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围绕“中国时间”的奥秘
冯宝哲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陕西省蒲城县有一项代号为“326”的“三线”工程在县城西郊悄然动工。“三线”属于保密范围,于是它便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一般老百姓并不清楚这里搞的究竟是什么国防建设工程,从而只能保持猎奇的心态希望有一天能够探知其中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原来讳莫如深的禁忌不断解密,人们方才获知这里建设的原来是陕西天文台,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因为1966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设中国标准时间授时台的计划,所以代号为“326”。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 前身是陕西天文台,是以时间频率研究、授时服务为主,同时开展天体测量学、太阳物理、日地关系、天体力学、人造卫星观测与研究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台址原来全部设在蒲城县,后来为避免授时长波对原子钟校时计算的干扰,全台分设台本部和授时部两部分。台本部包括时频主控系统、科研实验室、天文观测站和领导管理机关,迁驻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授时部(即二部)为长波和短波授时电台,则仍留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杨庄村。
(一)
时间是什么?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有人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表达物件的生灭排列。还有人说,“时间永无止境,永远向前,增量总是正数,因此它代表了永恒”。《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时间是物质运动中的一种存在方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每个人与时间都会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的生活作息,上班下班,上课下课,需要定点的时间;体育赛事的成绩要以时间为尺度;股市商战则需掌控好时间,伺机行事;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航空航天等重大科学实践,如“GPS”定位、军事导航、火箭发射等都无法离开精准的时间保障。从送卫星上天到为卫星导航,从核潜艇水下发射到运载火箭升空等大事,都与“时间”有关。
为了知晓时间,人类一直在发明各种各样的计时仪器来测定时间。人们最早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这被称为太阳钟,比如圭表、日晷;后来又用机械原理
设计出了机械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沙漏;一类是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到今天,人们使用的是非常先进的原子钟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时间的测量也是越来越精确,公元17年时计时每天会误差10秒,而现在的原子钟,30万年不差一秒。
0(插图一)西韩高速蒲城南站出口处地标“日晷”
随着计时工具的进步,报时方式也在发展。古人用“晨钟暮鼓”报时,现代的城市里会在中心或繁华地带挂个巨大的钟表报时,而现在使用的“标准时间”,是用无线电波来传播的。
地球一周被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时区。这样一个时区是经度15度。一天24小时,所以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一个小时。经度零度即本初子午线的时间为世界标准时间。由于子午线穿越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故称格林尼治时间,这也是英国的标准时间。北京的经度是116度21分,所以在子午线往东第八个时区内。即东八时区。8×15=120,所以东八时区的区时为东经120度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依据国际标准时区 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划分的方法和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到东横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五个时区,但主要位于东六、东七、东八时区内,这三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经度依次分别为东经90°、东经105°、东经120°。如果对我国位于东经82.5°以西东五时区的地区,采用与东六时区相同的标准时;东经127.5°以东的东九时区的地区,采用与东八时区相同的标准时。这样用三个时区的区时就覆盖了全国,也就基本上满足了各地是以中天时刻为时刻标准的地方时。“北京时间”乃是东八时区的标准时,东七时区、东六时区采用的标准时,分别比“北京时间”晚1小时和2小时,时间名称分别定为“重庆时间”和“新疆西藏时间”。或者东八时区、东七时区、东六时区的标准时名称分别定为“东部时间”、“中部时间”、“西部时间”。
