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前存在一个思维误区,德阳山水紧邻绵阳,从历史行政区划沿革上看又曾被绵阳管辖过,后于1983年从绵阳境内划出,德阳单独设市又30余年了。对于这座城市,我一直以为是工业当家做主,比如“二重、东电、东汽”等大型国有企业,被世人称之为“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基地”,那当然令德阳人自豪,我也另眼相看。(说句题外话,在很多年前二重有位老厂长叫曲波,是新中国文学宝库里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传说书中主角少剑波就是作者曲波的原型,此书伴我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漫漫夜晚,缓解了我对文化的饥渴,实在难忘。)
尽管如此我还是转念一想,德阳文化呢?我们绵阳自远古便诞生黄帝元妃嫘祖,药圣岐伯,治水英雄大禹,伟大诗人李白,文豪欧阳修,画家文同,个个拿出手都是震天响的历史人物,名接天地,万世不竭的。德阳好像就只有一个三星堆吧,而且还在广汉,心儿一放松,脚步就懒了下来,对这座城市有了几分怠慢。三星堆我年青时去看过,行程匆匆,与古人的目光并未作长久停留,也未与青铜纵目人的内心世界有过对话……年少的我,与红尘世界与上古天地这一别,竟然相隔很久,像一只高天之上的苍鹰,不断在苍茫的流云与惊悚的闪电里盘旋出硕大问号,我们心灵的家园在哪里?我们通过三星堆与未知王国联系的神秘路径,它们又在哪里?“全国散文名家笔会”于丙申年仲秋在四川德阳举行,跑来跑去忙乎一干杂务的是德阳散文界的掌门人蒋大海兄长及他的同仁,我与全国20多位散文作家一道应邀出席笔会、方能让我从容地对这座城市有了更为广阔的发现与更为精细的爬梳,在短短四天的文学采风活动里,我为我曾经对这座城市的轻慢感到歉疚,对德阳文化的敬畏与日俱增。在万物生长而又草木扶疏的四川盆地,我似乎注意到一条曲折幽深又通向奇异远方的交叉路径,它漫漶又执着地指向三星堆的铜人,马祖道一的寺院,张栻老屋,苏舜饮的诗屋,李调元的“醒园”.....至此,我明白了深刻与睿智为何物,它们美轮美奂又元气淋漓地在德阳土地上勃勃闪耀,如日轮辐射,又如月色流淌;阴与阳,动与静,黑与白,远与近在此刻如此惊世骇目又这般曼妙起舞,沧桑岁月的大门为我悄然洞开!
路标指向广汉,广汉虽然也出了民国名耆戴季陶和诗人覃子豪,那毕竟是葱笼树林中相继增添过的春色几朵罢了,不足为奇。实实在在地说,广汉三星堆于人间的诱惑太大,它闪着诡异的光芒,世人崇而尚之。“轻轻的我来了”,只为目睹一下远古的图像,这既是我对古老典籍与铁与火铸成的青铜器物的敬意,也是对曾经少不更事的我的一次心灵拷问。我曾在不久前的一次文史研讨会上提到文物与人类的关系,遂用抒情的、叙事的、唯美的方式赞美三星堆,似乎与会者被笼罩在神仙与天外生物巨大的围墙之间而不能自已。此次我又与作家同仁步向三星堆,轻轻的,茫然的,困惑的....人曰:说不完道不尽的三星堆,信哉。且让我等坐在鸭子河畔,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想,枯坐中等待灵魂飞升,盼与天体某一星宿溶合,“超然物外”,在时空与三星堆之灵鸟一齐邀游,如庄子心中的那只垂翼九天之大鹏。
没想到德阳什邡有个大名鼎鼎的马祖道一,可见我的孤陋寡闻,以前我知晓福建海边敬的妈祖,祈福渔民,长佑安康的,念来读去,容易混淆。这次到达什邡,对马祖才有了初步理解,一旦走近,心灵长久颤动而不能平静。马祖降生什邡本邑,约略活动于中唐期间,行走江南,建立丛林。据当地文史专家介绍,马祖对佛教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创建丛林法则,百丈清规,普请制。读这词汇有些拗口,实际上一解释就领悟了,便是开创管理制度和着手经济改革。马祖对后世的影响有: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我们讲,佛教是棵生生不息的丰硕之菩提树,遮天蔽日,覆盖广宇,而马祖的修行让我惊叹不已,他是菩提树上伸出的遒劲粗干,不断开放出茶道、香道、回话,音乐等等绚丽多彩的禅之花,人类的物质活动趋于多元,人类的精神天地拓于辽阔……这个意义上,马祖功不可没,以至于千年之后三位大师对马祖推崇至圣,胡适评价“马祖是唐代最伟大的禅师”。日本的柳田圣山称赞马祖是“中国人文主义宗教的开山人”,甚至唐代诗人王维在剑南蜀道游历时,也满怀敬意写下《投道一师兰若宿》,便是敬献马祖的。我遥想其时风云几度,蜀山重重,信佛的王维在某处香火闪闪的寺院拈花微笑,口占一首,虔诚礼佛于庄重菩萨金像前,哦,马祖有德了,王维有福了,什邡有喜了,远隔时空的我,惟有深深一拜,向大美尘世祈求阿弥陀佛。写到这里,似乎我还应该向民国盐亭籍的禅宗大德袁焕仙记上一笔,袁焕仙布教青城,弟子若干,形成禅宗“袁门”,殊为不易。实际上,在丛林旁法相庄严的马祖,与灌县岩穴讲禅的袁焕仙是一脉相承的,袁焕仙在禅意天空努力伸展自己的学说枝梢,而马祖,将佛祖的大千气象,挥洒在无垠的精神远空,万代不灭!
