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讲义
根据网络和相关书籍编辑整理
整理人:日月 宁静
散曲第3讲
元曲的曲调
复习上一节课
一、元曲的体式特点
词与曲的区别:
1. 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
2. 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
3. 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 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
4.在格式上
宋词:词牌十标题(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元曲:宫调十曲牌十标题(〔中吕•山坡羊〕苏武持节)。一般把宫调和曲牌用方括号括起来,后面写题目。宫调和曲牌直接用实心圆点隔开。
二、元曲小令的写作
1.元曲小令写作的特点:
2.合格小令的几条标准
3.写作程序:
一构思,二行文,三修改。
三、学习曲牌〔双调• 沉醉东风〕
1、曲牌简介:
〔双调•沉醉东风〕用于杂剧、散套和小令兼用。共七句,即“七(六)七(六)三三七七七(六)”首二句对。首二句可为×仄平平厶上(平)△,×平×仄平平△。三、四句可作五字句,亦对。第五句可为×××、仄平平去。
2.曲谱:××仄、平平厶上(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上)△,×××、平平去上(平)△。
3.例曲:〔双调• 沉醉东风〕会稽怀古
元代:任昱(yù)
爱望海、秦山古色,探藏书、禹穴重来。舰水边,云门外。有谁人、布袜青鞋。休问吴宫暗绿苔。越国在,残阳翠霭。
学习新课:
一、元曲的曲调
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商调〕等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歌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学习曲,大家都有格律诗和词的基础,都感觉到了诗词之美,这是因为这种格律符合汉语言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的形式之美,就是由平仄不同的发音构成了抑扬顿挫的美感。曲的格律形式与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我们今天的歌词一样。曲有曲牌和宫调: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
1.宫调及演变
就音乐而言,不管是当时的南曲,还是北曲,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即没有固定音高,只有相对音高的一组音,相当于西方音乐的1、2、3、5、6)。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表示十二律,如图:
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
但在实际使用中,许多调式都没有用到,我们在此仅作了解。
2.宫调的分类
元曲使用曲牌的宫调共有十二种,它们是: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
其中,元北曲用了五宫七调,分别为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等五宫以及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角调、商调、越调、双调等七调。
其中小石调、商角调、般涉调很少用。因此,常用的五宫四调习惯上称为“九宫调”。
3.宫调的应用
散曲中有一种情况,即同名的曲牌,所用的宫调不同,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曲牌,比如〔正宫• 端正好〕和〔仙吕• 端正好〕是不同的。〔双调• 水仙子〕和〔商调• 水仙子〕是不同的。
不同调式所表现的感情色彩不同。
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
仙吕调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清幽,
大石风流酝藉,小石旖旎妩媚,高平条畅晃漾,
般涉拾掇(duō)坑堑(qiàn),歇指急并虚歇,
商角悲伤宛转,双调健捷激袅,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鸣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越调陶写冷笑。
一定的感情内容和一定的宫调形式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宫调”最初确有标示“声情”的作用,“宫调”的所谓“声情”符号意义到明清以后已几乎找不到很多刻意的踪迹了。
例曲
例1〔越调• ·寨儿令〕夏日即事
明•王九思
豆角儿香,麦索儿长,响嘶啷茧车儿风外扬。青杏儿才黄,小鸭儿成双,雏燕语雕梁。红石榴花满西窗,黄蜀葵叶扫东墙。泥金团扇影,香玉紫纱囊。将,佳节遇端阳。
例2〔越调•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通过比较比析以上两个例曲,不难看出,越调并非都是“陶写冷笑”,商调也并不都是“凄怆怨慕”,黄钟也不全是“富贵缠绵”的。同一宫调、同一曲牌、因为不同的人写作,声情上是不一样的。
二、元曲的曲牌
1.什么是曲牌?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
