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记(4)
文:豫南杨
20190818
【作家/诗人简介】
作者,豫南杨,又杨子, 新县人。1958年10月生,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中学教师资格,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国现代艺术名家。
1978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2019年10月退休。工作42年,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6个,地级奖7个,县级奖27个,有省、地、县“文明教师”“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教教师”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6年9月颁发“荣誉证书”。
2002年立杨家冲小湾席玉支系家谱并树该支先祖碑,2003年续杨家冲《杨氏宗谱》,2004年续新、光两县《杨氏宗谱》,同年春立杨家冲开基祖杨珠夫妇碑于树林山并撰写碑文。2009年组织重建“杨公祠”,推择杨公祠奠基封顶八柱,撰绘杨公祠版面图文,命名“斋醮堂”。2016年出版发行校本教材《村落文化》,2023年出版发行《王店村志》。2017年新县《雄关古寨》采编,2018年新县《杨氏族志》副编,多篇教育教学论著在《中国地图》、CN刊上出版发行,《妈妈》《敬天祭地奠祖宗》《光先裕后杨公祠》《古寨雄风毡帽顶》《大山寨下的农校》《氏源姓始华夏杨》《王店村风香万里》三百余篇作品被百度等官网平台收录永存,其作品主题鲜明,语言质朴清新,富有乡土故事寓意性。
【作家/诗人作品】
2、源流文化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中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剩余产品占有欲所引发的争斗频繁,人口发展很不稳定,各史书录载世系不全,这又给姓氏源流演绎了许多虚构的色彩。这个时期被定为为远祖世系的文化传承。 一世 黄帝 有熊氏(前2697-前2599年),母附宝(有蟜氏)见大龟绕北斗怀孕二十月,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与兄炎帝联合打败蚩(chi)尤为首的九黎族,是华夏族人文初祖,干戈、甲子纪元始,五行土为首。寿111岁,卒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配嫘祖(西陵氏)、女节(方雷氏)、彤鱼氏、嫫母等,共有25子,正妃嫘祖生子:玄嚣、昌意、龙苗。
《纲鉴》载:“黄帝有熊氏,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故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之子也。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是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炎帝榆罔弗能征,于是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媚从,炎帝榆罔侵陵诸侯,诸侯益叛之。轩辕修德治兵,义五毂,抚万民,度四方,与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又擒杀蚩尤于逐鹿。于是诸侯咸归轩辕氏,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黄帝。元年黄帝既为天子,于是始立制度,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劈山通道,其土地东至于海,西至崆峒(陕西肃州卫),南至于江,北逐熏粥,合符于釜山。帝四妃二十五子,得姓十四人,为十二姓。帝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生昌意、元嚣、龙苗。帝在位百年,年百十有一岁,葬桥山(延安中都县)。”《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娇氏之女,也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得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娶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以土承火,位在中央,故曰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西山经》载:“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密山。……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密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舆地志: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史记•五帝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崩,葬桥山。”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路史卷十四》:(黄帝)子二十五别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苟、结、儇、依及二纪也,馀循姬姓。