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薅花生,那实在是个辛苦活,要有耐心,使不得性子。近几年虽然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提高了,有花生收割机。但是有的农户嫌落地的多,拾掇不彻底,一场秋雨过后满地绿芽,都糟蹋了。所以,宁愿人工薅。有些年景即使有机器,遇到连阴雨天那么大个庞然大物也进不了地,无法施展它的功能,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就像今年秋天,不停地下雨,淅淅沥沥十几天,看着花生已经成熟,再不收肯定会生芽和霉变坏掉的。只好踩着泥泞一棵一棵地用手薅了。这也是最传统最原始的农耕方式,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大人小孩皆可,只要有力量就行了。
中秋国庆长假期间阴雨涟涟,别人都游山逛水,咱只能乘假期到地里薅花生。看到田野里随处都是薅花生的人,也有承包土地多的人家,实在没办法只好雇人薅花生。我们这里雇一个人一天一百五十块钱工时费,中午还要管人家一顿饭,方圆几十里的人骑着电车去揽活的,今年又诞生了薅花生团队,看着他们从泥窝里薅出的花生秧下,裹着一团团泥。有的薅下来干脆扔在地里让雨淋,雨水冲洗过的花生白亮亮的一地,有的带着泥巴弄回家去慢慢收拾,每家农户的门前都摊着大片带泥的湿漉漉的花生果。又的变了色,看着心里很不得劲。
薅花生同样要掌握分寸,需要技术,特别是那些特殊的花生棵,真的还需要认真对付。事先要进行试探,开始少用些力,如果很虚(松)的地,花生棵也不怎么顽固,一下子就被薅了出来;如果地硬,花生棵长得又肯下,必须再加劲儿,加劲还得讲求艺术,需要慢慢的加劲儿。
薅花生可不是个好活,农村人都知道。那满眼的碧绿微黄,不种地的不知道,花生熟时,以前叶子都是枯黄的。自从打了“套餐”就是干旱也不会枯黄,只是碧绿的叶子上些无微黄,看到大片雨中的花生就发愁了,这何时才能薅完啊!发愁也得薅。鼓足了劲,卷起袖子,弓着弯,左腿微屈,右腿蹬地伸直,还得继续干,不干花生不会自己跑出地面。
过了一夜,坏了!浑身酸痛!特别是小腿肚,大腿根。那肉疼的不敢挨,只要用手轻轻一碰,便疼的龇牙咧嘴。感觉浑身散了架一样的连床也起不来了,这可咋整呀?还有那么多的花生?老俗语麦熟一晌,蚕老一时。人等天不等。再过几天都要落地里了,到那时,一棵一棵的用手扒那可做难了!咬咬牙,坚持坚持。搬个小板凳,一摇三晃的上地去了。速度与激情减半。薅几把就坐下来歇会。坐在凳子上手托腮愁眉苦脸的不想起来。不怕慢就怕站,越歇越不出活。望望还是碧绿微黄的一片,头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