2.曲牌的种类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收有北曲常用曲牌计335个。其中黄钟24个,正宫25个,大石调21个,小石调5个,仙吕42个,中吕32个,南吕21个,双调100个,越调35个,商调16个,商角调6个,般涉调8个。《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我国史上收录散曲曲牌数量最多的谱书之一,据其统计:南曲曲调正格1513个,变格1260曲,集曲596首。北曲正格581调,变格1704调。南北曲共有2094曲,正变调格式合计4466式,不可谓不多。而实际上正常使用的曲牌不过百余调而已。有人对《全元散曲》所收3800多首小令和470多首套曲的用调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元人散曲用调仅101个曲牌,除去62个摘调外,纯小令曲牌仅为39个。
3曲牌的来源
曲牌的来源有以下四种:
一是直接承袭词牌而来,如〔人月圆〕、〔满庭芳〕、〔太常引〕、〔鹊踏枝〕、〔菩萨蛮〕等,这种曲牌多达四分之一左右。如〔中吕•喜春来〕和〔仙吕•一半儿〕,即词牌《忆王孙》,亦称《柳外楼》。〔中吕•朝天子〕即从《谒金门》词牌转化而来,因此,有的人或直标〔中吕•谒金门〕。
二是文人墨客自创,如〔天净沙〕、〔上马娇〕、〔小桃红〕等,这种类型约占曲牌数量的半数左右。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南曲集曲曲牌,即曲作者按照所集曲牌名,重新创立的新曲牌。如取〔驻马听〕、〔一江风〕、〔驻云飞〕三曲的部分曲句,串而成一新曲,新曲名从所集各曲名字中各取一字,名之为〔倚马待风云〕等等。这类集曲曲牌,大约有八九百个之多。
三是借用胡乐名,如〔古都白〕、〔也不罗〕、〔者剌古〕、〔阿纳忽〕、〔唐兀歹〕、〔胡十八〕、〔相公爱〕、〔也不罗〕、〔呆骨朵〕、〔拙鲁速〕、〔醉也摩沙〕等。
四是取自于民间小调,如〔络丝娘〕、〔货郎儿〕、〔秃厮儿〕、〔耍孩儿〕、〔采茶歌〕、〔麻婆子〕等。
三、元曲的标题格式
1)在标题上分为三部分:
如〔中吕•山坡羊〕怀古。第一部分“中吕”,就是这首曲子的宫调。第二部分“山坡羊”,就是这首曲子的曲牌。第三部分“秋思”,指所表达的主题,也就是题目。即宫调+曲牌+题目。〔 〕为六角括号, • 是分隔号。
四、学习小令曲牌〔仙吕•一半儿〕
1.例曲:
〔仙吕•一半儿〕落花
元代:徐再思
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消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
此调句式为七七七三,(一半儿二一半儿一)。
第二、三两句第六字均为去声,或均为上声。最后一句“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平)△”。可以看成两句,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平)△;也可以看成一句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也就是说此调六句五韵和五句五韵都是正确的。
2.曲谱:×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平(上)△,×仄×平平去平(上)△。厶平平△,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平)△。
3.写作要点:
a.句式为七七七三九,押五韵,末句宜用上声字。末句必须写作“一半儿××一半儿×”,这是曲牌规定的固定格式。
b.前三句,需要鼎足相对。尾句“一半儿××一半儿×”除曲牌规定的固定格式外,这里的第4/5字与第九字在字义或词性(反义词或同义词)需要相对。
仙吕调适合填写清新绵邈的内容,也就是具有清爽的、新颖的,含义深长或情意深长的作品。

元曲一期第3讲作业:
试作一首〔仙吕•一半儿〕
一、要求:
1.题目格式为〔仙吕•一半儿〕题目;
2.内容格式为一个自然段,不用回行;
3.韵依《中原音韵》;
4.题目和韵部自选。
二、曲谱:×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平(上)△,×仄×平平去平(上)△。厶平平△,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平)△。
三、例曲:
〔仙吕•一半儿〕落花
元 徐再思
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消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
一半儿雨。
四、注意:
1.前三句要形成鼎足对;
2.韵字的运用;
3.仙吕调适合填写清新绵邈的内容;
4.第二三句第六字须均用去声或上声;
5.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
五、作曲步骤:
1.首先复制粘贴一个曲谱:
〔仙吕•一半儿〕×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平(上)△,×仄×平平去平(上)△。厶平平△,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平)△。
2.复制并粘贴《中原音韵》一个韵部。
3.照曲谱、韵表填写。
4.对照曲谱,检查您的曲子。
5.使用《韵典》:分辨平、上、去!
曲谱符号注释:
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六、作业要求: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各位曲友自行校验后上交,精品作业会登入讲义。
盘古诗联学院
顾问:倪进祥 李瑞林
总编: 日月(敬金忠)
总教官,胡爱民 崔艳蕊
主编: 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王玉云
审稿: 马书靖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姬学亮 杨秀红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收稿: 仰望天空
制作: 凌赣文 邢志刚
图片: 网络
盘古诗联学院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