元妃西陵氏,曰儽祖(嫘祖),生昌意、玄嚣(xiao)、龙苗。昌意就德,逊居若水,有子三人,长曰乾荒,次安,季悃。《左传》载:亦号帝鸿氏。又《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舆地志: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水经注》云:“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按史籍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父少典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娇氏之女,名附宝。相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怀胎 24 个月生下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实,黄帝出生的感生神话是上古时代许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征,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为有城氏之女吞玄鸟(燕子)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为其母姜螈践“巨人迹”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为食玄鸟蛋而生等。这类神话,正反映了黄帝出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二世 玄嚣(?-前2526年),名挚,号青阳(少昊、金天氏),都曲阜,神圣始,降居江水(今河南安阳),卒葬云阳,传位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生子:重、该、穷奇、般、倍伐、味祖、蟜极、穷申、瞽目。
《纲鉴》载:“子玄嚣立,是为少昊金天氏。名挚姓,母曰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渚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居江水,邑于躬桑,故号躬桑氏。国于青阳,又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寿一百岁,葬于云阳(兖州曲阜县),故后世又曰云阳氏。”《帝王世纪》:“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邑于躬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躬桑帝。地在鲁城北。”
三世 蟜极(乔极、娇极),乔即蟜,居河畔,务稼穑。配握衷(陈锋氏),生子:帝喾、业父、挥公(又张挥,张姓始于此)。
《史记•五帝本纪》:“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zhuanxu)为族子。”
四世 帝喾(ku 前2437-前2345年),又帝笈,高辛氏,名麦、夋,乔极子,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北),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嗣位于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卒后葬于顿丘(今濮阳市清丰县台阴秋山),配姜嫄(有邰氏)、简狄、庆都(陈锋氏)、常仪(訾氏)。生子:日契、后稷、台玺、日尧、日挚。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纲鉴》载:“帝颛高辛氏,姓姬,名夋,祖曰少昊,父曰蟜极,生而祥靈,年十五,佐颛帝,受封于辛。年三十,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基于辛,故号高辛氏。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帝四妃,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禖,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娵訾氏之女曰常仪,生子挚。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葬顿丘(清丰县)。”
五世 后稷 号弃,为尧农师,尊为百谷之神,后被舜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赐复姬姓,周族始祖,配姞氏,生子:不窟。
《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载:“周族始祖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诗经.生民》唱后羿:“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羿……”
六世 不窋 又称叙望不,太康政衰失国,不窟承袭父职,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北豳),生子:鞠。
《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七世 鞠 因掌纹若“鞠”得名,又称鞠陶,夏朝末期周族部落首领,弃农业,学畜牧,生子:公刘。
八世 公刘 号姬刘,复修日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周道始兴,生子:庆节。
