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1791 八月十五话中秋║阿春(辽宁沈阳)诵读║倾倾(编辑║荆枫)

八月十五话中秋
作者║阿春(辽宁沈阳)
诵读║倾倾
编辑║荆枫

中秋节起源于人们对月亮的祭拜,古代帝王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礼仪。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才有了望月赏月之举,但是并没有形成习俗。直至唐代才形成了八月十五赏月团圆的习俗,中秋随之便成为一个节日。
宋代的时候,中秋团圆举家赏月节日的习俗方大为盛行,甚至夜不宵禁,堪比元宵。
在古诗词中,唐代以前没有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唐诗中的中秋之作也是极少,即便是李白杜甫,亦只有望月思乡诗篇,却无中秋思乡之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月夜忆舍弟》等作品。
在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秋名篇,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一剪梅》等等。
在唐代,中秋节尚未盛行,人们有八月十五望月相思的寄托,却无明确的中秋节的概念,但不能说就没有关于中秋望月的诗。今天我们一起鉴赏一首王建描写中秋望月的诗,可谓唐诗中少有的中秋佳作。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描写了赏月的环境,中庭月色如积水空明,清冷素洁,树上的鸦鹊也由聒闹变得寂静无声,呈现出萧瑟清美的月下之景。
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秋正是桂花飘香之时,其实此句看似写人间的桂花,却又暗指月中的桂花。诗人在这冷气袭人、桂香怡人的环境中赏月,那广寒深处,想必也是露寒清冷,沾湿桂花,可见意境耐人寻味。
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从一人望月,联想到天下人望月,从赏月之事深化到相思怀远之情,意境从清冷之美,转为阔大深远。“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出了人间共有的秋思之情,似虚而实,含蓄隽永,蕴藉深沉。
王建的这首诗,意境美极,中秋怀远之情表现得思深情长,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后两句堪称千古名句,从古至今一直感动着中秋佳节漂泊在外的游子离人。
2023.10.4

【作者简介】
董莹,网名阿春,大学本科毕业。68年毕业于辽宁省实验中学,下乡。回城后进工厂,做团书记工作,后从事教育工作,至退休。
热爱生活,爱好文学,喜欢写作。

【主播简介】
倾倾,辽西蒙古贞人,多才多艺,喜欢戏曲,酷爱朗诵艺术。愿意用声音走进诗文的内核,与心交流,触摸人间冷暖。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本期图片作者提供)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
【诗与大地 新荷流韵】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