(插图二)中国授时分区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平太阳时。北京的地理经度为东经116°21′,因而北京时间与北京地方平太阳时相差约14.5分。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早8小时。
(二)
建立授时系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程和社会公益设施。新中国的现代无线电授时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后由上海天文台负责,当时租用了邮电部在真如的一个短波无线电发射台,依据各天文台联合测定和保持的时间每天定时发播标准时间、标准频率信号及呼号。但由于上海地处东南一隅,且不能24小时连续发播,难以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大地测量的需要。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在与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导航授时电台与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毛泽东婉言拒绝。中国最高决策层深知标准时间频率发播的深远意义,国家的授时自主掌握与否关乎国家的国防安全与主权。1955年全国科技发展12年远景规划中,将筹建“西北授时台”列为重点项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使最高决策层更加意识到,高精度的时间在未来尖端科技领域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建设中国独立自主的标准时间授时台迫在眉睫。
1966年3月26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会议,把建设中国标准时间授时台的计划正式确定下来。随之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便是选址,首先,选址一定要尽量靠近中国大地原点附近;其次,地势必须开阔; 再者,必须有利于备战。最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筹建授时台。
1966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委、国家计委报送《西北授时台基建设计任务书》,授时台建设地点为陕西省武功县杨凌镇。经过专家进行研讨后,因杨陵太靠近西安,恐不够安全而被放弃,考虑到当时的战备需要,台址必须“靠山进洞”,同年6月,据说当时的选址组坐着飞机一路往渭北找山,最终选定授时台台址改为陕西省蒲城县。
授时台地处中国大陆腹地,离中国大地原点仅100千米,发射的时间信号便于覆盖全国;地质构造稳定,授时中心因地震等灾难被毁坏的系数极小;相对比较安全。
国家科委批准筹建处于1966年10月17日起对外办公,办公地点暂设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后于1967年6月13日迁驻蒲城。
326工程在蒲城县境的具体建设地点,开始选在县城东侧,后改为城南401高地和501高地,最后按“靠山进洞”的备战要求决定短波发射台建于县城西北金帜山脚下唐宪宗景陵附近,收讯、天文观测和生活区建于蒲城县城西南杨庄村。
(插图三)326地标
1968年10月初,中国科学院将326工程定名为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1970年12月5日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后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短波授时台(BPM)于1970年12月15日开始试播。
(插图四)短波授时台旧址
七十年代初,为适应中国战略武器发射、测控和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在陕西天文台增建长波授时台(BPL)。
小长波台于1974年11月破土兴建,1975年7月完成,1976年7月开始试播。从1979年11月1日起,小长波台开始每天定时发播。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发播标准时间和频率信号。直到1983年5月小长波台的授时服务由于大台建成试播而停止。
长波授时台主体工程(大功率长波发射系统,即二期工程)。主要包括发射机房、传输电缆、天线架设等土建工程和所需设备研制。土建工程于1978年5月开始施工,1979年9月完成。
原子时频基准由陕西天文台负责建立,1985年5月26日,第二次联调成功后,发射系统正式交付使用。陕西天文台于1985年月7日1日起,以全功率正式试验发播BPL长波授时信号。长波授时台的建成把我国授时精度由毫秒(千分之一秒)量级提高到微秒(百万分之一秒)量级,使我国授时体制渐臻完善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1988年12月,陕西天文台提出短波台技术改造方案,短波授时台搬迁改造的主要内容是:台址由唐陵山搬迁至二部工作区,沿用原有频率发射短波时号,增加发播时码信息,整个系统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土建工程和天线架设调试于1996年7月完成,1998年12月18日开始试播。
