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青田温溪人,我是先认识她的大女儿,后才认识她的。当时,机缘巧合,她大女儿和我儿子在丽水市区同一学校读小学。做母亲的女人,最爱关注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小朋友的表现,发现她女儿很乖巧,作业本上的字,一笔一画,写得清清楚楚,端端正正。每天放学后,就先认真做好作业,再去玩耍。我儿子这些男孩跟她大女儿的表现相反,一放学,就先去玩个痛快再说。于是,她大女儿就成为我用来教育儿子的“别人家孩子”。孩子表现优秀是父母教育有方,自然的,我就好想认识这个培养孩子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女孩母亲。
也是机缘巧合,一次跟数个朋友一起,从继光街走过。其中,有个朋友跟正站在街边人行道树荫底下一个年轻女人打招呼。这女人身材匀称,穿着短袖和一件藏蓝色直筒牛仔裤,双腿修长。梳着马尾束,她这发型,跟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中女主发型同款,是当年的我最爱的明星发型,干净利落。皮肤白皙,一见到我们就眯笑起来,露着一口洁白平整的牙齿,笑容亲切友善。我清楚记得,我第一眼看到这女人,就感觉她穿着打扮舒适得体,温婉、清秀、大方,犹如山涧一朵盛开的百合花,清新、淡雅、自然。后来,当我把她和她的大女儿对上号后,同为母亲,我对燕子多了一份尊重和欣赏。
人和人的交往,是有缘分的。后来,我和燕子成了有着好多共同的聊天话题的朋友。其中,让我感兴趣的是,她和她母亲的故事。
燕子是温溪镇沙埠村人,她的母亲生于抗日战争期间的1940年,温溪村花坦底一个祖辈习武的家庭。
我知道,素有“浙南明珠”之称的温溪地处瓯江下游,位于青田、鹿城、永嘉、瓯海四地交界。浙江省第二大河——瓯江,从村前浩浩汤汤流过,瓯江旧称永宁江、永嘉江,又称温江,八百里瓯江是浙西南地区人民的母亲河。在没有陆路汽车交通的年代,瓯江航运是浙西南地区物资输送的重要通道。
我翻阅史料,据民国7年(1918年)《大中华浙江地理志》载:“自永嘉溯瓯江而上一百二十里,水深二丈,浅点九尺,自瓯至青,溯可达,故航运畅行。”可见,温溪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是丽水市唯一的出海港口,也是青田港最大的散货集疏运港区,是个有着历史悠久和底蕴深厚的船帮文化的地方。温溪人单强胜,2023年出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瓯江船帮文化博物馆”,让温溪成为人们探寻瓯江船帮文化的发源地。
温溪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江边有渡头埠、打铁埠、文化埠、航船埠等7个埠头,江岸17丛巨榕一字形排列,江水倒映着古树和长堤,相应成趣,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电影《阿诗玛》《蓝天鸽哨》、电视剧《走入欧洲》等在此拍摄过外景。燕子母亲和村里所有人一样,小时候,在榕树丛下和小伙伴们一起嬉闹玩耍,长大后每天都到埠头挑水、洗衣服。
过去人们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燕子外祖父母也不例外。当时家中生活贫困,只送儿子读书,而不送女儿进学堂,故燕子母亲从没上过学。燕子母亲六岁时,外祖父母就要她帮家里干活,其中一个任务,就是每天上山砍柴放牛。燕子母亲非常乖巧,听从父母教导,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去放牛。正是这种风里来雨里去,整天日晒雨淋,跟着牛群跑来跑去的生活,让正在长身体的燕子母亲,吸取到充足的钙质等营养,成为五个兄弟姐妹中身体最好、寿命最长的一个。
燕子母亲25岁那年,嫁到离村四里地外的沙埠村,当时燕子父亲30岁。