孔子的地位极高,无人可以替代,古人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想想这是多么伤心的场面,孔子不出世,天地也不能亮开,幸好我们有这样一位头脑凹陷、目光如炬的睿智老者叫孔子,他用《论语》这把金钥匙,转动着混沌时代的笨重大门。山东曲阜的孔庙我刚祭拜过了,未曾料到德阳这座西部城市也珍着一座孔庙,我用温和的目光从它散发出古老气息的宫墙上一一审视而过。德阳孔庙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孔庙红墙碧瓦,殿宇轩昂,古木森森,石道悠然,实在是祭祀孔圣人的好去处。我知道唐代祭祀孔子蔚为风气,这要感谢那位明君唐太宗,自从汉董仲舒上朝时恭敬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被皇上采纳奉为治国圭皋以来,“孔子便被抬到了吓人的高度”(鲁迅语)。唐太宗深知“三纲五常”重要性,庚即下诏“全国州县皆立孔庙”祭孔大盛,古乐萦回不绝于耳,孔子的思想渗透社稷民间,并筑为历代治国根基,屹立不倒!德阳孔庙内亭台楼阁森然,我边走边看,谛听祭孔乐器的编钟琴箫摇曳出和声,徘徊在“棂星门”石刻坊观摩雕刻,肃立于“大成殿”瞻仰孔子安详的坐像,驻足“万仞宫墙”下体味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我脑海里捕捉到两句评语“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万古可受此评价的,唯孔子一人耳。许是孔子地位太过高大,又以他思想中的“仁义”润泽斯民,大地匍匐而广为纳之。孔子《论语》云:“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那么翻开德阳孝泉镇的地方志,赫然在目有元代郭居敬著《二十四孝》书中“一门三孝”故事,这个故事人物就是姜诗、庞三春、婆婆、安安几人,情节是姜诗一家孝行天下,婆婆悔悟,感天动地,而为世人称颂并身体力行之。“一门三孝”与“安安送米”载入史册,汉顺帝为大孝之举感动,于永建五年(130)颁布圣旨,为姜诗一家建祠立坊,表彰他们的孝德善行。时光进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亲为姜孝祠撰写碑文。至宋,崇宁进士马成辅率父老请宋徽宗恩准赐孝子姜诗“广文王”爵,并碑刻“东汉至孝敕封广文王故里”,名播后世,孝入人心。历代如此崇尚,民间也十分热闹,小时我所在的市井戏台,锣鼓一响,我便加快脚步,爬到戏台一边的黄桷树上伸长脖子看戏,每到川剧折子戏《安安送米》上演,夜空月明星稀,台前掌声响起,一如不远处安静流动的云溪,将百姓的孝心一点一滴收藏进粼粼起伏的波浪之间。中国人讲究“孝道”,有“孝悌”作仁德之本,国家焉能不勃兴兮?今天且记住,德阳孝泉,华夏文明中“孝文化”之汩汩源头。
罗江作为新建县时间不长,也就几十年光阴,可因此不要小看它了。读者诸君听说过李调元,这位被学界尊称为“清代苏东坡的文学全才”实在是了得,他倾注一生心血,编撰洋洋大观被后世奉为“百科全书”的《函海》,其书共40函852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社会活动诸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巴蜀学者打开四川盆地神奇符号的密码。我们知道袁枚是清代大学者,他也对李调元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一首诗表达其尊崇:“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吟大作似黄钟,童山集著中山业,函海书为海内宗。”这个就厉害了,海内文宗,李调元是也。不过我私心里是认同李调元看破官场险恶而退隐故里罗江后的闲适生活的,这半辈子,李调元上京华点翰入仕,也曾两下岭南开启民智,通州遇挫伊犁放赦,好了,江湖混沌就回归故里写书吧,这一来,堂皇巨作《函海》出世,为后来者奉献一道丰富而精美的文化大餐,甘饴恒久,世人珍藏。(说句多余的话,今天绵阳市安州区也在建设李调元故居,这与德阳罗江大力弘扬调元文化并不相悖,反而是相向而行,因为行政区划多次变动之故,历史至今天的李调元故里,时而在安州,时而在罗江,一直居无定所,直到前些年划到绵阳安州,李调元的灵魂才算妥妥地安放下来,呵呵,绵阳、德阳共同发扬李调元文化才是正道,祈祷吉祥。)