《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曰: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公刘》一诗唱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hou)粮,于裹于裹,思辑用光……”
九世 庆节 继承祖业,建国于豳(bin)( 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东到子午岭,南到彬县、旬邑,西到泾川、灵台、镇原,北到环县、华池),是当时西北势力较强的部落,生子:皇仆。《史记.周本纪》曰:“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十世 皇仆 嗣位豳,成为夏朝时期周部落首领,生子:弗差。《世本》云:庆节生皇仆,继其父庆节为周族首领。《史记.周本纪》云:庆节卒,子皇仆立。
十一世 差弗 嗣位于豳,生子:毁陯(隃)。《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皇仆卒,子差弗立。”
十二世 毁瑜(前1600-前1546年),号姬瑜,亦作伪榆,嗣位于豳,周部族首领、周王先祖,生子:公非。《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差弗卒,子毁隃立。”
十三世 公非 号姬非 又称非递、公卯,字辟方,嗣位于豳,生子:高圉。《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毁隃卒,子公非立。”
十四世 高圉(yu) 字侯侔,祖乙(商朝第14任君主)15年,命邠侯高圉,嗣位于豳。《史记.周本记第四》记载:“公非卒,子高圉立。”生子:侯牟。
十五世 侯牟 《史记》《通鉴》载:高圉卒,子侯立牟;生子:亚圉、云都。
十六世 亚圉 字云都,盘庚(商朝中后期君主)19年,命邠侯亚圉,嗣位于豳,为殷诸侯,亦受殷王追命者,生子:太公叔祖绀(gan)。
十七世 太公叔祖绀 号太公、祖绀,字叔类,嗣位于豳,前1192年—前1158年在位,生子:古公亶父。
《史记.周本纪》曰:“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世本》称公叔祖类为“太公祖绀诸盩(zhuo)”。《史记•三代世表》称公叔祖类为“公祖类”。“公”、“叔”、“祖”三个字,皆为尊称,“类”是“名字”,“伯仲叔季”为古代兄弟排行顺序,公叔祖类不是长子、次子、少子,而是叔子。
十八世 古公亶父 名姬亶,周太王,居岐之阳,复修后稷、公刘之业。配太姜、太差,生子:太伯(吴姓氏于此)、仲雍(吴姓始于此)、季历。
《史记.周本纪》曰: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诗经.大雅.绵》载古公之后周族强盛:“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十九世 季历 名姬历,周王季、公季,商王太(文)丁时,受封为“牧师”(牧畜之官),配太任,生子:昌。
《史记.周本纪》曰: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中华上下五千年》载:周族日趋强盛,商王文丁恐惧,借故杀害季历,葬鄂县南山。
二十世 姬昌 商纣王封于西伯,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为西伯文王,迁都于丰邑,卒葬雍州万年县毕原(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文王陵),配太姒等,生子:伯邑考、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蔡叔武、霍叔处、卫康叔、毛叔郑、冉季载、郜叔、雝叔(雍)伯、曹叔振铎、滕叔绣、毕公高、原叔、丰叔、郇叔。
《史记.周本纪》曰: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中华上下五千年》载:文王求贤姜子牙,又衍《周易》。
二十一世 姬发 周武王,太姒嫡次子。《史记.周本纪》《中华上下五千年》载: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商纣53年(约前1057年),西伯崩,发继位,以太公望(姜尚)为师,文王子周公旦、召公奭(shi)、毕公高辅佐。时纣无道,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东进伐纣。约前1027年正月甲子日拂晓,武王孟津会盟,陈师牧野。商纣集兵七万拒武王。“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纣师倒兵,不战而归。纣走,登鹿台自焚而亡。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建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配邑姜,生子:姬诵(周成王)、邘叔、叔虞。
二十二世 叔虞 晋始祖,字子于,前1033年,被周成王封于唐地。唐位于黄河、汾河的东部(今山西中南部),建立晋国,故名唐叔虞,生子:燮、公明(贾氏始于此)、良(解氏始于此)。