沙埠这地方,据传一千多年前,名为沙川。后来由江水冲积成为沙龙,有船停靠,渐成埠头,因而改名沙埠。这里是港头片与温溪片的连接纽带,S333公路穿村而过,金温高速公路“青田东”出口就在村口,交通极为便利。
我翻阅史料和实地走访得知,沙埠村以郭氏人姓居多,旅居海外的比较多。外姓人中最有名的当属周干(1878-1931),他历任辛亥革命敢死队排长、讨袁战争浙军炮兵营长等职务。“周干旧居”系三合院式木结构建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研究青田辛亥革命史以及文化名人的价值。燕子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去“周干旧居”玩。
沙埠村最著名的莫过于小石门(又名漾水井)风景名胜区,我曾去踏访过,是个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据同行的地理专家介绍,小石门系中生代白垩纪花岗岩,因地壳抬升,瓯江流水和风化侵蚀淘空所形成。景区内怪石嶙峋,岩洞林立,悬崖峭壁,奇石成门,树木茂盛,秀竹修长,巨藤交缠,云雾缥缈,风景独特。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处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小石门”三字,即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郭沫若的手迹。景区里建有寺院,供奉着威名远扬的“胡公大帝”,香火不断。燕子母亲常到寺庙里祈福。
也许燕子母亲是个放牛长大的女人吧,喜爱找个有着牛般性格的男人。因为燕子父亲是个像牛一般沉默寡言,每天只顾埋头苦干的男人。就是说,燕子父母是性格互补型夫妻,母亲外向,父亲内向;母亲能说,父亲寡言;母亲欢闹,父亲喜静。婚后生活相当清苦,燕子父亲家本来在村里就是出了名的穷苦人家,能娶上媳妇也算不错了。为了改善生活,两人起早摸黑,拼命干活,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家里家外都由母亲一人风风火火地料理操办,村里谁家有事儿,她都乐呵着去搭把手,人缘极好。而性情佛系的父亲,就如一头老黄牛,只顾干活,在村民们眼里倒是记账的好手,无论村集体的活动还是村人家里红白喜事,请他去记账,从没出过一分钱差错。迥异的性格,倒是让两人一辈子,相处得默契又和谐。
燕子母亲婚后第九年才生育了燕子。开始,因为婚后多年没有动静,燕子父母以为这辈子不会生育了,曾把燕子大伯家的小儿子带来抚养。燕子母亲是一个在温溪山水相融的天地间长大的女人,性格中既有质朴如山的秉性,又有柔情似水的心性,更多的是具有关爱家族中下辈亲人的博大母性,对侄儿视如己出,非常疼爱,给他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两人相处得如亲生母子般亲密无间。
人心都是肉长的。2023年7月,在国外经商的侄儿,特意来丽水看望燕子母亲。被病痛折磨得麻木不仁的老人,一改往日对探视亲友们视而不见的神情,一看到他,就双眼发亮,神奇的是,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的同时,还清脆地叫唤了一声侄儿的小名。侄儿原计划8月3日飞赴巴西主持举办巴西公司二十五周年庆典,当他得知婶母将不久于世时,立马毅然决然地改签了机票。8月3日下午,赶回沙埠老家陪伴老人,为老人送终。侄儿的这番举动,让燕子母亲欣慰,也让燕子和家人欣慰。因为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单纯最朴实的爱的回报。
