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动手乐
图文/王金龙(山东阳谷)

(动手干活)
到亲属家去串门,看到为了开发孙儿辈的智力,新购买了一台3D打印机。坐在电脑前,按程序设计出复杂的立体模型,启动3D打印机,几个小时下来,一个有模有样的实体模型就出来了。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笔盒,可以放各种文具,打印出来带到学校,受到了老师的好评,也增加了孩子学习电脑设计的兴趣。
看着这台现代化的装置,我真为当今孩子优越的学习、实践条件感到欣慰,对今天的孩子来讲,只要是对学习和身心健康有利,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想起五十年前我们所处的时代,连吃饱饭都很困难,要实现自己的一点愿望更是奢想。与现在孩子所处的环境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由此,少年时代也发生了许多自己动手做玩具、器具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却也充满了不少的乐趣。
我十几岁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有一台幻灯机。事情的起因是去一位同学家串门,他家是从省城来的,据说父母都是高官,因父亲犯了错误才下放到我们的小县城来,住在我们县城唯一的一栋大楼里。他兄妹三人,每人一个小房间,房间里有各自的书架,除了那些吸引人的图书外,他和哥哥一起还给我演示了他们自己家的幻灯机:把屋里的窗帘拉上,房间里黑乎乎的。把一个长方盒子拿出来,通上电,打开开关,对面雪白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长方形的荧幕。他的哥哥插上幻灯片,墙面上的荧幕就出现了画面:龟兔赛跑。再换一张幻灯片,又显示出别的画面,真有点像幻影一样。
我看的很惊奇,这不就是在家里的墙上放电影吗?
回来好几天,幻灯机的影子老在我的眼前晃悠,我想哪一天我也能有一台幻灯机,在家里就能放电影,那该多好啊!于是,先找来书本,好像是姐姐她们的教科书上有幻灯机的原理介绍,知道需要光源、反射镜、凸透镜等才能组成。
我萌发了自己动手做一台幻灯机的想法,光源、反射镜和机壳都好动手解决,可这凸透镜就不好办。花钱买最好,可往哪里要钱去?我知道家里生活困难,一家六口人只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母亲有时打点零工贴补一下才过得去,连几只母鸡嬔的蛋都舍不得吃,拿到集市上换个钱补贴用,真是一分钱掰成两半化。在家庭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可能要出钱来去买什么凸透镜啊!
但我要自己做幻灯机的劲头不减,先找来一块木板做机箱底座,在上面固定上一个灯座(在废旧房子里找到拆下来的);用硬纸壳做成漏斗型,找烟盒里的锡纸慢慢糊上,就做成了反光镜;几块三夹板围起来做成放映机箱子,前面挖出一个大大的圆孔,下面装上放幻灯片的轨道,万事皆备,就等有了凸透镜,我的幻灯机就可以放电影了。
为了这个凸透镜,我愁的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像着了迷一般,可总没有办法来解决。幻灯机还没装起来,可并没有挡住我制作幻灯片的热情。先用硬纸板刻出幻灯片的边框,搜集来透明的糖纸,把它用水洗净,用浆糊夹在两个边框中间粘牢,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拿蘸了黑墨水的钢笔,把透明的胶纸套在《小朋友》书本的画面上,一笔一笔描下来。几个月下来,幻灯机没做成,幻灯片倒画了不少。望着几盒子的幻灯片,我心里嘀咕着:什么时候才能让这些幻灯片,成了放映在墙上的影像啊?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科普书上看到,某些玻璃瓶的底部,由于玻璃烧结流动的原因,可能形成放大镜的形态,就具有了凸透镜的功能,可以聚焦太阳光而点燃纸头。这让我突然开窍,每次收集废瓶子卖废品,在废品站可以看到很多打碎的玻璃瓶,它们的底部是不是也有可以做凸透镜的啊?
