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路上菊花香
——回乡见闻散记
作者:吉卫东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趁着国庆假期,为化解乡愁,我们载着老父亲从峰峰出发,驱车行驶在回乡路上。一下高速,驶入巨鹿境内,正赶上菊花进入采收季。摇下车窗,一眼望去,田野里一片片,一簇簇洁白的菊花竞相开放,处处菊香弥漫,花瓣上蝴蝶翩翩起舞,蜜蜂穿梭起落。采菊姑娘们像花仙子点缀田间,她们的笑脸上汗珠闪闪,手指麻利地将一朵朵完整的菊花摘下。走近看,这里是菊花的海洋,由菊花织就的巨大花毯顿时映入眼帘,现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让这里的景色构成一副淡雅清丽的水墨画,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这时,笔者脑中会联想到古人的咏菊诗篇,依然脍炙人口。 李白的《九日》诗名句: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他风流潇洒,欣赏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黄巢更有诗云:“待到中秋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他以秋菊自居,凸现敢于称雄的霸气!
巨鹿,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县。东汉起义军领袖张角、大唐名相魏徵、天文学家僧一行都是巨鹿人。它不仅是千年古郡,也有“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道地中药材之乡”的美誉,名不虚传。截至目前,巨鹿县种植菊花面积近万亩,有超过1000户农民在这个产业链上增收致富。笔者记录下了返乡所见所闻。
我们到村口了,亲人们已迎候多时,操着淳朴的乡音嘘寒问暖。搀扶老父亲拄着拐杖,缓步迈进老宅院,门口的石磙、斑驳的青砖,粗壮的枣树,他目光追寻着久远的记忆。木桌上摆满了冬枣、花生、苹果、梨干、香茶。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咬一口,香喷喷的荤香馅和南瓜馅,唇齿留香,孩子们在枣树下游戏,满院充满着亲情。
追根溯源,寻根问祖,吉屯村是我们的祖籍地。 据说吉屯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如今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有了巨变,天然气和集中供水统一入户,共有700多口人,以樊、吉、郭姓居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求学,还有不少人在县城购房居住。其中有五户从事烤制菊花、金银花、梨干收购加工,三户从事养牛业,规模不等,以夫妻家庭经营为主,经济效益可观。这里民风淳朴,注重乡谊,邻里和睦,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中居住的高龄老人很多,可能与他们生活悠闲,内心压力小,爱喝当地产的小米粥,喜欢吃蒸红薯、南瓜,饮食清淡,少油低盐,瓜果蔬菜自给自足,不施化肥农药等因素有关。村中99岁高龄老人吉凤麟,德高望重,听闻我父亲回老家了,便骑着三轮来看望叙旧。他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拉咕人生苦乐,聊村村通出行方便,老父亲说快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两老翁相互敬茶握手、放声大笑,相谈甚欢。

走访夸越70年未曾谋面的高小同学。今年86岁的陈立恩字慧泽是前柳行村人,是我父亲的小学同学。在巨鹿一中学完初中后,继续到广宗一中至高中毕业。当时因其父亲阻拦去新疆建设兵团工作,在本村当了一辈子赤脚医生,每月领取赤脚医生补贴400元,懂中医小偏方。平常爱喝豆奶、黑芝麻糊,身体健朗。回忆琉璃寺高小同窗两年经历,当时没有条件拍毕业照。上下学相伴而行,如影随形。在庙里上课,复式教学,共两个班级,小学生年纪最大有十五、六岁,土台做课桌,没有书包,自带干粮,用小石板和滑石笔练字,写作业用沾笔和草纸。超过70年未曾谋面,忆往昔求学的艰辛,当初少年郎,已成白头翁,如今小学同学再相见,也算了却了一份心结。回忆少年趣事,两人眼里闪光,激动不已,感叹人生如梦,各自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足迹。
“小菊花”托起了“大产业”, 菊花铺就致富路。据悉,巨鹿金银花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独霸半壁江山。他们穷则思变,不甘于受命运的摆布,勇于挑战自我,争当村里致富带头人。有敏锐的触角,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商机,切中市场脉搏,有胆识和冒险精神,牢固树立品质为王、人有我优的经营理念,追求高品质和精品意识,敢于摈弃俗话说的“活的不敢捉,死的不敢碰”保守意识,同时又注重研判价格走势,提高抗风险能力。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如陈立松、吉卫通、吉雄哲等青年创业群体。近年来,他们自筹资金建造现代化的金银花、菊花、梨干深加工车间,引进一流技术与投入专业设备,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管理,精准化为药厂提供优质产品,市场前景很好。去陈庄村走亲戚期间,我父亲受邀现场参观了90后青年企业家陈立松先生的菊花加工场,宽敞整洁,鲜菊花堆积如山,管理有条不紊,工人干得热火朝天,忙着分拣、分级、烘干。还与其合影,大加赞赏其高水平管理、创业魄力和勇气!