燕子母亲总对燕子说,“你是菩萨送来的女儿”。对此,燕子不敢认同,但她感觉自己确是“来之不易的”。燕子是父母一辈子的独生女,当时,全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绝大部分夫妇是靠当时国家推广的计划生育措施,做到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而她的父母却是自然地做到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燕子母亲跟她说,婚后第八年,一天,村里来了一个游医,给了她这个一直没有生育的女人一包中草药,交待用一只一斤左右的鸡作药引,炖起来吃后,保证有喜。母亲依话照做,果然,第二个月就怀上了,乐坏了大家子人。母亲可说身强体壮,可十月怀胎后生下的燕子,却只有二斤半。
面对着羸弱的燕子,前来陪伴母亲做月子的外祖母,每天坐在床上,解开衣服,把她放在胸口,日夜抱着,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燕子,竟三个月不出家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外祖母的“保温箱”里待了三个月时间,燕子体重增加了,成长为一个体重和身高都正常的孩子。正因为自己的“来之不易”,燕子从小被家人视为宝贝,备受宠爱。家人除了每天烧一个鸡蛋给她吃之外,还买来当时紧俏的麦乳精等滋补品给她当零食吃。燕子一直认为自己身高达到中国女性1.6米以上的标准,全赖家人幼时对她的细心照料爱护。
都说苦难是世上最好的老师,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燕子母亲,善解人意,体恤乡邻,乐观开朗,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有着一种乐于助人,爱与别人分享幸福快乐的心态。在燕子的记忆中,村里每年的“尝新饭”,都是母亲动手做的。
所谓“尝新饭”,就是每年稻熟谷黄,新米初出之际,村里举办的集体活动,这是全村男女老少最开心的一天。当年,这“尝新饭”仪式非常隆重,田鱼是“尝新”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祭品。田鱼是青田的特产,2015年6月被联合国列入首批全球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保护,肉质鲜美,鱼鳞柔软可食,营养丰富,熏制成鱼干馈赠亲友。红烧田鱼带鳞烧制,没有鱼腥味,色泽鲜艳,增人食欲,是旧时农村金秋稻谷收成“尝新饭”祭拜天地习俗的必备食品。
燕子母亲手脚麻利,烹调手艺了得:先将鲜活田鱼宰杀,不用去鳞片,也不用水洗,这样烧的田鱼味道更鲜。然后在鱼的背部剖开一刀,抹上适当的食盐和少量的红酒。接着,烧旺铁锅底下灶火,锅里倒入油,放入生姜,待油七分热时放入田鱼,用中火将鱼炸成两面金黄,滤掉多余的油,倒上正好淹没鱼的开水,烧到入味,放入适量的味精或鸡精、葱花,调味收汁装盘。
田鱼等菜肴烧好后,人们用一碗新米饭、一碗红烧田鱼、一杯米酒,摆上庭院天井的桌上,点上三柱清香祭拜天地,请天地神灵先尝新,其目的一是庆贺丰收,二是祈求天地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再夺丰收。祭毕,先让村中的长者和所有当家男人主事者尝新,尔后,众人才动手吃。
燕子记得,当年,母亲烹饪的“尝新饭”菜肴中,大家最爱的一道美食,也是母亲最擅长的拿手菜——田鱼干炒粉干,那味道真叫鲜美!燕子清楚记得母亲“田鱼干炒粉干”流程:先用温开水把粉干泡软,倒入酱油,用力摇拌,让粉干酱油入味。把田鱼干的肉一片片撕好,放一边备用。接着,煎炒好鸡蛋、包心菜等佐料。最后,烧旺铁锅底下灶火,放入半肥半瘦猪肉,用红酒、姜蒜等佐料爆炒,这用大火爆出的猪油特香,再倒入田鱼干肉一起混炒,等两者香气喷发时,加入鸡蛋等佐料一起炒,等所有佐料混炒入味后,最后倒入粉干,在大火中用力使劲翻炒。这样炒出的粉干,吸收田鱼干、猪肉、鸡蛋等香味,软糯,鲜香,口感极好。
燕子母亲做的“尝新饭”每一道菜,都是色香味俱全,深受族人喜爱,大家赞不绝口。自然的,这活动就年年在燕子家院子里举办,每年由燕子母亲承担主厨。
