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朱 林
前面我们已经感知到声韵确实有着情感表现的特征,这次再来看看韵类明暗和押韵时不同的位置安排对情感表现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先来欣赏一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段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可以理解为呼号的北风一直刮而没有停,“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犹如传来阵阵的北风怒号,又如悲痛欲绝的人声呼号。
第二节的五句改用了入声韵,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困苦。七字句中加进了一个九字句显得气氛中很是激动。
第三节八句全是七字句,就像是可以折出来的一首诗,述说着破屋偏遭连夜风雨的痛苦情状。连续的入声e韵更显凄苦悲凉。
第四节前三句插进了三个平声韵“千万间”“俱欢颜”“安如山”,表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插入一个九字句,更显急切期望。也可以说在热切的期望中把全首诗歌推向了高潮——理想和愿望!——可是,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一个二字句“呜呼”不由自主的感叹出来了,愿望和理想都只能是一场美梦啊,最后的两个九字句连用,加上回归入声韵,所表现的仍是诗人难以平静的心情,和无法排遣的悲苦。
——分析这首诗中韵脚字声的变化,以及句式长短的配合,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自然流露呢?还是诗人在写作时有意为之呢?(以前在欣赏李白的《将进酒》时是不是对于其中长短句的变化配合也有类似的感觉呢?)下面我们再列举一些词作押韵的例子: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啊,那相思的愁绪呀就如同汴河里的水顺流直下,这就是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效果。可三字句的叠用以及长短句的配合,又可显示心情还是不平静的。
2、用仄声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主席的这首是一韵到底全是去声,比范仲淹的那首中间还有上声的,更显得气势豪放、慷慨悲壮!一个三字句的加入,更显出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心情激荡的。
而毛主席另一首《渔家傲》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全用入声韵,是不是更感到“逼”、“急”呀?
3、一韵到底而在换头处稍有变化的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毛泽东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浣溪沙 柳亚子
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蹁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哪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下片换头处稍有变化,是作者觉得不要太过单调而做的变通处理,但总体上三个七字句的连用,似乎把七绝中的转句拿掉了,所以显得非常的平顺,适宜抒发闲适安逸平和的内容。
而如“摊破”后加上一个三字句,就大大的不同了!那又是句式长短句配合改变了情感表现。
4、一韵到底但有一转句的
【摊破浣溪沙】让人想到锣鼓说唱“三句半”,就因为有了最后的三字句,而显得滑稽逗笑了。再看加了一个三字句以后,原来的第三句最后平声改为仄声字了,总体上呈现起承转合四句,又像是从绝句改造而来的。正因为有了一个转句就显得有所变化,顺畅中有些起伏了。
5、一韵到底中带有同一字的
“福堂体”阮郎归 黄庭坚(效福堂独木桥体作茶词)
烹茶留客驻雕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花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这并不是词调格律所要求的,而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而做出的“文字游戏”。稍加分析就知道黄庭坚是在逗趣的,不这样不足以“有情趣”。而这一技法就被新编淮海戏《豆腐宴》里一段唱词所运用:
小老汉,豆腐麻,麻烦来了全身麻,
没了主张头皮麻, 四肢无力手脚麻,
砸了大宴我心儿麻, 遭人耻笑脸发麻,
筋也麻,肉也麻,这也麻,那也麻,
乱遭遭成了一团麻。
6、一韵为主间间押它韵的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换头处间押两个仄声韵,加上句式的变化,比一韵到底的多了一些激动程度。
7、先押仄声后改平声韵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8、上片句句押仄韵,下片转为平声韵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 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清平乐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上片仄声韵,下片平声韵了,像是音乐上来了个“转调”,表现力更为丰富了。而从内容安排以及章法布局上也给作者多了一些选择,比如上片写总体,下片可分述;上片可刚些,下片可柔些等等。
还可以再举出一些,比如还有同部平仄韵通押的等。
说到这里可以小结一下了,顺口溜为:
平声韵欢愉、上声韵委婉、去声韵坚定、入声韵可嗲可悲壮;u、e韵显苦暗,a、o韵显甜亮,齐齿i韵处中央;连续用韵情顺畅,多换韵脚显激荡;要想效果更突出,杂言句式配短长。
讲到这里我还想顺便说一句话,那就是以前已经有人这样说,诗歌不仅是表达内容的艺术,还是表现形式的艺术,我这里还想再加一句:
——诗歌还是讲究声情表现的艺术。
前面十讲都是在介绍词调之中字声平仄、押韵类别和位置,以及长短句相配合等可以形成的情感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词时在形式上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即: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等,在情感表现方面可能产生的效果。
前面也提到了,格律词中的“律句”形式,是从近体诗中传承过来的。也提到过,要想填好词,最好先从写作绝句开始练习。那么,下一次的座谈发言,我们就回过头去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近体格律诗的格律是怎么形成的(简介我对近体诗格律形成的猜想)。感兴趣的朋友可先查找一些相关资料预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