罗江不独有李调元,它还用宅心仁厚,将另一颗贵重魂灵揽入无边的丘陵怀抱之中。庞统,湖北襄樊人,东汉时与诸葛亮齐名,史称“卧龙凤雏”,世人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美誉。庞统以其卓越军事才能辅佐刘备,屡建奇功。建安十八年,刘备率军攻打雒城,庞统用自己骑的胭脂马换过刘备的白马才代主蒙难,被雒城守将张任乱箭穿心,中矢坠马而亡。后刘备念其忠心,大哭一场,封庞统为靖侯,厚葬鹿头山丘,以示悼念。我去的这一日,“庞统祠”游人寂寥,墓地肃静,我喜欢这种氛围,总感到俗人在祠墓的大呼小叫,就将那份庄严与宁静活生生地破坏掉了。我这样叨念着绕墓三圈,再坐在与墓地相对的门槛上,默想:我如早生一千多年,也许跟随庞统马车直指战场,为乱世中激荡的《三国演义》再唱一曲响彻云霄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凡是有些史学阅读经验的人都会记住北宋“开西川大魁之先”的状元苏易简,今天翻阅史籍,中江“铜山三苏”炯然上榜,此三苏者,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是也。后世学者孙桐生称赞其“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瞻”,他在仕途历练中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位),后因酗酒早逝,仅留大作《文房四谱》行世,业界评价甚高。苏易简的孙子苏舜钦系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成就与大诗人梅尧臣并列,史称“梅苏”,当时的名士便称赞苏舜钦是“挽扬刘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苏舜钦不仅文章精美绝伦,书法也是别有韵味,后人服膺之。苏易简还有个孙子苏舜元,品行端方,尤重气节。特别是苏舜元写得一手好字,狂草为最,也是进入书法史的人物。“铜山三苏”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从明代学者同为乡贤的王惟贤在《铜陵纪胜碣》中可见端倪:“苏易简,国初进士第一,蜀斯文发祥权舆此地。”发祥地?可以理解为巴蜀文化的肇始之地,苏公易简,一门三杰,魅力四射,福泽万年。(行文于此,我再讲一句题外话,绵阳游仙玉河也抓状元故里建设,与中江弘扬“铜山三苏”是如出一辙的,苏易简的脚步常年走动玉河、广福,留下美好的故事四处传扬,善哉。)
将优雅而文风流布的绵竹放到后面出场,算是我的用心良苦。绵竹的经济自古富庶,在酒香扑鼻的“剑南春”酿酒作坊,我寻着醇厚绵长的曲药与酒糟掺和的气味观看,这个工坊产的老酒深入人心,口碑良好,一句“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名动神州,与珍品“五粮液”齐名。再说绵竹年画,它为“中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兴于宋代,《东京梦华录》有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迴头马等,馈与主顾。”这大约是对年画最早的记述,弥足珍贵。在岁月更迭中,年画的功能演绎为驱邪纳福,新年吉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今天尚能理解百姓一年到头的小小奢望,穷一点苦一点不要紧,总还存一些念想一些期待吧,年画应运而生,难怪戏剧《白毛女》中困窘到极点的喜儿,也在凄凉的除夕贴贴窗花,扎一根红头绳。这些时候,孤苦与爱美是两回事,没钱就做没钱的事,只要头上有点红色,自己心里臭美就行了。在绵竹年画馆,面对花花绿绿的画片,我相信它们的古老源流在远古岩画上,在奇怪的土著居民画几道斑驳色彩的身上。而它们的未来,也是喜庆有余祈祥纳福的,只要有家居处,年画就会贴上墙壁,与主人相伴,与社会共处,和谐,永久。绵竹是酒乡画城,这片充盈丰收之色的坝子上也是孕育名人的。先说南宋抗金名将、绵竹人张浚,他是民族英雄、河南汤阴人岳飞的老师,这一看,有其师必有其弟子,岳飞“精忠报国”,天地一泫然,人间一悲声,壮哉!张浚的家族基因优良,到他这一代,这位凛然有声的忠烈还生了个被后世景仰的儿子张栻,张栻号南轩,爱国思想强烈,为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幼承家训,长成拜大学者胡宏为师,终成大器,后辞官从事教育,深孚民望。