叔虞出生的神话见于《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尚书》、《诗经》到二十四史都有所载。《纲鑑》《史记•晋世家第九》同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桐叶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原文如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桐叶以为珪(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日:‘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封叔虞于晋。”此说亦可见于《史记•晋世家》和刘向《说苑•君道》。《竹书纪年》载: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中华上下五千年》载“今山西中南部……封给弟弟唐叔虞,建立晋国(今冀城西),分给他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
二十三世 燮(xie) 晋侯,生子:宁族。《史记正义》载:“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史记•晋世家第九》: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二十四世 宁族 晋武侯,生子:服人。《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晋侯子宁族,是为武侯。”
二十五世 服人 晋成侯,生子:福。《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武侯之子服人,是为成侯。”
二十六世 福 晋厉侯,生子:宜臼。《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成侯子福,是为厉侯。”
二十七世 宜臼 (jiu ?-前841年)晋靖侯,生子:司徒。《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厉侯之子宜臼,是为靖侯。靖侯已来,年纪可推。自唐叔至靖侯五世,无其年数。”
二十八世 司徒 (?-前823年)晋釐(li)侯,生子:籍。《史记•晋世家》载:十八年,靖侯卒,子釐侯司徒立。
二十九世 籍 (?-前812年)晋献侯,生子:费生、殇叔。《史记•晋世家》:十八年,釐侯卒,子献侯籍立。
三十世 费生 (?-前785年)晋穆侯,生子:仇、成师。《史记•晋世家》载:献侯十一年卒,子穆侯费生立。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史记索隐》载:邹诞本作“弗生”,或作“晞王”,并音祕。《史记•晋世家第九》载: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殇叔三年,周宣王崩。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晋人师服曰“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适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
三十一世 成师(前802 ~731年)晋曲沃伯,《史记》曰:“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史记•晋世家第九》载:三十五年,文侯仇卒,子昭侯伯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生子:鳝、韩万
三十二世 鳝 (?-前716年)晋庄侯,称曲沃庄伯,生子:称。《史记•晋世家第九》:“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鲜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左传•隐公五年》载: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史记•晋世家第九》载: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三十三世 称 称晋武公(前754~前677),《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史记•晋世家第九》载:武公称者,先晋穆侯曾孙也,曲沃桓叔孙也。桓叔者,始封曲沃。武公,庄伯子也。前716年,称代承父位。晋哀侯8年(前710年),曲沃联兵攻晋。次年春,曲沃攻伐晋京师翼城,以公子万驾戎车梁弘为车右,逐晋哀侯到汾河。是夜俘虏哀侯,使公子万杀哀侯。前679年,曲沃灭晋,是为曲沃克晋。次年,称掠夺晋国宝,贿与周僖王。周僖王封曲沃公为晋君,并列诸侯,称之晋武公。武公生子:伯侨(杜妃生)、诡诸(晋献公)。
三十四世 伯侨(前724-?),晋武公长子,因庶出,未能继父君位,封地杨邑(今山西沁水县、洪洞县、临汾市一带)。生子:文。《世本》载: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曲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为)杨侯。《姓纂》说:“伯侨系晋曲公之子”。《杨去溢碑》曰:“伯侨受邑,食采于杨。”唐代《杨珣碑》曰:“伯侨食采受邑君。”
三十五世 文(前704—?),羊舌文,世袭候爵,食邑羊舌,晋献公太子舍人,敕封左卫将军,配卫氏,生子:突。
三十六世 突 羊舌突,以食邑羊舌为姓,生子:职。
三十七世 职 羊舌职,袭羊舌大夫,任晋悼公中军尉。配赵氏,生子:赤(字伯华,袭中军尉、铜鞮大夫、生子容)、肸、鲋(字叔鱼,食采平阳)、虎(字叔罴,早年被诛),时誉“羊舌四族”。
三十八世 肸(前590年—前525年),世袭羊舌,名叫羊舌肸,字叔向。前557年始辅晋国三朝诸侯,晋国国君晋平公的老师,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其道德高尚,忠勇爱国,正直无私,孔子赞其正直人。官为太傅,爵位是上大夫,晋平公赏赐杨县为食禄,又易名杨肸。配姜、曹氏,生子:伯石、季夙。
著名学问大家杨绘在《杨氏血脉图序》里写道:“惟绘家所传之谱,出于华阴之杨,本晋文(文为衍字)公族。羊舌职为晋大夫,生四子,第二子名肸,字叔向,食邑于平阳杨氏县”。
