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二O七)
杨浩然 偶然著
二O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还说:国家命名并非重要,无论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还是中华共和国都可以,关键是这个国家是否为人民服务。蒋介石政府叫“中华民国”,其中也含着个“民”字,然而他却加害人民,采取了与人民背道而驰的政策。因此,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干部要引以为戒,必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古话说的好:“慈不掌兵,善不为官”,没有“霸气”和“底气”的官,很难做出什么大成就。世界上,除了贫穷和衰老毫不费力,其它想要的都要拼尽全力!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处于劣势。若想改变这种劣势,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政策扶持,需要领头羊!
沂蒙人民之所以有伟大的奉献精神,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干部们起了决定性作用。所谓干部,就得先行一步。干部不带头,就是最大的挡头!而干部一带头,群众就会争上游!
这不,沂蒙会议一召开,各县区便闻风而动了。才一周的功夫,就有上百个村、数十个乡镇将土地承包责任制落实到了位。
有了土地经营权的农民,个个乐开了花。而那些父母官们,则忽然有了成就感,一下子变得精神抖擞起来了。马三每到一处,都会有人这么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首长到我们这里来,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莫大的鞭策、莫大的教育、莫大的幸福。”
嘴上抹蜜说出的话虽然中听,但马三一听就起鸡皮疙瘩:“得,这样的话今后少说,我听了折寿。”
有些地方虽说土地政策落实的不错,但仍对部分没摘帽的“地富反坏右”另眼相待,马三生气了:“中央号召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了,你怎么还穿新鞋走老路啊?把这些心思用到扶贫工作上去,好多老百姓还饿肚子哩。”
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个别村子虽然把地分了,但机动地留得太多。按规定,应不超过百分之五,可有的却预留了百分之十,美其名曰:为了壮大集体经济。
“屁话。”马三一听就火了“有本事把副业、林业搞上去,指头抹蜜饱不了人!”
还有的给五保户、烈军属和孤寡老人也分了地,一撒手啥也不管了。马三那个气呀:“混账,五保户和孤寡老人怎么能分地呢,他们能种得了吗?没耕种能力的烈军属也不能分,这些人你得给我养起来!”
一路走来,马三心情沉重。特别是看到有些家庭没饭吃、没衣穿,甚至连张像样的吃饭桌和睡觉的床都没有时,心里流血了。为了革命的胜利,老区人民付出的太多太多,到头来却落了个一贫如洗,天理难容啊!
“小曹,你肚子里墨水多,把咱看到的、听到的记下来,形成文字向上级汇报,把沂蒙人民的现状告诉省委和党中央。”
“这合适吗?”小曹忧虑道。
“咋不合适?”马三说“虽然毛主席说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可他们连肚子都填不饱,连块遮羞布都没有,咋走向世界创造历史?丑媳妇早晚得见严婆婆,孩子哭了不抱给他娘抱给谁?你不抱、我不抱,这些地方官敢抱吗?”
小曹想想也是,昨天抽查羊圈村时,当地官员大惊失色!认为:马三姓马,马进羊圈不吉利,便突击将村名改成了“双龙官庄”,马三知道后,肺都气炸了:“娘的,我马三不是皇帝老子,把牌子摘了!”
想到此,小曹不吱声了,一路的所见所闻,又一次过电影儿般一幕幕呈现在了眼前。一回地委,便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了洋洋万言。
“沂蒙见闻,不错。”马三看后很满意“抄两份,一份寄省委,一份寄中办。”
三天后,《大众日报》全文登载。紧接着,《人民日报》也发表了。
一石击起千层浪,党中央立即派来了工作组,省、地两委很快成立了沂蒙山区扶贫办公室。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战役正式打响了!
伴随着中央专项扶贫资金的到位,全国各地捐助物资的流入,沂蒙这潭死水一下子被搅活了。
干部们走村串户,认真调查落实,没饭吃的吃上饭了,没衣穿的穿上衣了。虽然吃得大多是粗粮,穿得是各地捐来的补丁衣服,但总算结束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窘境。
为了挖穷根,马三别出心裁,他不建议给农民分钱分粮,而是加快了土地承包,先让农民有地种。然后用专项扶贫资金购买了部分波尔山羊和优质长毛兔分给了贫困户,并购买了大量化肥、良种和地膜,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另外,又与青岛等大城市结成了帮扶对子,引进了饼干等生产线。
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加之扶贫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沂蒙人民又一次焕发了青春!处处唱起了《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