在天地间放牛长大的燕子母亲,练就了一副不怕苦、不怕累的“牛”样脾性,从没把自己当作女人,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正劳力,象牛一样,一年到头,不管阴晴雨雪,每天外出打工挣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沙埠,是一个航运繁荣的埠口,每天,瓯江上下往来的货运船舶众多。停靠埠头需要装卸的航运货物很多,其中,大多货物是小石头、沙子、煤炭等沉重物品。燕子母亲就带领村里数个女人,组成一支女子搬运队,帮忙往来货船搬运货物。她们非常勇敢,挑着满满的繁重的货物,脚踩斜架着的只有一条木板的弹跳着的货船跳梯,稳稳地挑送到船上去。
最让燕子记忆深刻的是,九岁时,祖母去世。突然间,家中原本由祖母承担的家务活,父母就只能让幼小的她来干。而母亲自己仍像牛一样,天天外出干重活。看着母亲干活的牛劲,读初中的燕子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靠读书为自己谋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祖母走后,每到寒暑假,年纪小小的燕子,就得在家,从早到晚,一边学着干各种家务,一边学习和做作业。早上起床,吃完早饭,先把家中脏衣服,挑到瓯江边清洗干净。衣服洗后,就要烧一大锅猪食,当年家中喂养着三头猪。猪食烧好后,还得一勺一勺舀到水桶里,提到猪圈去喂猪。猪食烧好喂完后,就得烧午餐。
燕子为母亲烧的午餐,有点特别,一是量要多,二要送到江边去。母亲在瓯江埠头搬运货物,是来不及回家吃午饭的,搬运货物是重体力活,体能消耗大,母亲下午还得吃点心。为此,燕子每天中午得为母亲熬一大锅稀饭。
为母亲送去午饭后,燕子就抓紧难得空闲的一点时间,读书做作业。快到傍晚,燕子又要动手烧晚饭。在燕子的记忆中,暑假时,父母回到家时,都是夜幕暗沉之际。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瓯江航运衰落,燕子母亲失去了在埠头当挑工的机会,转而做起村里砖瓦厂的搬运工和烧窑工。这砖瓦厂的搬运工和烧窑工,真的是最苦最累之活,搬运砖瓦,特别沉重,又得细心,不小心就磕碰摔坏。烧窑这活,特别累人,一要人日夜连续烧去,中间不能停歇,就是没得睡觉休息,二是这窑火烧起来,温度高,煤窑人日夜连续汗流满面,非常劳累,体质弱的人,会脱水昏厥过去的。
当年的燕子母亲,硬是凭借着一身牛劲,以一滴汗一分钱的方式,硬生生地挣成为一个万元户。燕子母亲年轻时,干的体力活太过繁重,太过长久,年老时腰椎弯曲变形,两个肩膀高低不平。燕子每每看到,心情复杂,对母亲心生一种莫名的敬仰、钦佩、怜悯、伤感。
曾几何时,燕子为自己是个独生女,却要干着好多同龄人都不用干的繁重的家务活,而在心底对母亲产生那么一丝埋怨。因为当年,燕子干活时,村里同龄人都在玩耍的。可当她长大成家后,就从心底里由衷地感谢母亲,因为正是小时候的家务劳动,让燕子锻炼成为一个能熟稔操持一切家务的家庭主妇。自然的,这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能力,不是每个女人都具备的。每每此时,燕子就禁不住在心里由衷地说声:谢谢您,母亲!
燕子母亲深知没文化的痛苦,不管挣钱多么辛苦,心里有个坚定信念就是:一定要好好送独生女读书。燕子在母亲的鞭策下,刻苦学习,考上了师范,成为一名教师。随军到丽水工作后,就把母亲带到身边一起生活。燕子母亲是个文盲,可她天资聪颖,啥事一学就会,普通话听得懂,简单的也能说一两句。最难能可贵的是,老人深谙人情世故,在社会这所大学练就“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心性,与家人相处和睦。燕子母亲在丽水生活了二十几年,晚年生活是安稳的、幸福的、舒心的。
不幸的是,燕子母亲2021年查出乳腺癌,2023年癌细胞扩散,2023年5月30日,住进丽水市中医院。7月2日,由于进食困难,启用鼻饲。为给母亲加强营养,燕子特意买来破壁机,坚持每天早起,给母亲制作营养餐。
2023年8月2日早上,燕子和往常一样,到医院给母亲送营养餐。
这天,燕子发现母亲精神疲倦,神情黯然,呼吸困难,虽早有不祥预感,可当其真的来临时,心里情不自禁地充满了伤感与失落……奄奄一息、已经说不出话的母亲,用眼神告诉燕子——“我要回老家安息!”
