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旱船
文/胡润农
在城里住的久了,总想回乡下老家看看,心里老惦记着那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屋和门前的柿子树,每年国庆期间,满树柿子红了,象挂起了无数的灯笼,看起来很喜庆。不过,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那些最能表现乡下人带着泥土味的原生态的生活片断一幕幕在脑海里闪现。
清晨的袅袅饮烟,田野中轻纱似的薄雾,林中欢快的鸟鸣和着那老牛呼唤犊儿的长哞,远处田野中传来耕田老农内蒙长调似的哩哩声,构成了一幅优美的音诗画……
对故乡的怀念,驱驶我立即行动起来,走!回老家!

带着老伴, 乘21路农工交, 三十公里的路程也就四十多分钟就到包圩站了,再步行二公里就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了。路上遇到村上的熟人,论辈份她是我的表侄媳妇,她开着新买的代步四轮车,刚好顺路,就邀我们上车,我们也不客气,其实不用客气,老家人热情的很,你不坐她的车,她反而会不高兴。她一边开车一边跟我唠嗑。
"表叔啊,你回来的正是时候,赶上下午村里庆中秋迎国庆演出呢!”“是吗?”我欣喜若狂,乡下老百姓的演出虽比不上城里的社区演出精彩,但带着乡音土味,很有戏趣,迎合老百姓的口味。“有玩花船的吗?我问,“应该有吧!"
说话间,我们已经到家了。
玩花船也叫跑旱船,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几个人就可以玩起来。船头是一个摇着破芭蕉扇的船老大,是戏的主角,与船尾的渔婆一晿一和,有邻场发挥的作用,并决定整个流程。舱里是一个打扮漂亮的姑娘驾船,旧社会时姑娘们一般很少抛头露面,多由长的漂亮的小伙子男扮女装,船尾是掌舵的渔婆,还有两个撑船的姑娘在船舷两旁,五个人一台戏就可以表演起来了。
苏北农村跑旱船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利用这种方式宣传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利用跑旱船宣传战争的胜利消息,大大鼓舞了军民斗志,推进了人民战争的进程。解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总之每个历史进程中都有跑旱船这种宣传形式,在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指引下,跑旱船更是获得了传承与发展,到了改革开放年代,跑旱船融入了现代文化的元素,表演手法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午后,人们陆续赶向村委会广场,我到的时候,广场上已聚集了很多人。忽然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起来,表演开始了。只见一只花船从后台飘然而至,船老大一手扯着船头在场地转着圈跑起来,内行人都知道这叫打场子,人们纷纷后退,让出场地,锣鼓声突然变得很有节奏,花船也随着节奏舞动起来,船老大夸张滑稽的表演不时引起人们欢快的笑声,两个撑船小姑娘步态轻盈,老渔娘跟不上趟,跑的上气不接下气,逗的观众开怀大笑。
船老大手执破巴蕉扇轻轻朝乐队一示意,锣鼓声嘎然而止,船老大发话了,先是跟观众打招呼,然后跟渔婆商量,说是年纪大了,唱不起来也跑不动了,还是让姑娘们唱个曲儿吧!接着乐队奏起音乐,姑娘们一边荡着小船,一边悠扬地唱来,唱的是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调子是大家都熟悉的四季游春,很多观众也跟着哼唱起来,台上台下融为一体,气氛甚是融洽。
一段曲儿唱完继续开船,可是船遇险滩搁浅了,大家齐心合力,人拉肩扛,一番努力,船终于挪动了,冲出险滩,破浪前进,急促的锣鼓声雨点般响起来,花船又开始跑圆场,这是要结束了,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花船下场了。接着看别的节目。
跑早船表演就这么简单,但却这样深入人心,受人喜爱,唱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小曲,表演的是来自农村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中国故事,多少年来,人们都是这样表演着,而且要永远地演下去。
我常想,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放着彩电不看,却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情有独钟,是电视节目不精彩吗?是抗日神剧不吸引人吗?是荧屏上袒肩露背的小鲜肉不漂亮吗?是那软绵绵的无病呻吟还是……,有好多假设,我百思不得其解。迷茫中,脑海里突然闪过一道亮光,“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首先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经典的语录,答案也许就在这里。

作者简介:胡润农,中共党员,淮安市淮阴区退休教师,业余爱好写作,常用诗歌散文歌颂党的领导,歌颂社会主义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