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相聚 取长补短
国庆假后第一天,应王福兰老师邀请,我们开起了圆桌会议。
王老师说,这次聚会,一是为了给从甘肃兰州,远道而来的袁小利老师返兰提前送行。二是为了增进文友间的相互联系,沟通了解,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八十多岁高龄的魏老师,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温文尔雅,谈吐不凡。八十多岁依然耳聪目明,行动自如,步履稳健轻盈。魏老师走起路来,丝毫不显老态。王福兰老师介绍说,“魏老师原是西安市六中的语文老师。”难怪啊!更让我们佩服的是,魏老师坚持写作,擅长诗歌,经常在西北城际头条发表,深受人们喜爱。而且,她还经常给其他老师的佳作点赞评论。非常了不起!
万军民大校,为人谦和,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经常逗得大家忍俊不禁。他多才多艺,有时兴起,便会即兴唱起样板戏。他唱腔圆润,声调铿锵,动作敏捷到位,尽显军人风采。听说,他任职期间,曾为75位军嫂解决了关键问题,为大家解了燃眉之急,让她们受益终生!当时困难重重,可他说,“军人保家卫国,奉献青春,牺牲自我。家属在后方任劳任怨,给予支持,付出的努力更多,将士们才能无后顾之忧。我必须为他们争取到应有的回报。”他克服重重阻力,想尽一切办法,哪个环节有问题,就打通哪个关节,缺什么就补什么。经过多轮沟通协调,终于交到了民政部门,为那75位家属解决了养老问题。席间,万老师侃侃而谈,不时交流分享他的经验,阵阵欢声笑语不断,其乐融融。
袁小利老师慢慢从失去爱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气色较去年好多了,精神状态看起来也不错。有许多事,她已经慢慢想开了,放下了。大家都鼓励她振作起来。听着王福兰老师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大家都说,“你现在就是曾经的王老师,从她的身上你可以借鉴学习到很多,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特别重要。”
王福兰老师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讲自己的经历,感动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她坚强的意志,她的勇于担当,她的好学上进,她的才华见识,无不让人对她刮目相看!王老师会计师出身,讲过课,办过会计学校,自己招生,当过校长。在丈夫早早去世后,一个人辛苦养大三个孩子,她还说是向她的公公学到的,她的公公就是在她婆婆去世后,一个男人靠自己,养大了几个孩子,她不能退缩,必须向前冲。在过去那个艰难的时代,十分不易,即便是现在都非常不容易。可想而知,她付出了多少艰辛。那样的条件,那个艰苦的年代,王老师一个弱女子撑起一片天,硬是凭着能力和毅力,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入大学,直至成家立业。而且她自己能说能干,又能写会算,能力全面。王老师的诗歌,散文,以及她的为人处世,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王老师又像一位知心大姐 ,在写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我们不少指导,非常感谢王老师的热情诚恳!谢谢!
景艳玲老师,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她温和有礼,落落大方,近六十岁依然身材匀称,长相俊美,一头短发,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干练。听王福兰老师介绍说,她是群里已故景明虎首长的女儿,是我们今天唯一的一位真正的女兵。
王科老师为陕西体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负责刊发了好几本诗集,特别是关于十四运的诗集正在编印中。王科老师是有名的大孝子,他的母亲曾是陕西劳模,当年的摘棉花能手。
张总编为大家辛苦编发稿件,配图配乐,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因为热爱,所以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西北都市头条,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大家举杯庆贺,觥筹交错,情谊浓浓!和睦温馨!张总编说,咱们西北都市头条发稿近一万篇。咱们群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能相聚在一起,是缘分,也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
文友相聚情谊重,
欢声笑语乐无穷。
共同爱好促提高,
交流探讨气氛浓!
人生因缘而聚,是缘分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能认识各位老师,我深感荣幸!西北头条群因为有大家共同努力,凝聚力越来越强,影响也越来越大。朋友们,让我们齐心协力,再接再厉,《西北城际头条》定会越办越红火!
薛建霞,陕西韩城市人,现住西安市未央区,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