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大学书画教授”
宋世宽
早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某院校一学生相识,记得那天他很是高兴,说是曾在《中国书法》和《书法导报》刊物上“认识”我(见过名字)……后来告诉我说他是大二的一名美术系学生,还是学生会主席,末了,临行前恳请我抽时间给他们讲堂课,我当即满口答应。后来,这位学生组织全校所有的书法爱好者参加了在学院大会议室举行的讲课,课堂上,我讲了各种书体的一些基本技法,还就如何欣赏书法以及如何选帖学习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就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进行解答,课后,那位学生会主席毫不忌讳地说:“老师,你才具备上我们大学的资格”(注:后来,说此话的学生因此差点没拿到毕业证书,再后来此人已成为某大学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个中国书协会员)。
从那以后,该院校只要有书法活动,每次总被同学们请我去现场看看并指导,那时听他们讲,他们的书法老师(据悉当时是讲师,第二学期升为副教授)要求学生临习他的字而不赞同临摹古人的,还拿出他们老师的作品让我瞧瞧。对于这位“教授”的字,稍有点审美眼光的人都看得出根本没有传统功夫而只是信手书写,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也仅是普通爱好者水平。教授要求学生一定要临写他的字的这种方法,显然欠妥,当然,如果老师水平的确高倒也罢了,学生毕竟还能学点东西。但他却把自己很平庸的字来当学生范本。
关于当下的大学教授,历来被人们诟病,按现有对教授资格认定的制度,只要在大学教育工作中没有重大失误,混到一定教龄便是教授,实在不行找个“枪手”弄篇论文发表或写本“著作”(时下只要掏钱就可出书,至于内容,大都靠东拼西凑甚至抄袭)即可。因而,在大学里,只要能登上讲台几乎都能成为教授。至于含金量的多少,唯有学生最清楚,学生则成了唯一真正检验“教授”资格认定的“质检人”,是“质检”教授合格的最信得过单位(个人)。建议“大学教授”以及所有的教学职称都交给学生来认定不失为最好的办法。
“你才具备上大学的资格”,这使我想起前一阵子有报道称:某美院公开向社会招聘了一名在全国有影响的实力派画家来担任美术教师,可没过多久却因“职称”问题不能享受“教授”待遇,该画家因得不到应有的知识待遇(尊重)而愤然离开。离开时学生们依依不舍地说:“老师,你才具备上我们大学的资格”。是的,在学子眼里,能授好课让他们学到知识才是硬道理,即便是所谓合格的“教授”,但如果不能“服务”好学生,得不到学生认可和欢迎,这样的“教授”又有何意义和价值呢?在学子们看来,他们自己认可的“良师”却因“职称”而评不上教授被“错失良师”,而那些不受欢迎的“教授”却堂而皇之在讲台上“滥竽充数”着,这难道不是当下教育制度的悲哀!
教授不是靠“评”出来的,而是靠踏踏实实钻研学科知识取得成绩而获得的。
(2022年2月2日刊于《书法导报》)

宋世宽,笔名浩然,1969年生于贵州遵义。《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任大学、职高书法老师,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红花岗区书协副主席、遵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98年兰亭奖(最高奖)“优秀奖”;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书法金奖”(中国文联主办)、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以及在其他展赛(全国)中获奖入展数十次,入选《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集》。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应邀参加“齐文化节”个人作品展、“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等等。文学作品在《书法报》、《书法导报》、《贵州政协报》、《遵义日报、晚报》、《遵义文艺》、《都市头条》等等发表二十多万字,其中,评论文章在《书法报》等刊物上引起关注(讨论),散文《我的红花岗情结》获“优秀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