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坝菜肴
——淮扬美食靓丽风景之九
洪泽区蒋坝镇是运河枢纽洪泽湖畔的明珠。洪泽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蒋坝镇党委书记王加祥、镇长丁俊光介绍,蒋坝镇历史悠久,江淮锁钥,文化独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千里长淮第一闸——三河闸在其境内。这里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名闻遐迩,是淮扬美食靓丽的风景。近期应蒋坝镇党委政府邀请,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作协、本刊编辑部组织作家到蒋坝采风,感受其独特魅力。本刊将连续推出他们的采风成果,敬请各位关注,更欢迎各位到蒋坝实地品尝,一饱口福。
美哉 蒋坝“阿牛土菜”
周 曦 唐红梅
走进古色古香的蒋坝,常常会被眼前的一些景色所迷懵,以为进入梦境一般,有一种让人觉之被穿越的错觉。
蒋坝,小镇不大,位于淮河末端,洪泽湖东南。滨湖而设,滨湖而居,屏湖而饰,象一颗钻石镶在翠玉上。小镇之美,可想而知?言无不尽,何庸赘述?可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可用“不施粉黛轻娥眉,淡妆素裹总相宜。”去赞美。总之,无论你才情多高,诗兴多骚,为小镇讴歌总不为过。
蒋坝就是这样一个美得让人垂涎欲滴的小镇,可最让人垂涎欲滴的还不止这小镇的美景,还有小镇的美食佳肴,便也是小镇的一绝。
“吃”在蒋坝,这话是真的,是方圆百里人所共知的。过去有“打不过老八路,吃不过事务处(指食堂)。” 到了这里,愣是把它改为“打不过罗炳辉,吃不过蒋坝一条堆。”这一条堆指的就是当年(新中国成立前)因淮河常常泛滥,蒋坝的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全部搬迁住在头河的一条堆上。就是这样的一条为了逃难而临时驻扎的堤坝,居然也能为三军过后“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使蒋坝的美食美名传遍远方。
记得1989年一次出差到浙江临海,那是离家1200多里的路程,竟然能看到“蒋坝酒店”。我带着好奇心走进去看看,看到的菜蔬和配菜均是一色的蒋坝风格,再找几个人问问,从老板到厨子,再到服务员,竟然全都是蒋坝口音。千里之外遇老乡,我当时激动的真差点儿泪汪汪。
还有一次是2013年,我到了内蒙古的包头,居然也看到“蒋坝酒楼”,那是离家3000多里北方唉?!我心里有点儿疑惑了,就算蒋坝美食再牛,也不一定能适宜遍地开花呀?毕竟这地方早就超出了淮扬菜系,属于烧烤牛羊的草原菜系。我也是带着一股好奇心走进去看看,看到的那白花花的长型的鱼丸、金煌煌的鱼饼、油晃晃的酱猪蹄、冰清玉洁般的捆盐蹄以及香味沁人的白斩鸡,还有那菜蔬和配菜均也是一色的蒋坝风味。不用问,这准是家货真价实的蒋坝美食餐店,果不其然,找人一问正是,特别是老板还是我多年前在蒋坝“重云阁”饭店认识的一位老熟人。那晚,我们真沾了老乡的光,老板专程陪我们畅叙,都喝的酩酊大醉,第二天我们临行时,老板不但不肯收费,还送了好多熟食美味给我们路上备用。
蒋坝小镇有史记载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个商贾通衢的地方,商业气息比较浓厚。因此蒋坝人很细腻,不论男女老少也都能露上几手,端上桌的也都像模像样,色香味俱全,就连用碗、用盘、用碟都十分的讲究,什么样的菜用什么盘,什么样的汤用什么样的碗。在蒋坝烹、饪、汤、汁都分得清清楚楚,用料、用工、用火、用时都毫不含糊。瞅着是一碟“醋熘丹藕”,厨师的匠心竟然能把这一小碟舌尖上的美味,倾注进蒋坝人的专致、真情而表达的淋漓尽致。乾隆皇帝六巡洪泽湖六次到蒋坝,对蒋坝美食盛赞不已,有手书“吃在坝澜石工潮,巨浪泼墨任挥毫。”的传颂。
在蒋坝享用美食基本不用挑,随便走进一家餐馆都能让你饱享口福,这不,我抬腿走进了“阿牛土菜馆”。