由此,我专心致志的开始收集白色的玻璃瓶底,拿到手上看看有没有放大功能,如果有了就留下来,小心翼翼的敲掉瓶底周边的玻璃碴子,有几次不小心还真扎破了手,也不敢告诉母亲,用手使劲按住,不出血了用纸擦擦了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有了几块自己认为还可以的玻璃瓶底,从中选优,算是有了凸透镜。我小心翼翼地把它装到幻灯机上,晚上打开灯,墙壁上确实出现了光环,但好像有亮有暗,很不均匀。插上幻灯片看看,模模糊糊,墙壁上有变形的画面影子。我一方面为自制的幻灯机能投影感到兴奋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达不到能看的效果感到十分沮丧。我知道,这种玻璃瓶底的凸透镜,和正规的产品不能比,能有这个效果已经是不错了。
幻灯机的实验不成功,望着满盒子的幻灯片,我当时想,将来等我挣钱了,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个凸透镜来,让我的幻灯机真正放映出影像来。
时过境迁,几年过去,等到我有能力买凸透镜时,早已对幻灯机失去了兴趣,那些早年的幻灯片杰作,也随着几次搬家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幻灯机)
那些年疾风暴雨的运动过后,人们好像有些醒悟了以往的盲从和狂热,出现了短暂的沉静。社会上悄悄地流行起了一阵自己动手打家具的热潮。这其中有闲赋在家的成年人,也有停课不上学的学生。我所住的院子里也兴起了自己动手打家具的热潮,看到邻居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大哥哥们做成的小桌、橱子之类,我很羡慕,也想跃跃欲试,小试一把。
这次母亲没有反对,反而很支持我的想法。一是家中本来没有什么家具,只有早年从老家带来的几个木箱子,而且已经开裂,只能装点衣服放在那里,一动箱子就散架了,大部分被子、杂物只能堆在床上。唯一的家具是吃饭的方桌,还有一条腿不平;二是我在家里干点木工活,比吃饱了跟一群孩子到处乱跑、又去钻到地下挖防空洞要省心的多。真能打出一两件像样的家具,也省得雇木工的费用了。
于是找来家里积攒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木板,先给隔壁邻居大哥借几件木工工具,锯子、刨子和小凿子,试着先打个小碗橱。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从何下手。于是就先去做木工活的人家观摩,看人家怎么划线,怎么凿卯榫,回来自己再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摸到门道,小碗橱的框架就扎起来了。母亲看了挺高兴,感到是这么回事。有了母亲的肯定,我干的更带劲了。熬水胶,把一块块小板拼成橱子面;做出几扇小橱门,再装上请人划出来的玻璃,一件小碗橱子就做成了。把吃饭用具放进去,碗、盘子、筷子等等分层摆放,原来吃完饭碗筷摆在桌子上一大堆,这下厨房干净很多。母亲高兴地说:再也不愁夏天碗筷放在外面招苍蝇了。
我望着自己初次的木工作品,虽然还有些粗糙,但总算成功了,也给家里添了一件像样的家具,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的到。
至此,打家具做木工活的热情高涨起来,我想再给家里打一件大一点的家具,选定做一件五斗橱。但由于缺少像样的木料,母亲说拿不出大钱去买现成的木料,使我很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这天,无意中撇见了立在厨房后面的半截木桩子,那是多年前院里一棵榆树倒了锯开留下的。我眼前一亮,这个榆树桩子到大电锯上剖开,不就有了橱子的四条腿了吗?
我把想法告诉母亲,她认为也可以,让人家电锯给锯开,加工费也没几个钱。于是,东拼西凑,做五斗橱的大料总算大致配齐了。
说起容易做起来难。这榆木料非常坚实,加工确实费劲,小刨子根本推不动,大刨子我用尽吃奶的力气,也就是能推几下,身上早已是汗流浃背。最难得是凿卯榫,“叮叮当当”敲了半天,才凿了半个卯深,还不敢太使劲,否则榆木就会开裂。几天下来,手上也磨起了血泡,用小手绢包起来继续干。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年也不知哪来的那股恒劲,硬是把骨头般坚硬的老榆木,做成了五斗橱的框架。真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不赋新词爱木工。”那老榆木的纹理,刨出来刷上清漆,显得更清晰美观,比邻家哥哥家具上贴的木纹纸还好看。