2001年3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标志着中国建立了基本的时间频率体系。在此之前,我国只能沿用格林尼治时间。授时中心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在“时间”上受制于人的局面,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国家安全、互联网金融、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电力传输、科学研究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的授时服务。特别是在以卫星发射、火箭试验为代表的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基本满足了国家的需求。这项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钱学森先生誉为“中国的一面大钟”。
进入21世纪,国家授时中心利用在时频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创新性地研制建设了“中国区域定位系统”,在定位和授时方面性能卓越,满足了国家急需,为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授时中心也成为北斗系统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依托国家标准时间的优势,围绕北斗系统的工程建设和稳定运行,在北斗系统中承担了信号、轨道、时间测试评估和新技术试验验证、系统时间溯源、时间频率体系及原子钟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为北斗系统的建设、运行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国家授时中心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全面的、实时连续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差监测和授时性能评估系统,全面开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间监测和服务性能评估工作,有力支撑了北斗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国家授时中心还长期负责北斗卫星信号质量监测工作,自主研发建成了全球首个以40米天线为核心的北斗空间信号质量评估系统,评估结果已成为北斗卫星入网与在轨故障诊断的重要判据和分析依据,实现了对北斗三号试验星和组网星信号的第三方国内权威监测与评估。与此同时,国家授时中心建成了“北斗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与时间服务中心”,将北斗定位精度从米级提高到厘米级,即将形成便于推广的分布式示范装置。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应用在地面观测网时间同步、甘肃地震滑坡监测等领域,填补了我国在高精度定位和超高精度定时方面的应用空白。
2018年11月,中央为国家授时中心承办的的“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3届大会”发来贺信,擘画了中国综合时空体系的未来蓝图。
(三)
人们平时所用的钟表,精度高的大约每年会有1分钟的误差,这对日常生活是没有影响的,但在要求很高的生产、科研中就需要更准确的计时工具(卫星运行时,发播的时间差一微秒,卫星在太空中的定位误差就会高达300米)。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它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原子钟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的。由于这种电磁波非常稳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仪器进行控制,原子钟的计时就可以非常准确了,这就是“时间基准”。现在用在原子钟里的元素有氢(Hydrogen)、铯(Cesium)、铷(rubidium)等。原子钟的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才误差1秒。这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插图五)原子钟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另一种则是基于原子振荡的“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1972年一种折中的时间尺度应运而生,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通常协调世界时是各国授时发播的基础。我国的标准时间是国家授时中心通过氢铯原子钟组所保持的地方协调世界时(UTC(NTSC),该时间通过长短波授时系统发播出去供各行各业应用。而“协调世界时”则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原子钟产生的数据与世界其他守时中心原子钟的数据综合归算而获得的。
