在我心中激起深沉的回响。真的期待国政兄的好文,能陪伴我们度过今后的日子,在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中,把这种高贵和美好的品质传承下来。

文:集结号老战友张国政、刘铁军
插图:木森十网络,在此一并感谢!
授权编辑:张国政
2023.10.8日修稿于丹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