五斗橱做成了,母亲高兴,邻家的人来参观都夸奖我心灵手巧,一位做过木工的老者还说:能打出五斗橱来,起码有三级木工的水平。让我心里着实得意了好长时间,逢人也敢吹嘘两句:自己有三级木工的水平。
艰苦的付出就有着不同的回报:那些用松木、柞木做的家具,没用几年早就散架没了踪影。唯有这个用老榆木做的五斗橱,半个世纪过去了,它还依然静静地立在父母所留下的房间里。每次回到老房子见到它,心里总是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人世沧桑,岁月不待,该走的都走了,唯有这件老物件,让我记忆起那难忘的少年时代。

(五斗橱)
做木工活还引发了我的另一个兴趣,木刻。说起来也是偶然:一次跟着高年级的大哥哥去看红卫兵印小报,小报印出来了,在报纸的刊头像盖章一样按上一幅伟人木刻像,点上红五星和红领章,小报立码熠熠生辉。我被这伟人的木刻像所吸引,又看到墙还有不少大幅的伟人木刻像,各种姿态的都有,就萌生了我也可以做木刻像的念头。
找来小报上的木刻像,把它剪下来贴在我准备好的五夹板上,板子要选面光和质量好的,不然刻的时候,有些质量不好的会掉层,木刻的效果就出不来了。要做木刻,关键的当然是木刻刀了,它要求有各种形状的刀头,以便刻出木板画的细节。
我没有钱买各种规格的木刻刀,但我想了个简单易行的办法,用钢锯条自己做木刻刀。钢锯条很脆很硬,先把它折成小段,然后再用钢丝钳钮住前角,用小榔头敲击它,就可折出不同宽度的刀头来。给刻刀开刃是个技术活,先在砂轮上沾水粗磨,等开出刃来,再在磨刀石上细细的磨出锋利的刀刃来。这样做出来的刻刀,在木板上刻线条没有问题,但在很细微的地方就比较费劲。所以,我刚开始练习就选线条比较粗的图像来刻,慢慢掌握了规律,再刻比较复杂的图像。
很快,我发现五夹板不适合做木刻,除了它面板粗糙以外,由于它的层与层之间是粘合的,一沾墨汁就开胶,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木刻就报废了。后来,我了解到木刻版画最好的木料是用梨木,它细腻、密度适中,也不容易开裂。但我到哪里去找一块梨木呢?真是难死人啊!
一天晚上,我又在灯下鼓捣刚刻出来的图像,印了几张放在桌子旁边,恰巧父亲过来,看到我的作品,感到有些意思,就顺口夸奖了两句。我当时突然想起,父亲的工厂里有木工房,何不给父亲提个要求,请他想办法给我搞块梨木来。我顺口把要求提出了,没承想父亲爽快的答应了,我心里又多了个盼头。
父亲当时在工厂里运动中刚“解放出来”,工作忙的十天半个月不见得回家一趟。打那时我就盼着父亲回家来,可等到下次回来,我问他梨木找到了吗?父亲“啊”了一声,他是忙的早把答应我的事忘掉了。
那时我年龄小,并不理解父亲每天在工厂处理那些烦心、棘手的工作问题,缠着他让他下次一定给我带块梨木来。
现在想不起来缠着父亲到底要了几次,反正终于有一次,父亲回家从提包里给我拿出一块杂志大小的梨木来。我高兴的忘记了吃饭,抚摸着梨木像孩童皮肤般嫩红色的表面,心里想着怎样把那些珍藏的伟人图像细致的刻画出来。

(伟人像)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醉心于在梨木板上走刀刻画,一些很复杂图像也能刻出来,一块梨木板两面基本都刻完了。印出来的伟人像送给同学和朋友,也得到了不少好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我到了退休的年龄,无事可做,就拾起来往昔的爱好画国画。在了解到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经历时,心里隐隐约约有一丝同感:齐大师当年也是先干过木匠,后又专研木雕,进而入门到国画领域的。如果当年我在干木工的基础上,转而进行木板画的研究和实践,再得到当代名师的指点,是不是也会在绘画上有所成就,成了某某大师啊?
啧啧,扯远了,做了白日梦。人生和历史没有假设,但做木工、搞木刻给我少年时代带来的乐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也让我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人生的很多关口,我的动手能力让我受益匪浅,也可以说少年时代练就的动手基本功没有白费。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王金龙 男 1955年出生,山东阳谷县人,中石化退休干部。虽然是理科生,但对文学由衷的喜好,从中读出人生的另一番感受。没有文字功底,更没有系统的文学知识,只凭兴趣广泛阅读。有感悟时也写点文字,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涉及。但才浅学疏,平平淡淡,只是记录生活、愉悦身心而已。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