清人熊峻运在《增补族谱笺释》说:“周宣王子尚父封于杨,晋灭之。晋武公子伯侨食采羊舌,后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于杨,子孙为杨氏”。
北宋著名文学大家欧阳修所编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
三十九世 伯石(~前514),字食我,春秋時期晋國大夫,其母是夏姬的女儿。食我出生时,叔向的母亲在产房外,听到食我啼哭,说:“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伯石和栾盈交好。栾盈族人栾胜与邬藏换妻通奸。栾盈治之,卻被晋顷公借机去除,并诛连伯石并羊舌族。伯石子道并后辈,遂遁迹于华山(今陕西省华阴市)仙谷,居弘农华阴,以祖封地为姓,形成弘农杨氏,其后奉食我为该支杨姓始祖。生子:道。
四十世 道 字子容,晋顷公12年(前514)夏六月,晋以“相恶于君”罪灭强宗祁氏、羊舌氏,在其采邑设县,六卿掌权,其父伯石因党于祁盈被诛。为避灭族,伯石妻于氏与族众,东渡黄河,逃居华山白羊峰(今陕西华阴)的山洞(羊公石室),隐姓埋名,以祖封地“杨”为姓,开荒辟土,务农耕作,无有仕者。生子:忠。
四十一世 忠 配娴氏,生子:业、华。
四十二世 业 配伍氏,生子:赞。
四十三世 赞 配向氏,生子:祺、祎。
四十四世 祺 配艾氏,生子:羡。
四十五世 羡 配于氏,生子:惠。
四十六世 惠 配庄氏,生子:元、潼。
四十七世 元 配宋氏,生子:温。
四十八世 温 配范氏,生子:志、雍、述。
四十九世 志 配巴氏,生子:章。
五十世 章 东周末年人,居于华阴,周靓(jing)王(前320-314年在位期)任右将军,前312年出任秦惠文王的左庶长,又因战功显赫被封为华阴侯。配姜氏,生子:苞、朗、款。《新唐书》曰:“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武(今属河南),子孙因居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
五十一世 款 字洪哲,秦国上卿,《新唐书》曰:“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汉高祖刘邦)征伐,为太史。”配曾氏,一品敬德夫人,生子:端和、硕、操。
五十二世 硕 字太初,号佳青,生于战国末期。《新昌谱后序》曰:“ 硕,字太初,秦始皇五召不起,沛公还灞上,聘为太史,以老辞,因见五星聚东井,谓天下将一于汉。生八子,皆从沛公征伐,曰鹦曰奋曰彪曰鯈曰熊曰魋曰鹯曰喜。”即:秦王政3年(前244)随父定居陕西华阴,隐居(华山羊公石室)不仕,洞习天文,秦始皇登帝位(前221)后,五次征诏不赴,汉高祖(刘邦)攻下咸阳驻军灞上,聘其从军征战,西汉立国后封为太史。配胡氏,封太史夫人,生子:鷃(又晏,渡辽将军)、奋(虎威将军)、甝(又彪,虎牙将军)、儵(又积弩将军)、熊(虎贲将军)、熹、鸇(破虏将军)、魋(骑都将军)。
五十三世 熹 又喜(?—前168年),字幼罗、号德嘉,今陕西潼关(华阴)人,历经秦末汉初,配陈氏,生子:敷、致(子嗣徒居江南)。
喜本从韩信,后随灌婴。前205年,在今西安市雁塔区(古社县)投奔刘邦,被任命为郎中骑(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史记.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四》《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同载:前202年,因追杀项羽于安徽定远乌江;前200年正月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1900户,位居将相之上。
《新唐书》曰:“喜字幼罗,汉赤泉侯。生敷。”《资治通鉴.汉纪》载:喜官居汉高祖(刘邦)郎中骑都尉、宫中更值宿卫,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封天水赤泉侯(今河南南阳)。前168年,杨喜逝世,追谥严侯(威)。
注:自喜汉封侯,至唐朝,弘农杨氏封侯拜相,层出不穷,輝煌时达千年之久。
五十四世 敷 字伯宗,袭赤泉定侯,卒谥忠定,《新唐书》曰:“敷,字伯宗,赤泉定侯。生胤。”配陈氏,继蔡氏,生子:哲、胤、衡。
五十五世 胤 或殷,字嗣宗、毋害,世袭赤泉侯后改封临汝侯、安平侯,丞相,卒谥忠贤,《新唐书》曰“胤生敞,字群,丞相,安平侯。”配李氏,生子:万尝、敞、昌、伟、泰。
五十六世 敞 (前114—前74年),号君平,字子明,受权臣霍光赏识,官运亨通,参与废黜刘贺和拥立汉宣帝等重大事件,汉昭帝元凤5年(前76)为丞相,封安平敬侯,食邑河南汝南三千五百户,有“汝南堂”之称,弘农第一个宰相,“全国望郡,杨氏望族”出于此,卒谥敬。《新唐书》曰:“胤生敞,字群,丞相,安平侯。”配司马氏(司马迁之女司马英),生子:忠、恽(嗣子谭)。
五十七世 忠 字孟兰,承袭父爵,为安平顷侯,生子:谭
五十八世 谭 字献美,出继恽,袭封安平侯,官汉鸿胪卿,配石氏,封忠献夫人,生子:宝、宰(并,字惟美)。
五十九世 宝 字惟善,亦字惟渊、稚渊,居弘农华阴太平庄杜门,经学鸿儒,研习《欧阳尚书》,不仕朝廷,谥靖节(书)先生,寿79岁,葬陕西华阴朱家山。配王氏,封清第夫人,生子:震、衡。
传:宝九齡,见一黃雀为蚁所困,採黃花以食之,后雀化黃衣小儿,衔双玉环以报,谓子孙世为三公云。后来果有震、秉、赐、彪四世太尉彰誉世上。“结草衔环”中“衔环”典故出在处处。
六十世 震 (公元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人称“关西孔子”。五十岁时,由湖城(今河南灵宝县阌乡)三鱼学馆被荐入仕,任东汉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后历太仆、太常、司徒、太尉,饮鸠卒葬潼亭(今陕西华阴西南)。“四知堂”源于此,为楊姓精神始祖。配王氏,生子:牧、里、让,继配邴氏,赠封一品清德夫人,生子:秉、奉。
