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因运河、漕运而兴旺繁华,特别是清江大闸、清江小闸是漕运必经水道,明清时期达鼎盛高潮。
清江大闸口是指清江大闸及其附近区域。清江大闸又名若飞桥。
清江浦原系河道名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邗沟,至唐代改称为漕渠。宋朝江淮转运使乔维岳又疏浚漕渠称为沙河。明朝永乐十三年即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瑄重新疏浚沙河,更名为清江浦,在清江浦上建了四道闸,其中之一为清江大闸,以清江浦所涉之地域即为清江浦镇。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江浦又演变为清江的专用称呼了。
旧时大闸通体为木结构,桥面很窄,闸门亦狭窄,宽仅2.12丈,形成瓶颈,闸门上下水落差很大,漕船过闸经常发生沉船事故。后大闸由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各朝重修加固,闸门放宽至2丈2尺,但效果不甚显著。在洪水季节漕船不得不停运,平时过闸也非得绞关牵拉不可,过闸如同过鬼门关,这严重影响了漕运,为了分流,不得不挖掘了越河。
民国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事业,水流趋于好转,1953年洪泽县境内三河闸的建成,上游又建造了数座节制闸,1959年又开挖了南大运河,淮水被征服,清江大闸水流平稳,行船始安全。解放后清江大闸重建,改为钢筋水泥结构,宽度加倍,美观方便。
在我儿时记忆中,大闸两头近百米范围内杂乱地摆满了五金旧货地摊。在大小闸之间的中洲路两侧,沿石堤盖满了简易棚户,朝路的一面都是门面铺子,一间紧挨一间,有卖回纺布及回纺布制品的,有卖面粉袋子的,有卖五金铁件的,整天过往行人川流不息,特别是乡村集镇人批发回纺布和回纺布制品的较多。在面朝北的铺子间还挤着一间很窄的“文王神课”测字摊,里面坐着一位盲人老者,专替人打卦测字算命。在大闸南北两边有几处说书摊,说书人一手拿惊堂木一手拿铜锣和木槌,说一阵敲一阵,听书人有坐有站,津津乐道(那时很少有其他娱乐去处),书说到紧要处卖个关子,便有人手捧铜锣或帽子向人群要钱。
那时运河水流仍很湍急,在大闸旁石堤边上常年有人舀鱼,舀鱼工具是一杆长竹篙,竹篙下端连着一个长三角形的网,舀鱼人站在石堤边上,上身前倾,眼睛向下看,很是危险,舀上几次乃至十来次才能舀到一条鱼,鱼还不小,最小的一斤多重,大的三四斤,甚至更大,有鲤鱼、鲑鱼、鲫鱼,最多的是鲑鱼。当时我不明白,舀鱼为什么三角网总是紧贴闸门石壁由上游向下游移动,而不向上舀?长大之后我才明白,鱼总是逆水而上。
大闸南侧向西是河南东路,河南东路起始处有条龙亭巷,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清江浦时曾在此解手,后来便有人造了“龙亭”,巷子因龙亭得名;其时皇后在河对面清真寺附近小憩等候,后于此建一“凤亭”,龙凤相对。龙亭早已不见,儿时我见到的只是叫花堂,有一间大屋子,几个乞丐住在里面,冬天他们一面晒太阳一面捉虱子。
大闸向南行约100米又分叉,向东是轮埠路轮船码头,向西便是清江市鼎鼎有名的花街,以布匹店、花店为主,这里卖的花不是鲜花,而是绒花绢花及其他头饰品或装饰品,新娘新郎、小脚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都能买到适合自己佩戴的花和装饰品。花街向西不远就是东大街,国营百货公司、花纱布公司、新华书店都坐落在这里。那时只要有百货公司的地方便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也是最繁华的地方。1951年由商会发起,各布匹店出资,在花街上空和店铺屋檐平齐,由东向西用长幅大红布拉起了天幔,数幅并排,遮住了天空遮住了一条街,家家门口悬挂国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周年,非常隆重,看热闹的人水泄不通。
和花街头衔接的是轮埠路,轮船码头就设在此,它面对中洲,连接花街和大闸,背靠慈云寺和文庙。码头附近有各家轮船公司的候船室和售票窗口,以及货栈,还有多家旅馆客栈。由于客货运并举,日夜繁忙,给花街大闸口带来一派繁华景象。以前商人出门做生意多以水路为主,方便、价廉、安全。比如到上海,可从清江轮船码头上船沿运河开到镇江,再换乘长江大轮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解放后陆路交通逐渐崛起,轮船码头开始衰落,1959年大运河码头建成,不久轮埠路轮船码头也就停运了。现在轮埠路轮船码头旧址已改建为御龙园,河边停泊着数艘豪华画舫游艇,供人们沿里运河游览淮安各处景点。御龙园对面中洲公园已建成,园内仿古建筑具有淮安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标志性建筑清江浦四角楼屹立在公园最东端。
在我儿时记忆中,那时逢重大节日如国庆节、春节,便在要道口如博古路、大闸口等地用松柏枝和彩色纸花扎彩门,呈现一派节日欢乐气氛。
清江与众不同,其他城市庙宇是文在内武在外,而清江相反,关帝庙在城内清晏园,孔子庙(即文庙)坐落在城外,这又另有历史典故了。
清江大闸于1946年改为若飞桥。
何永年2004年12月28日刊载于《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