关于影响历史的“朱张会讲”,我怀着敬意多说几句:史载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应岳麓书院山长张栻之邀,朱熹在两位弟子的陪同下,从崇安启程,抵达长沙,这一年,朱熹38岁,张栻35岁,都是名满天下的理学宗师。胡宏与张都推崇周敦颐,对他提出“大极性也”的命题和周敦颐首次将“太极”作为自己学说的基本范畴加以阐述发展的话题展开讨论。两位大师其间也谈到孔子思想核心的“仁”、讨论深入、观点一致,朱熹对张栻的观点非常认可,涉及《中庸》一书时,朱熹待行的弟子范念德记述两人“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可见两人讨论非常激烈,各自都给子对方关键影响,《宋书》载:“朱张会讲”(张栻)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那是一段美好时光的学术交流、除了同张栻会讲,朱熹还应邀到湘江对面的城南书院讲学,张栻常常陪同朱熹泛舟湘江,那个渡口,后来被当地人易名为“朱张渡”,直到今天,我还是想寻找“朱张渡”去,在秋风萧瑟的渡口,我择一块青苔迷离的石头坐下,期待两种不同的脚步声走来,间或传来清朗的议论声,那该有多好。绵竹还有个作者叫杨师鲁,是南宋人氏,在他撰的《严仙观记》里明确写道“君平父严子唏,卜地创观于武都山阴......”严君平生于公元前88年绵竹武都山,是个大隐者,在市井以卜筮为业,“因势导之以善”,惠泽众人,严君平写了一本书叫《老子指归》,试图对老子巨作《道德经》作全新诠释,是对老子思想的再创造与大升华,史学界推崇备至,早至《汉书》(地理志)就讲“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这样一看,《汉书》就将严遵(字君平)列为品德高尚、文品高妙之历史人物。
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一场关乎国家命运转折的大事件叫“戊戌变法”,为这场崩天坼地的历史大变革英勇殉难的“戊戍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也是绵竹人,杨锐早慧,考童子试呈卷,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阅卷时大为赞赏,称其“才英迈而品清洁……颖悟好学,文章雅瞻”。后杨锐入张之洞幕府佐政,老将冯子材打了一场好仗,抗击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向朝廷呈现的捷报《广军援桂奏稿》也出自杨锐之手,高堂之上乡野之围广为传颂。1895年,杨锐在北京与康有为、梁启超、文廷式等相继参与策划变法图强的“公车上书”活动与振兴中国的“强学会”,以期推动变法维新。同年9月,乌云密布,“百日维新”夭折,杨锐等维新派人士被保皇派屠杀于北京菜市口,后杨锐遗枢辗转归葬于故里绵竹,一颗天才之星终于安息。我写到此处,闷闷中想这件事,绵竹的县官们,可不可以重建一座肃穆的“张栻纪念馆”,并在馆内设“先贤祠”,一并塑起张浚、严君平、杨锐等绵竹籍名士的像供来者瞻仰?我期待着。
德阳是优美的,也是壮观的;德阳是宁静的,也是奇异的;德阳是流光溢彩的,也是万千气象的……我念着这个很有文化态度的名字,这个勃兴于巴山蜀水的温润的名字,心中舒坦,大德之阳:德阳。
作者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定居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4部,代表作系《我的文学史》《岳定海散文卷》《蜀境》《劳动之歌》《岳定海文学课》《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等。他先后在《诗刊》《诗潮》《青春》《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西南作家》《格调》杂志《中国乡土文学》中宣部《学习强国》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画家岳定海还创作上千幅寓意深远、色彩斑斓的文人画作,已在省级报刊发表几十幅画作,并被全国许多藏家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