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爷爷 奶奶
作者/王宽鹏
近几年来,我经常在一些文学平台上拜读到文友们写的怀念爷爷,奶奶的散文,深为大家的祖孙之情所感动。多少次我也想提笔写写自已的爷爷,奶奶,但一直不知从何写起,写什么,怎么写,原因是我没有这个福份,压根就没见过我的爷爷,奶奶(包括我的外爷,外婆)。小时候,每当听到其他小伙伴叫爷爷,奶奶,我好羡慕啊!特别是看到其他小伙伴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我既眼馋,又心酸啊!
我虽然没有见过自已爷爷和奶奶的面,也没有得到过他(她)们的宠爱,但却在家谱上看到过他(她)的生平和功绩,也听村里的老人讲述过他(她)们的经历和故事。因此,也就萌生了一定要写写我的爷爷,奶奶的念头。
我父亲命苦,7岁的时候,爷爷因患急性肠梗阻不幸早逝,离他而去。奶奶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守寡独自将父亲抚养成人,又把妈妈娶进家门。姐姐的出生,算是给我们这个贫寒的家庭带来些许欢喜,尽管奶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但还是对聪明伶俐的姐姐非常疼爱,不分昼夜,起早贪黑,跑前忙后,精心照料着她心爱的小孙女,可是姐姐还没学会说话,更没来得急叫一声奶奶,她老人家因体弱多病,经济拮据无钱救治,又不幸去逝了。
提起我的爷爷,我打心眼里还是挺佩服,挺尊崇他老人家的。他去逝的早,我出生的晚,相隔33年时间,我们爷孙俩虽然未曾谋面,也无缘喜戏打闹,交流隔辈感情,探讨写作技巧,饮酒作诗对联,但他56岁短暂的一生既是苦难的,又是辉煌的,更是令我们罗村王氏家族,特别是令我自已骄傲的,自豪的。爷爷的精神、毅力、品德、意志、学识、才能、功绩,影响了我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激励了我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成就了我不凡的事业,铸就了我幸福的生活。
爷爷生于清朝同治13年(1874年)5月11日。他8岁的时候,老爷(曾祖父)就请来教书先生,长年吃住在家里,专门给他教书;他12岁的时候,老爷把他送进安民村的私熟读书;他16岁的时候,老爷又把他送进当时有名的洛川县城朝阳书院读书。后来即使他和大奶奶安氏结婚,生了我大姑、大伯,老爷还是继续供他读书。爷爷十六年寒窗,十五载熬油,鸡叫即起,半夜才眠,刻苦攻读四书五经。那个年代自然条件艰苦,住的是破厦烂房,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土布衣衫,走的是沟岇山梁,照明用的是老油灯,求学之路的艰辛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清朝光绪24年(1898年)8月,爷爷参加洛川县组织的“院试”,考中秀才,取得功名,为我们罗村王氏家族争添了光彩。
爷爷考中秀才不久,我的大奶奶安氏不幸患病早逝,留下大姑和大伯年幼需要养育,爷爷不愿意再给年迈的老爷,老奶(曾祖母)增添负担,从此便放弃了再考举人的打算,续娶了奶奶高氏,靠耕田和教书养活一家老小,直至我的老爷,老奶去世,大姑出嫁,大伯结婚。后来爷爷和奶奶又生了我二姑和我父亲。爷爷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从事民间教育事业,在罗村、车王、安民等村创办学堂,教书育人,从教30多年,桃李满乡间。爷爷平生与人为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打抱不平,利用他在县堂官吏面前所拥有的权力(考中秀才后授予二两铜顶帽,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受到尊重,亦有一定的特权。),帮助民众写状子,打官司,在县城和乡里享有盛名。
爷爷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朝代,一生正义在心,积极进步,除暴安良,反对封建统治,传播进步思想,支持革命活动,深受民众的爱戴和拥护。爷爷作为“知书识礼”的秀才和先生,乡间民众遇有婚丧嫁娶,或过年过节、买卖房产、地产、修庙建寺、祭祀先祖等重大活动,都要请他任主事、当司议,写楹联、拟契约、撰祭文、传神祉、续家谱,爷爷总是戴着秀才帽和古铜架石头眼镜,穿着长袍马卦,忙的不亦乐乎。我们罗村王氏老家谱上和老神祉上就留下了他的墨迹,小楷书写的相当见功底、有水平,在我看来,与现在的印刷体一模一样,不差丝毫,可见爷爷当年是下了苦功夫的,要不然那能写的如此之好呢!
现在,我老家还有爷爷留传下来的老柜子、老木床和老木匣,我父母在世时,曾多次给我叙说过这三件宝的故事。原来老柜子里面、老木床上面放的全是爷爷生前读过的书籍、拟写的文稿,老木匣里面放的全是爷爷生前用过的笔墨纸砚和印章。“破四旧、立四新”那时候形势紧张,目不识丁、胆小怕事的父亲把爷爷留下的所有书籍和文稿全部搬出去焚烧了。好在父亲把爷爷戴过的一副石头眼镜保留了下来,后来又给我继承了,前几年我还就此写了篇《一副眼镜世代情》的纪实散文。
写了爷爷的坎坷经历和不凡功绩,那奶奶也必须用一定的文字来写写,要不然我就成了不孝的孙子,无法向大家、特别是向奶奶的娘家人交待,这个责任我可担当不起啊!
说起我的奶奶话就长了。我爷爷先后娶了两个奶奶,分别是黄章的安氏和杨庄河的高氏。两个奶奶的娘家都是清末和民国时期洛川的名门望族,两个奶奶既是大家族的闺秀,又是知书达礼的人才,她们都把娘家的好家风,新理念带到了我们罗村王氏家族,为我们后辈树立了胸怀大志,坚韧不拔,刚正不阿,耕读传家,发家致富,敢于担当,精忠报国,有所作为的榜样。
我的大奶奶安氏,是清末、民国时期洛川风云人物安鸿珍的亲妹妹。她天姿聪明,懂国事,明世理。虽然是个小尖尖脚,但上得了庭堂,下得了灶房,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杠杠的。大伯在世时曾经对我说,你奶奶强势的很,历害太太,谁敢惹她等于把天通了个窟窿眼眼。
我的奶奶高氏,是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洛川知名人物高根拴的亲姑姑。她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为人处事公道正派,力气大,能吃苦,虽然脚小,但下地干活走的快,一点不比男劳力逊色。父亲生前曾经对我说,民国时期躲土匪那会儿,你奶奶背着我向寨子里跑的最快,村里的小伙子都撵不上她。爷爷去逝早,奶奶怕父亲吃苦受罪,始终没有改嫁,一直守寡将父亲拉扯大,帮父亲成家立业,现在回想起来奶奶真不容易啊!
我的两个小脚奶奶都是我们王氏家族的贤妻良母,她们仁慈、孝顺、贤惠、坚强、勇敢、勤劳、宽厚、善良,与爷爷齐心协力,吃苦耐劳,辛勤耕作,勤俭持家,赡养老人,生儿育女,深得我们后辈的怀念和敬重。
就在构思写这篇纪实小散文的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稀奇古怪的梦,梦见有个民国时期打扮的老者和我在一起吸烟、喝茶、聊天,首先他向我介绍说他是我爷爷,我感到非常惊喜,特别高兴,然后他说:他处的旧社会动荡不安,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紧接着,我说:我处的新时代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幸福安康……。梦中我们爷孙俩跨越时空和历史长河的对话,说来真有点意思啊!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