《后汉书.楊震传》:公元108年,“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荊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谒(ye)见,密怀十金于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四知”“清德”源于此。
注:震后延传2500多年,已成为杨姓中的最大宗系。
六十一世 秉(公元92—165年)字叔节,少承父业,通《京氏易》《书经》《左传》,常年隐居,教授生徙。《后汉书,杨秉传》载:公元147年,东汉桓帝(刘志)拜任皇帝劝讲,封太中大夫、左中郎将,晋职侍中、尚书。公元159年(延熹二年),拜太仆迁太常。公元160年(延熹三年),因白马今李云直谏罪连坐免官归田里,其年冬,复拜河南尹。公元165年(延熹八年)五月丙戍卒,时年七十四,尝从容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生子:赐。
六十二世 赐 字伯献,少传家学,笃志搏闻,常退隐名,教授门徒,配桓氏(关内太常桓郁之女),生子:彪。
首任陈仓(在今陝西宝鸡县东)令,后晋司空高第,再迁任持中,越骑校尉。公元168年(建宁初年),汉灵帝爱学,诏令太傅,迁任少府、光禄勋。公元173年(熹平二年)正月代唐珍为司空,七月拜光禄大夫,食禄中二千石。公元176年(熹平五年)代袁隗为司徒。公元184年(汉中平元年)三月五日,张角率黄巾军起兵,因以冠贼免。公元185年(中平二年)九月代张温为司空,是年卒,天子赠东园梓器襚服,钱三百万,布五百匹,策文说:故司空,临晋候杨赐,犹如挺立华山顶上的大树,九德全然具备,其家三代宰相,竭尽忠心辅助国家。我从前刚临朝理事,杨赐在帷幄之中教导我,才能逐渐有所成就,以至能处理国家大事。杨赐为人师表的功劳,在朝庭内外十分显著,他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真算得上上勤劳啊。七次获任卿校之职,荣登特进之位,五次登高位,都曾遭磨难而被罢免过,虽最终封邑一千五百户,和他的功勋太不相符了。哲人巳经溘然长逝了,我将向谁咨洵呢?我真感到忧虑啊。杨赐的葬礼应按特殊等级,所需物品,照章办理。现特命左中郎将郭仪持此策节,杨赐追位为特进,赠司空骠骑将军印授,溢文烈候。
六十三世 彪 字文先,少传家学,`初举孝廉,州举茂才(即秀才),配孙氏,生子:奇、球、修。
公元175年(喜平中),公车征召,拜议郎,升任侍申,京兆尹。公元181年(光和中),为侍中、五官中郎将,迁颖川、南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太守。公元189年(中平六年),董卓废幼帝刘辨为弘农王,立刘协为汉献帝,彪代董卓为司空,后代黄琬为司徒。公元195年(建安元年),李傕、郭汜之乱,彪尽节卫主,崎岖危难之间,几不免于害,曹操迎汉献帝定都于许昌,在东归百官之中,曹操独惧彪。此后不久,曹操借口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弹劾彪大逆之名,诬陷彪勾结袁术废黜献帝,将彪下狱。赐门生孔融,竭力营救,以辞职相胁,保彪平安出狱。自此以后,彪逐渐淡出权力中心。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受禅称帝,欲以彪为太尉,彪辞说“彪备汉三公之职,遭世倾乱,不能有所补益,耄年被病,岂可赞助惟新之朝?”授光禄大夫。 公元233年(黄初四年),禄二千石,位次三公,赏几杖衣袍,逄朝会引见,令著布单衣,鹿皮冠,拄杖而人,待以宾客之礼。
公元225年(黄初六年)卒于家,年84岁,葬永乐县候氏原西七里右渠西。
注:震、秉、赐、彪,有“四世三太尉”美称。致此,弘农杨氏达到鼎盛时期。
六十四世 修 字德祖,名公子,学识渊博,有才能,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渚候为名杀之,时年44岁,其墓在华阴西河湾子西南魏城旁。生子:嚣(xiao)、颙(yong)、惜、善会。
公元206年(建安11年),曹操逐渐坐大,北方根据地愈加稳固。为了避祸,彪以“脚挛不复行”主动引退。彪投之以桃,曹操报之以李。曹操为了维持和士族之间的关系,彪子修被擢升。
公元208年(建安13年)为孝廉,任郎中,汉相曹操主簿。修入仕后不久,就和曹操之子曹植交好。在曹操考察曹丕、曹植的能力时,修屡屡为曹植出谋划策,修的《答临淄侯笺》中对曹植道:“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杨修竭力表达了自己对曹植的思念和敬仰,用词之恳切宛若情信,言语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远远超过主从之间,不由得让人怀疑到修背后的弘农杨氏。弘农杨氏带有政治投资的强烈目的在这种极力讨好的表现下难以隐藏。在修的帮助下,曹植夺嫡之争一度取得优势。但曹植和修并不安分,曹操出征期间,曹植醉酒误事“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走了天子御道。修还与曹植一起“谤讪鄢陵侯(曹)彰”,招怒曹操。公车令因此被曹操下令处死。
此后,曹植日渐为曹操所疏远。不久,曹操确立了曹丕的继承地位,曹植正式出局。
确定储位的曹操并非高枕无忧,他担心这场储位之争会在自己百年之后彻底失控。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注解批改的《典略》中,对修的死因做出了概括:“言语无忌”“与诸侯交好”。这是修被杀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惧修背后的弘农杨氏。
3、正本世系(九十七世杨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