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芯
乐昌市梅花镇党委书记丘永锋(右一)、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增清(左一)与诗人交谈
9月30日,应“爱心为品,匠心为质”钟军先生的邀请,东莞(凤岗)诗歌创作基地诗人岭南采风行来到了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走进了他打造的南昌起义军与红七军大红色大坪革展馆。以展馆为中心,我们开始了红色大坪一日游。
大坪村,又名“杨家寨”,在乐昌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湖南省宜章县三地交界处,因其深厚的民众基础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就与南昌起义军余部和红七军有了鱼水情深之缘。
我们达到时,钟军先生还在镇上忙,面对红色文化的引吸我们很是迫不急待。于是,就自行走进了红色大坪的革命展馆。展馆内轻移慢转,透过一件件展品,蓦然,感觉世间任何物件如果仅仅只是物件,不管其多美都是死的,只有人才能赋予物件义意与久远的生命力,展馆中那些用尽心思收回来的物件虽然沉旧,甚至有些很残破,可它们都是活的,且有着极强生命力。因为,每一个物件儿之上有先烈的遗志,也有今人的寄托与思念。
玻璃柜内那八角瓷碗,青色的简约线条撞进眼眸时,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声音里有乡亲手瓷碗捧时掌心的温度,也有红军接过碗时的真诚谢意。一杆秤静默在秋光里,用无声的内敛诠释着革命先辈种下的公平与自由,于是,那杆秤在我面前就不在是度量的工具,而活成了一种精神。展柜里红军战士的马灯、铁锅、时钟、水葫芦、棉背心、马鞍、炮弹壳等,它们都在与我对视,对我讲述着红色故事。故事里马灯桔黄色灯光下的会议上,一朵朵智慧之光化成了墨香成册。铁锅里煮出粗茶淡饭,有乡亲的热爱之情,也红军战士的守护之情。时钟的嘀哒声伴着起床号,战士整齐划一的步伐铿锵有力。水葫芦里的水,满是甘甜。战士们看到百姓衣服单薄,脱下棉背心送给乡亲御寒,棉背心里透出的温暖也熏染着现在的我。还马鞍上冲锋的呐喊与炮弹壳内藏着的爆炸声,穿透时光而来,顽强的革命淹没了残酷的战争,铸成历史的声音,让活在今世的我们有了幸福且骄傲的资本。抬着红军伤员的雕塑,每个人物都有了各自的灵魂,哪怕是躺在单架上微皱双眉的红军伤员,都没有丝毫的痛苦与颓废,有的只是坚强与坚守。驻足于雕塑前,感觉每个人物都在传递着希冀与美好。同时,也看到了在擎举着信仰之光的共产党人领导下大坪村的昨天,那时的日子艰苦有续,昂扬向上。数百名村民参加支前,他们组成担架队,将红军伤员送往杨家寨的四驳亭及水口祠的红军临时医院。救治伤员消毒药品不够时,就用村里的硫磺温泉水消毒。那一幕幕画面里涌动的红色力量生生不息。
整个展馆参观完,感觉自己在看历史还原,馆内每个物件都成了红色历史的代言“人”。钟军先生规划设计并承建的展馆内红色基因鲜活如初,之所以如此,有钟军先生虔诚于革命史实的赤子之心,也有他足够的爱注入其中。
刚走出大坪南昌起义军与红七军红色革命展馆,驱车赶来的钟军先生招呼我们说,乐昌市梅花镇党委书记丘永锋、党委委员、副镇长李增清也在大坪村,知道了诗人一行的到来,邀请大家座谈一下。于是,在丘书记声情并茂如数家珍的讲述下,知道了梅花镇之名源于该镇地形似梅花,且红色基因在梅花镇代代传承,梅花精神自然也涵养着该镇。也对大坪的古村落之古,及红色历史有了更加清晰且深刻的认知。
座谈会后,丘书记特意安排一年轻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走进大坪村,山峰连绵如画,给这个活了五百多年的古雅村落添了幽深神秘的气息。犹如一本线装书在饱受沧桑洗礼后,那一座座徽派建筑的精致唯美依旧,特别是那一个个门档及廊檐处的精美木雕,一条条文路,一朵朵花儿,一只只虫鸟瑞兽,栩栩如生。青墙上的砖雕,门旁或转角处1米多高转角石雕刻亦是惟妙惟肖,透过转角石上的图案,用心感受屋主的身份与情怀也能知其一二。一方庭院内天井下八方聚财的石池中间,鲤鱼跳龙门的石雕两尾鱼呼之欲出。大坪村古建筑上的那些雕刻除了祥瑞之意,还有匠心之魂在。
转角石石雕
大坪古村落具有艺术、教育、经济、历史文化、旅游的多种社会功能,集建筑、雕塑、绘画、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是有着诸多价值。
我们走进的第一处景点是“新书房”,又名“敦素斋”,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精美建筑,雕工细腻,铆榫设计巧妙,是祖先留下的一处文化瑰宝,同时,它还是一座“红色建筑”。1928年1月,朱德陈毅等南昌起义军余部将领曾居住期间。古时的读书声与红军策划湘南暴动的密语声,在青砖黛瓦里积蓄力量,激励着大坪代代后人。大门处,几个纳凉的村民随意的坐在石凳上,惬意地享受着午后时光。他们今天的幸福,让昨天的历史有意义。