每到整点,收音机里就会传出几声清脆的“嘟、嘟……”的响声,然后,播音员会说上这么一句话:“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点整。”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快慢。北京时间,统一着跨越5个时区的中国人的作息生活。这个北京时间,就是来源于地处陕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作为我国唯一的精准授时机构,它牵动着全国时间同步的神经,跳动着全国精密时间的脉搏。这里完成的是这样一系列任务:用原子钟所得到的守时基准,来产生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再通过比对与国际时间协调,通过授时系统向全国进行授时服务。
(插图六)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临潼的国家授时中心台本部,是时频主控系统,内有9台铯原子钟和4台氢原子钟组,是为“时间基准”,通过精密比对和计算实现,并通过卫星与世界各国授时部门进行实时比对,从而确定最为精确的北京时间。完成的是北京时间的“守时”工作,这里测报的‘北京时间’30万年误差不超1秒。而这个时间还必须通过无线电波为用户提供信号,才能让千家万户接收到,这就是“授时”,完成这部分工作的地点是在蒲城的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也可以说,临潼负责“确定”北京时间,蒲城负责“发播”北京时间。
(插图七)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蒲城杨庄)
授时部又称二部,位于蒲城县城西郊的杨庄村,它被人称为“报时城”。全国的时间信号正是由这里发播出去的。授时部通过微波来接收临潼台本部“守时”的极高精度的标准时间,并采用长波和短波向全国发布。在全国各地,只要拥有时频接收器,就可以在瞬时接收到发自蒲城的标准时间,然后再用来对准自己的时钟。
虽然蒲城如今仅仅作为时间的发播基地而存在,如前所述。在四十多年以前,它却是国家授时中心(前身是陕西天文台)的起点,肩挑“守时”与“授时”的双重任务。如今的国家授时中心临潼总部正是从蒲城搬迁而来的。中国报时的电波仍然源于将相故里——秦东蒲城。2019年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蒲城长短波授时台”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插图八)蒲城时间博物馆
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国家授时中心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9年蒲城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决定,在金帜山东侧国家授时中心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建立蒲城时间博物馆,全方位、立体化打造时间旅游区,该馆总投资8012万元,占地面积81亩,主要包括室内展馆建设和室外配套设施建设两部分。室内展馆对原建筑群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布展以“时间”为轴,以“时间从哪来”为主题,以科普教育、爱国教育为主线,以拓展体验为载体,分为四个展馆,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时间的演变过程。同时提升了景观雕塑、旧道改建、消防水池等室外配套设施,通过各类载体为世人揭开了“北京时间”的层层神秘面纱。目前该馆已经建成并于2023年9月27日开馆展出。该馆的运营将极大丰富“中国报时城”的内涵,充分展示“时间”在不同时空、不同维度的呈现方式,体现“授时”对于国防、军事及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以“时刻”、“时光”及“时代”三个不同角度的展现方式,向游客开启“见证时间”、“典藏时间”、“穿越时间”、“享受时间”的新体验,即将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时间旅游区。
(插图九)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旧址展陈
(插图十)时间博物馆内景
最后且赋《题中国报时城》七律一首,以为本文作结:
九域报时清脆声,发播基地乃蒲城。
电波似奏进军号,频率犹鸣醒世钟。
夺秒争分圆绮梦,追星赶月步征程。
光阴难再当珍重,一刻千金价永恒。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叶子
美编:惜缘
文字审核:惠玲玲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图标制作:旭晓霞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中华诗经阁总社
荣誉顾问 张文汉 韩春见 熊静中 沈阳 石生 郭仁炳 浬鎏洋 王亚中 秦玉才 周镇添 胡兴民
名誉总社长 王今伟
总社长兼总编 王连社 副总社长 胡乃华 副总编 惠玲玲
总监 蓝天
文化总监 铃龙
中华诗经阁江苏分社社长 泰然 荣誉社长 陈立新
副社长兼总编 辛谷 副总编 汪雯 编审 铃龙
中华诗经阁内蒙古分社社长 夏青海
副社长 牛素梅 主编兼群管 刘东华
中华诗经阁陕西分社社长 惠玲玲
副社长 张培良
总编 李广远 副总编 翟英
中华诗经阁山东分社社长 赵芳香
总编 铃龙
宣传部
部长 刘建荣(河北)
副部长 左福启(河北)明雪琴(河北)
宣委