当天,燕子和家人就把母亲送回老家沙埠。村里人、远在温州丽水等地的亲朋好友闻讯,都赶来看望她老人家,好多人伤心落泪。直到那让老人家牵肠挂肚的侄儿赶回到家,嘶哑着呼唤她时,老人竭尽全力地微睁眼睛,眼角淌出一行热泪,随后就进入了弥留之际。
老人走时是安详的,如愿的,满意的。
母亲走后,燕子在朋友圈发了一篇祭奠母亲的悼文《此情可待成追忆》——
卯兔中伏,母亲停止了在人世间的艰难跋涉,长久地合上了慈爱的双眼,舍下了所有亲人而安祥地走了,享年八十又四。汤汤瓯水呜咽,众亲悲痛凄怆。
郭门程氏笑香生于温溪习武人家,自幼家境艰难,从没进过学堂。但懂得人情世故,深谙教育改变人生之理。与父亲大人一起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担泥制砖,插秧割稻,悉心哺育我这独女成人,出嫁生子,辅佐照料外孙女。
纵观母亲,乃上世纪那个年代具有中华优秀传统品质的典型农村妇女。讲礼节,守规矩,有骨气,不攀比;纯朴厚道,邻里和睦,很有人缘,受人尊敬;更是一箪食一瓢饮,俱能与人分享的善良女性。
遡母一生,二十几年放牛求生存,三十多年柔肩担家业;顽强斗病魔起起伏伏十余载,享受城里人平淡生活二十载。日子,在困苦中一个个度过;岁月,在风霜中一天天送走,但母亲总是乐观地挺着脊梁走下去。
正道是: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家风;想见音容云万里,蝶化竟成辞世梦。今既安息,望母放心,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不负期望,胸怀坦荡,待人真诚,恪守本份,积极向上,续谱郭门程氏之荣光。
现吾辈响应文明社会新风,带头节俭简朴办事,遂送母亲升仙西天极乐世界。相信您一定会理解与支持,笑含九泉。
嗟夫——
感恩祖荫,感恩众亲。
鼎力相助,恸感衷肠。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
办完丧事后,燕子和家人非常感谢亲朋好友们在她母亲患病后给予的各种帮助。这是燕子发在朋友圈里的感谢信:
《感恩致谢》
人生自古苦离殇,怎能教人不断肠。在母亲生病住院期间,承蒙丽水市中心医院、丽水中医院的医护人员,多次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不断讨论、调整治疗方案,在综合用药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家属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在爱的包围下,让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里,收获尊严、得以安宁。感谢各位亲朋好友、乡亲邻里的关怀,多次探望、慰问,给了我母亲人生最后的莫大慰藉。作为家属,我们心存感激,永志不忘!
三柱高香敬像前,一副挽联寄哀思。母亲去世以后,各位亲朋好友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跑前跑后帮忙,陪着我们一起度过了我们人生中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刻。特别是承蒙银德银海大哥、苏玉良波、爱玉国南、志玉建微等众亲未雨绸缪,倾力相助,细心安排,自始至终严格执行殡葬制度,倡导新风,简朴办事,拒收礼金,在此,对大家的理解支持和所有参加丧事帮忙的乡亲,鞠躬致谢!
血脉永连九泉下,思念托与流云寄。感谢许多怀揣着回报恩情之心的乡亲,尽心帮助打理事务;感谢银海、建超、海清、高平、建云、秀棉、双琴夫妇和晓巧姊妹等至亲陪伴守夜,默诵恩情,通宵达旦;感谢阴阳先生择选吉日,风调雨顺,遂心遂愿;感谢厨师高超烹饪,美味可口,赛过酒店;感谢法师们夜以继日,真经奉发,全程超度;感谢阿娟夫妇全程陪护,茶水相迎,热情待客;感谢乡亲族亲和各届同学朋友学生,冒着酷暑,前来送我母亲最后一程。
行善积德福攸归,为善事者子孙兴。母亲虽已长眠,然而你们为我母亲做的一切,这份恩情我们全家将永记心中!期间,如果在礼节上及其它方面有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海涵。皆因有孝在身,虽心怀感恩之心,不能一一登门感谢,特此叩首致谢!
最后,我谨代表全家再一次向给予我们全家很大帮助和关怀的丽水市、青田县、温溪镇、沙埠村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各位同学同事学生,致以衷心的感谢!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作者简介:任迎春,女,农工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为《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签约作家。在《小小说选刊》《百花园》《金山》《嘉应文学》《荆楚闪小说》《群岛小小说》《当代小小说》《星海》和《浙江工人日报》《河南工人日报》《钱江晚报》《农村信息报》等报刊发表小小说等作品。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等各级文学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