如今消失了:高低错落的篱笆墙、土坯墙,辘轳和水井台也难寻踪迹。水缸倒扣着,犁、耙、镂、锄头、扁担、水桶等散乱、堆放在库房一角。老式的织布机支离破碎,蒙着厚厚的灰尘,破旧的风箱,斑驳幽暗的砖雕,镶嵌的门楼蛛网密布,老石碾、石磙堆弃在角落,这些承载着农耕文明印迹的老物件,逐渐淡出村民的视野。
笔者应邀抽空还去了嫁到附近杨武乡村的二姑家走亲戚,与武氏族人探讨一番村名来历,原叫“花窝”村。花窝的来历是村中原来建有一处弥陀寺,园中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被称为“花窝”。后来此处景色被文人墨客融汇到古巨鹿八景,有“漳河春涨、大陆晨耕、石鹿归云、团城霁雪、古寺钟声、旧城楼阁、柳洼风清 、花窝春晓”。这次笔者结识武贺松先生,是一次学习乡土文化的意外收获。有幸参观武氏祠堂,查阅古老原版、文革中冒风险保存下来的《武氏族谱》:武氏始祖武能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南渡村,前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至顺德府巨鹿县花窝村(解放后杨、武两姓合并为杨武乡村),后代在此聚落、繁衍生息。笔者发现该村有趣的是武姓男子除了姓名外,还都有字,如武贺松字屹霄,感觉气势恢宏。村里有一群乡贤和德高望重者,长期默默传承姓氏文化,认真编写、修整和出版家谱族谱,举行命字仪式,倡导崇德向善,增强家族凝聚力,发挥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独特作用。

我眼前呈现出这样的乡村图景:门口闲坐聊天的空巢老人们,有的偶尔拿着智能手机也划拉几下;骑着电动车、头戴遮阳帽,忙碌地穿梭于田野与家门的留守妇女们,采摘菊花,挣钱顾家两不误;捕捉蚂蚱、蝴蝶嬉戏,手拿竹竿打枣的儿童。吉屯游园小广场里,整齐停放着几辆绿牌照小轿车,假期返家的亲人珍惜这短暂的相聚,院墙挂满丝瓜的小院,传出久违的欢笑声……
老家的风俗“迎客饺子送客面”。亲人到家后第一顿要吃美味饺子,众人动手,调馅、和面、揉剂包饺子吃,欢聚团圆:临别时要吃一碗手擀面,浇上有浓浓家乡味的北瓜肉卤子,吃得直打饱嗝,祝愿福寿绵长。漫步村头街尾,耳边传来父老乡亲熟悉的方言土语,血脉亲情犹如阵阵暖流,流淌在心底,那是最美的乡音乡情!
短暂的相聚后便是离别,推脱不掉亲人们沉甸甸的心意,轿车后备箱里装满了各家送的花生、小米、冬枣、石榴和金银花、菊花茶等土特产。 临行前,老父亲颤巍巍地俯下身子,亲手在老宅院落墙根,栽种下几株凌霄花的扦插根,小心压实土壤,浇好水。他期待来年长势旺盛,当微风吹过,盛开的凌霄花宛如仙女舞动,散发出满园的芬芳和灿烂,也预示和寓意着吉氏家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舒心日子过得比蜜甜!
作者简介:吉卫东 男 1967年生人,邯郸市峰峰矿区市场监管局工作。爱好乡土文学,已在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报刊媒体发表各类文字作品20多万字。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