离开新书房,在青砖黛瓦的石巷里穿行,无意间,看到一处青墙上嵌着一块长方形石头,上书“泰山石敢当”。印象里一直以为泰山石敢当只在我们北方的传说里,没想到在大坪村也有用石敢当来处理房子的缺角设计。求天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念,无南北之分。
我们一行来到了大坪村的文奎楼,站在二楼观一楼那阔大且有些许骄傲的村礼堂,有种惊艳之感。二楼是当地村民筹建的陈列室,挂着一组组写实性有内涵深义的图片,摆放着不少当年使用过的物品,革命先辈不屈不挠、英勇奋战、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于声中胜有声,我们情不禁地肃然起敬。到达楼顶,见一座古朴造型的纪念亭,上书“文奎楼”,又名“贤关阁主楼”,原楼建于清中期,过去仁人志士读书、议事、诀事的庄重场,1928年1月6日,朱德、陈毅等在文奎楼召开湘南暴动的重要会议,制定出智取宜章、决战砰石的战略决策。智取宜章、决战砰石胜利后,此楼被敌人迁怒炸毁,如今所见是1981年为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曾经在此拥有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特建此亭。站在文奎楼下望天,空中正好一朵白云如莲绽放于蔚蓝天空。
离开文闺楼,我们到了杨家宗祠,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年间及民国期间都有过重修记载。三进深,分门头,砖木结构,门外有一块块功名石残块,内悬“光裕堂”,恩科进士匾,彰显着大坪村人才辈出。1921年1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进驻大坪村时,此处曾作为用餐地。脚步轻叩,寻着先辈曾经的足迹,用心感应着信仰之力。
沿着道路蜿蜒而行,来到敏求堂,一抹阳光照在青墙上澄明坚定,默想乐昌第一个党支队部成立时的阳光也这样吧。进到院内,我凝望着门额上的那颗端正的五角星,当年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就是以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从而有了今天的幸福日子。
不知不觉间,走到了白围楼,曾经高大上的围楼,如今耸立着的只剩下了残墙诉说盛时的繁花似锦,及战时的悲壮。如今,它站成了红色的信念。

离开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历史,走进大坪村的田野,被村中温泉为红军疗伤的故事牵引,我们一步步向着温泉走近。当来到汩汩冒着泡的温泉旁时,浓浓的硫磺味证明着它曾经作为疗伤之物应该还是有一定疗效的。泉边伫立,想着曾经南昌起义军与红工军在缺医少药的情况,被乡亲们爱护与帮助,带伤员来到这儿用温泉水杀菌疗伤的画面,从中我汲取着先辈们给予的奋进力量。
我们来到文昌阁时,西天蝶云如火。这座始建于明崇贞年间的古朴建筑,是一座砖、木、石结构的三层阁楼。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入驻大坪村,此阁曾作为士兵住地。1931年2年,邓小平等率红七军经过大坪时,此阁曾作为红军伤员临时安置点。所以,此阁还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红军楼”。
阳光渐暗,我们来到了同益亭,西京古道上的一座茶亭,曾经多少学子在亭内休憩,书生们背后的书篓里,又有多少墨香在年轮里平仄吟诵。一个个奔赴西安的身影,有功名利禄的追求,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豁达,也有人间烟火的一日三餐,还有红战士躲避风雨时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细品在大坪村的一日之行,看到了该村有四面环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周边天然蜈蚣下山和海拔1600多米的"帽峰仙堂”景观,有形似乌龟的“灵龟庵”,有面积100多亩的天然湖龙塘。有客家美食梅花猪做的卤肉和扣肉、油炸花生豆腐等特色美食。因此,大坪村用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文化,造就历史文化气息浓郁古色古香悠闲舒适的慢生活。同时,作为客家居民典型的居住地,用客家文化特色打造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因极其浓厚的红色革命文化,成就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昼,被黑夜卷起。我们踏上回程,虽然还没去红军墓拜祭,没与三代守墓人面对面听他家三代人与红军的故事,没到红军700名精英烈士以少胜多的血战地缅怀先烈。没去西京古道上寻那座拱桥。可这一天的所闻所见,所走过的红军之路,足以让我们拥有岁月之力。同时,也看到了大坪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