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白话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莫能臣 知止不殆
憨子
提要:本章主要论述国家领导者应该按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懂得对权力有所制约,“知止可以不殆”。将本章的老子思想概括为处世格言,可以表述为:道莫能臣,知止不殆。
[原文]
道常无名,朴①。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⑤。始制有名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⑦。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⑧。
[注释]
①、常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常:本来。②、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道的特征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③、莫能臣:臣,名词做动词用,“使……为臣”,“使……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使它臣服。④、宾:宾,服从,归顺。⑤、自均:自然均匀。形容以道驭民,其民自化。⑥、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⑦、止,限度,止境。可以不殆:不殆,没有危险。⑧、犹川谷之于江海:犹,就像。之于,对于。可以理解为“……对于……来说”,“就像是……”;“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小得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一开始就必须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耄耋白话]
这一章分三个个层次。第一层次告诉人们,道虽然看不见说不清,但谁也不能左右道的运行。如果国家领导者能够按照道办事,那社会就能顺利发展,就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拥护。第二个层次告诉人们,管理天下一开始就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确定官吏名分。名分确定了,就要知道制约其权利,这样就消灭了潜在的隐患。第三个层次,老子再次强调道的作用,道与万物就像江海与溪流的关系。
老子在这里讲的道的作用,极像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讲的规律的作用一样。尽管规律看不见摸不着,无状无形,但一切事物都按照它在运行变化,人们如果服从规律,按规律办事,那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显然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神秘的意识,那种认为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道是规范着万事万物客观运行的规律,人只能服从不能违背,老子在这里强调任何人,包括国家领导者都不能操纵,臣服规律,只能依照规律治国。可以说,这是对如何做到“无为而治”的具体阐述,他向国家领导者表明:“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按照规律作为。
在第二个层次里,老子谈到了治理国家的两个具体做法,即:第一必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确定各级官吏的名分,套用现在的规范说法,就是建立法律制度,“依法治国”。第二,制度、名分既定,就要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确定制度、名分的界限,不得越界越线,这样才不致于出现危险。套用现在的法治规范语言,就是明确权限,各司其职,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行,不致出现风险。
说到这里,你是否感觉到了老子的伟大呢?要知道,老子的这种观点,直到2000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才由卢梭等人提出。而我们则是在汲取了文革的惨痛教训后才有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后腐败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才有了制度反腐,限制官员权力的理念。两相比较,我真为我们有老子这样的先哲而骄傲,也为先哲的后人们不能遵照老子的思想建立制度,对权力制约而感到遗憾。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在那样的时代只能是空想。我在考虑,为什么是空想?是人民不理解,不欢迎吗?不是,是2600年来的统治者们不愿意实行。纵观秦以后的封建制度,在统治者内部,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在官民之间,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大,民则越来越成为奴才。我为这种空想说感到悲哀。
从个人的角度讲,我们可以从这一章里的治国思想,,概括出自己应该遵从的处世格言:“道莫能臣,知止不殆”。“道莫能臣”要求我们不要想着改变规律,操纵规律,而应该认识规律,服从规律,按规律办事。“知止不殆”就是要知道自觉地按照制度确定的权利范围行事,不缺位也不越位。一个人如果能够尊重规律,不让自己越位行事,那么他就永远不会给自己带来风险。
看两个典型人物吧,一个是汉初的陈平,一个是明末的袁崇焕。前者是守道而知止不殆的代表,后者是不知守道,又不知止,终究给自己给国家带来祸患的代表。
按照《史记》记载,刘邦命令陈平到燕国去立即杀了樊哙,提着樊哙的人头回长安来交旨。但陈平到了燕国,当面向樊哙宣读了刘邦的圣旨,但却没有按照圣旨杀了樊哙,而是命令士兵把樊哙装在囚车里押往长安。他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原来,这陈平是一个学识渊博懂得“守道”的人。他囚禁而不杀樊哙就是他审时度势的结果。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他知道刘邦与樊哙是光屁股耍着长大的朋友,又追随刘邦造反功劳巨大,让他去斩杀樊哙,只是一时起意,可能会反悔。第二,他出发时知道刘邦已经病得不轻,等他从燕国回来,刘邦可能已经驾崩,不存在交旨问题。第三,他知道樊哙在政治上没有任何野心,是个大老粗,杀他不如保他。第四,樊哙是刘邦老婆吕雉的妹夫,刘邦驾崩后肯定是吕后说了算,杀了樊哙吕后一定饶不了他。第五,朝堂里的功臣多是与樊哙一起追随刘邦的沛县老兄弟,他是半路投奔刘邦,势单力孤,杀了樊哙,樊哙的这些老兄弟不会饶他。第六,他把樊哙押回长安,刘邦没死就交给他处置,刘邦不会怪他;如果刘邦去世,交给吕后处置,吕后会感激他。
看看这陈平,想得多周到!后来的结果也如他所料,保住了樊哙,取得了吕后的信任,还有沛县功臣集团的拥护,官做到了丞相。
反观袁崇焕,他虽有忠心,却不懂“守道”,也不知止,给国家给自己都招来祸患。
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以十二条罪名杀了明朝驻守在辽东皮岛的大将毛文龙,表明他不懂道也不“守道”。
首先,毛文龙抗金有功,是不可多得的战将。与后金作战,他胜多败少,是唯一能在辽东继续坚守,让后金忌惮的明朝将领。其次,毛文龙创建了一个稳定的抗金基地——皮岛,可以联合朝鲜共同抗金,在后金背部不断的打游击战,对后金形成了一定的制衡。第三,当时辽东战事吃紧,抗金是第一大事,应该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金,毛文龙错误再多但他忠于明朝坚定抗金,杀了他等于自毁长城。第四,杀毛文龙却没有考虑谁能统帅毛家军,如何安抚毛家军,结果使毛家军这支抗金劲旅大多被迫投降后金,著名的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人都为满清灭明立下赫赫战功。
而更为明显的错误,是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擅权,僭越,也就是“不知止”,因为不管毛文龙罪责多大,都应该由明朝政府经过充分的调查来判定,由皇帝来决定是否该杀。根据《明史》记载,毛文龙被杀后,“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当时虽然没有处理,但后来这却成了他被判磔刑,遭千刀万剐的罪名之一:“斩帅践约”。
将陈平与袁崇焕相比较,我们应该知道“道莫能臣 知止不殆”处世格言的重要性了吧?
2023-7-10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坡刘村志》等书,并主编或参编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也写些杂谈散文以及诗词,散见以哲理性见长。有百余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多种刊物,并有《佳儿传奇》、《生死孽缘》、《雪夜惊魂》、《情断大年夜》等小说问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