李宗平 张志国 唐生平 刘莹心 王素香 李绍芝 王杰侠 暴金娈 赵富娥以及所有编辑部成员
诗经部
部长 董杰(河北)
副部长 卢华山(河北)
编委
韩爱华(河北)惠玲玲(陕西)刘书琴(河北)毛恒昌(上海)石富城(重庆)李延军(陕西)杨莹(陕西)彭小毓(陕西)刘德生(陕西)王荣(辽宁)张建民(陕西)(添加中)
楹联部
部长 白公平(河北)
副部长 李彦蓉(河北)
编委
泰然(江苏)邱百灵(甘肃)周富成(江苏)王东海(河北)(添加中)
音频部
特邀部长 巧丽(新疆)
部长 于冰(河北)
副部长 骏马(河北)梦露(黑龙江)
编委
香乡(北京) 冬日艳阳(黑龙江) 田浩(天津) 心语心声(山西) 碧海青天(河北) 喜洋洋 英子 张志国(河北)枫叶(宁夏)悠闲(湖北) 山涧红枫 李严 惠玲玲(陕西)冯文静(陕西)刘崇甫(陕西)李民龙(陕西)陈莉(陕西)谢丽(陕西)孙琦(黑龙江)宋淑平(山东)杨海荣(陕西)月儿(黑龙江)李红琴(北京)王秀茹(陕西)杨晓红(陕西)穆涓涓(陕西)默韵(陕西)贾景华(陕西)高晓莉(陕西)凌子(黑龙江)莫莉(陕西)婉清(陕西)张卫静 张颖 孟繁燕(秦皇岛)张晓凤(陕西)谢艳芳(陕西)罗玲珠(陕西)程亚利(陕西)大囡(河北)贞礼(陕西)杨海静(陕西)乔晓莹(陕西)姜雅范(黑龙江)
格律部
部长 翟英(陕西)
副部长 夏青海(内蒙古)刘激扬(河北)
编委
秋禺(江苏)乡音(湖北)孙春梅(河北) 刘淑芬(辽宁) 槐增良(河北)佘正发(湖北)么忠文(北京)白公平(河北) 马到成功(河北)李庆山(河北)李曼秀(河北)郝福生(河北)田永香(广东)孙上舒(黑龙江)娄洪魁(河北)朱建美(江苏)钟家奇(湖南)陈天培(广东)凌远科(广东)冯新民(陕西)(添加中)
词曲赋部
部长 汪雯(江苏)
副部长 文墨冰言 胜利(河北)
编委 周镇添(广东)张永庄 (河北) 李杰猛(湖北)连丙堂(河北)李振汉(辽宁)陈立新(江苏)铃龙(江苏)蒋兴国(江苏)葛君(海南)付胜光(陕西)冯宝哲(陕西)(添加中)
古风部
部长 李元超(河北)
副部长 魏增才(河北)
编委
闫俊山(河北)成俊峰(陕西)唐永恩(上海)李德宛(陕西)槐丙让(河北)(添加中)
新诗部
部长 胡乃华(辽宁)
副部长 张荫成(河北)
编委
杨慧月(湖北) 卢庆学(河北)吴萍(安徽)赵雪梅(吉林)杨永振(北京)邓自然(湖南)赵芳香(陕西)王苍洲(陕西)李耀国(天津)攸春仙(山西)钟家奇(湖南)刘小奇(陕西)许增正(陕西)(添加中)
散文部
部长 莹心(山东)
副部长 李华(河北)
编委
铁裕(云南) 王玉(河南)清风月(河北)王新平(陕西)李东林(陕西)(添加中)冷月(北京)潘远芬(天津)袁占凯(河北)田方芝(山东) 李密林(河北)齐英华(山西)陈新安(陕西)王全峰(陕西)
小说部
部长 贺宝璇(山东)
副部长 张合军(河北)任春铭(山东)
编委
王振伟(吉林)李拴强(陕西)(添加中)
杂文部
部长 熊静中(河北)
副部长 王俊颖(河北)
编委(添加中)
书画部
部长 胡胜利(北京)
副部长 王栓柱(河北)
编委
王春阳(河北) 邢富强(河北)仇建庄(陕西)刘进海(陕西)周继业(陕西)支铁锤(陕西)姚万杰(陕西)许炳荣(陕西)雷鸿飞(陕西)计泽潭(河北)雷百计(陕西)乔永胜(陕西)岳七虎(陕西)田小弟(陕西)毛凯(陕西)齐宝田(山东)卢绪高(山东)冯登厚(陕西)张培良(陕西)贺志明(陕西)潘琦(陕西)徒超(陕西)周君明(陕西)王学艺(陕西)(添加中)
影视部
部长 耿进柱(河北)
副部长 高聪英(河北)
编委
宋闯(黑龙江)许毅斌(陕西)任山泉(陕西)(添加中)
榜书部
部长 胡兴民(陕西)
副部长 郭青凡(陕西)
编委
雨田四郎(陕西) 程引岳(陕西)田德有(陕西)张学印(陕西)赵云斌(陕西)胡玉全(陕西)肖红斌(陕西)陈宏伟(陕西)张培良(陕西)刘进海(陕西)潘琦(陕西)陈兴顺(陕西)齐宝田(山东)
美编部
部长 王彩维(陕西)
副部长 郑翠利(陕西)
编委
婉萍(山东) 王申未(陕西) 梁聪苗(陕西)赵香利(陕西)孟五利(陕西)田保寿(陕西)(添加中)
诗评部
部长 秦本云(湖北)
副部长 宋京平(四川)
评委
刘朝智(陕西)李剑东(黑龙江)刘丰彦(陕西)高润南(陕西)(添加中)
直播部
部长 李海龙(陕西)
编委 李民龙(陕西) 任隽(陕西)
戏曲部
部长 刘奎芬
副部长 刘冬至 孟凡志 李飞
艺术指导 葛建州 孟凡志
部长助理 王俊茹 王焕生
后勤管理 孟凡成
摄像 王建民
编委
陈瑞发 张庆增 罗淑花 罗淑琴 杨双银 崔文秀 王新玲 陈秀峰 蔡香梅 刘秀清 毕站稳 汤富花 刘永清 邓春兰 刘铁桥 刘香平 孔维华 王福利 李凤霞 张凤霞 方明 裘艳华
中华诗经阁——传播诗经文化,弘扬正能量,以公益为宗旨,以奉献为准绳。诸子因兴趣爱好而志同,因传统文化而道合。期待国内外才子佳人入驻,尽情展示您的风采!
温馨提示:投稿、荐稿、组稿、音频配制、赞赏、点赞、留言、转发、推介等均属友情体现!衷心感谢!
【免责声明】
1、本平台基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布链接,但并不意味着支持赞同所有诗、文的观点和态度,并不意味着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并不意味着文体文本合格或合乎要求。诗、文是否原创,无法考证,坚持奉行文责自负之原则。
2、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下载、或以其他形式复制、使用本平台链接图片等,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本平台所采用的音频图片等,如有不妥,请及时通知予以删除。如无意中侵犯了某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平台将立即删除。
4、本平台对于涉及政治、文化、权益等一切责任概不承担,均由相关作者或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