不大的门面,装璜很是一般,从物件的成色上看应是一家开了不短时间的店。果然,老板告诉我已开了11年,老板还说这是一家保留蒋坝传统特色风味比较完好的菜馆。问及为什么叫“阿牛土菜馆”?而不叫什么“蒋坝特色菜馆”之类的,老板回答说:“20多年前,从县招待所下岗,回到蒋坝,适逢小镇人流大搬迁,小镇几乎没人。万般无奈,只好外出打工。到了广东,凭着厨师的手艺,在南方混的风生水起,因自己名叫裴安留,所以那里人人都叫他阿留大厨,时间一长,‘阿留’、‘阿牛’(谐音)便出了名。10年前,迫于南方紧张的工作节奏,又加上南方菜系和蒋坝风味几乎不同。考虑到不能光为了赚钱,而丢了本乡本色,考虑再三,还是回到了家乡。于是就盘了个小门面,开了这个小餐馆,因地方小,用了土菜馆做店名觉得比较接地气,并用阿留命名,可这个‘留’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不知道是自己的名字,所以要频频给人解释,后来用了谐音‘阿牛’反而没人问了。”我们正是从这个话题开始了与老板的聊话。
对话中我获得了很多信息,也涨了很多知识。比如象蒋坝老行里的“八大碗”、新行中的“翡翠六奇”,阿留师傅都讲得头头是道、对答如流。“八大碗”是蒋坝的特色名菜,相传得到过乾隆皇帝的御品而赐名“淮泗名馔——八大碗”。我曾经走访过蒋坝好些饭店或厨师,对“八大碗”说法也是众口不一,但是听了阿留师傅的“八大碗”,我立刻点头认可,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约在1992年左右,我随一个采风组到蒋坝采访,被安排在一位老街坊家吃饭,那一天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家请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厨师烧菜,当时烧的就是“八大碗”。听老辈人说,“八大碗”一般家中有贵客到来,或者家中有重大事情才会上桌,因此心中不免好生激动。阿留师傅一口气报了:狮子头、波汤肉鼓饺、扣碗鸡、虎皮肉、酿皮肚、蛋卷鸡、醤椒鱼头、富仁玉汤,我忙不迭地拍手叫好。“八大碗”就是这八碗,虽然有些内容不一定记得清楚,但这八样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时代,无疑是“奢侈贡品”。我又向阿留请教,请他简单介绍一下这“八大碗”的制法,阿留师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阿留师傅说:一是狮子头,这个大家几乎都知道,自不必说;第二道,波汤肉鼓饺,就是用猪肉、鱼肉、鸡肉放在一起用刀錾碎,搅匀,加上佐料,再用手和成有筋道的糊糊,再用鸡蛋摊成蛋皮,与肉糊包成饺子,放锅里烧熟,再把菠菜往铁锅汆,即可上桌;至于扣碗鸡、虎皮肉、酿皮肚、蛋卷鸡、醤椒鱼头、富仁玉汤,就是用豆腐丁、螃蟹黄、玉米粒、淀粉勾成。
阿留师傅仔细地介绍着,我一边听一边还用手机记录一些重要内容。说起新行中的“翡翠六奇”,阿留师傅也是毫不含糊,一口气讲了选材、取材、用材上的精道,且毫无保留、和盘托出。我不免好生感慨,名字叫安留,技艺却毫无保留。阿留师傅解释道:希望蒋坝传统特色能一直传承,一直保留,保护继承,发扬光大。不怕有人学,乐意做奉献,等自己将来老了,也能吃到后生们烧的正宗传统特色风味的蒋坝菜。
阿留师傅还透露了他目前已圈粉3000多人,南京、上海、淮安市区的,包括蒋坝本地的。小店客源几乎不愁,回头客几乎不断,每天快递外地的订单忙的不亦乐乎。问起老板这些年的感受,老板一脸的诚实,眼光复杂地笑了笑,说了三个“也”,也觉小有成就,也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
攀谈中无意间发现已故老厨师许宝余是阿留的岳父,许大厨当年可是往返于“重云阁”(蒋坝著名饭店)等各大饭店的名厨,原来他是继承了老岳父的衣钵。
突然门外一阵喧嚷,“阿留师傅!今晚有两桌客,麻烦您给我订一下。”“裴老板!今晚有几个朋友从外地回来,晚上聚聚,麻烦您给我留一桌。”见有来客,阿留有些为难地望着我,我会意地说:“没事,你忙你的,我们以后再聊。”阿留真诚的留我聚聚,我告诉他晚上早有安排。双方都有点依依不舍的惜别,手一直搀着把我送到了店外。借着夕阳的余光我看了一下菜馆的门牌号,蒋坝淮宁路51号。
漫步在小镇傍晚的匀匀薄雾中,有一股小家碧玉又嵌入到新人的闺房中的感觉,曼妙的荷塘月色沁人心脾般送来香风,小镇幽幽的俏梦又开始融入思绪遐飞的长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