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空间
沙湖公园 放歌“歌笛湖”〈白话〉
冯广泉
那年,我曾经到“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参观。听人说:校外南面不远处,有古琴园遗址,现在还有一些遗迹。我十分喜好希奇,一听说,就一定要去看看。我独自一人走出校外,走过池塘边,走过菜地,行了大约三里地,看到衘在远山长堤间,好一片浩淼湖水。只是脚下,沙里长着宿根,并且倒挂在路的两边。芦苇蒿草盖住堤路,烂泥难以下脚。坡上不见亭榭,前面沟坎没有木桥可过。光有这琴园名号,哪有一点美感呢?
时间过得好快,眨眼间四十二年过去了,脑海中沙湖的哪一点影子,早已没有了。一会儿,手机响了,是老伴的好友王云华打来的,邀我们去户外游玩。“到哪去玩?”“到沙湖公园去”,我在想,那里有什麽好看的?老伴在劝:去吧。好友再三解释:那地方国家用三年时间打造,投资了十个亿,设计十景已建成四景,真的值得一看。我答应去了。
公交车在秦园路和沙湖大道交会处那站停下,大家下了车,嗬,好大一座仿古门楼,巍然耸立在眼前,门额上书写着“沙湖公园”的大牌匾,赫然入目。门前两边放着十来缸紫荆花,正娇艳地绽放着,几对新人配合着他们的摄影师在作新婚摄影。门前是好人配好景,热闹非凡,首先就让人有个好心情。进得门来,站在石板平台上,极目望去,一碧万顷的沙湖,波光粼粼,远处沙湖大桥飞跨湖边;近处琴园长堤上,岸柳成行,堤内台亭阁榭排列开去,遥相呼应;亭榭下藕池中,绿荷娉婷,怒放的荷花挺出叶面。漫步沙堤上,石桥跨过沟渠,芦苇长得很茂盛,芦雁低鸣,好一处“雁桥秋影”之美景啊。我在廊桥上坐下来,放眼这湖光山色,心随那烟波间的木筏,纵情在这绿水碧波之中,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思:唐武周时,唐睿宗李旦曾驻兵于此,见东山如屏,蔚然深秀,极爱此地;其妃胡凤姣在这沙湖边洗过手,因此,这里产的白莲藕,极具白富美,又极甜。宋光宗赵惇在洪山秀美处建台阁,此处有石刻《东山赋》,故称所建台阁为“东岩”,洪山也就称为“东山”了。明朝时,朱元璋的六子朱桢受封楚王,就藩武昌,命人用沙湖芦苇制音质优美的芦笛,放舟于沙湖上试吹芦笛,因而,沙湖又称“歌笛湖”。晚清民初之武昌道员任桐,自号琴父,曾在沙湖筑园,建“沙湖十六景”,寄情山水,一时传为美谈,连康有为康南海也来助兴,题琴园巨联,这里便成为文人雅士必到之处。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后,汉剧开始兴女坤,名伶金月英率全部女伶的十大名角登台演出,轰动武阳汉三镇,金月英后長眠于珞珈山下大沙湖边,金的粉丝们怀念伊人,便在金冢边广植桃树,暮春三月,桃花从盛开到落英之日,便是人们做“人面桃花迎春风”的美梦之时。啊,这一川湖水,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今天,在古琴园的遗迹上,打造出这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沙湖公园,还真值得赞美啊。

沙湖公园 放歌“歌笛湖”<文言文>
冯广泉
忆昔当年,偿于武师观光,闻言校南,有古琴园尚存焉,余甚好奇,必欲詣而观之。独逾校外,涉步池沿菜地,行三里许,淼淼湖光在望。明沙宿莽,石路相悬,芦蒿拥堤,烂泥难行,无亭榭在岸,无板桥延路,徒具园名,何美之有?
岁月易得,四十二年过去,沙湖印象,十之一二难存。俄手机响,好友相邀出游,“今游何处?”“沙湖公园相聚”;余私忖之:彼处何可观焉?老伴相劝,好友再三介绍:三年打造,十亿投资,四景已成,其实值得一观。余诺从之。
车停沙湖大道,乘客顺次下车。仿古门楼,巍然耸立,“沙湖公园”牌匾,赫然在目,十缸紫荆娇艳,八簇新人摄影,门庭热闹,有先声夺人之妙。徑过门楼,伫立石板台上,极目远眺,湖水浩淼,粼粼波光,一碧万顷。一堤护水,岸柳成行,亭台楼阁,排列停当。桥榭之下,荷花绽放,绿荷娉婷,随风送爽。沿堤慢步,玉桥延津,芦荻葳蕤,凫雁低鸣,好一处“雁桥秋影”;端坐廊桥,放眼山水湖光,心随云槎,纵情碧水微澜,千年历史,历历如烟如云:睿宗驻兵,东山城郭如屏;赵惇石碣,曾留东山秀铭;朱贞试笛,唱“歌笛湖”妙音;珞珈金娘,人面桃花春风;琴父造园,“枕石以听泉声”;南海提联,雅士文人翔呈。呜呼,一川湖水,载万世之人文,不亦美乎?赞美人民,打造“公”园,放歌琴园,余深爱“歌笛湖”。时癸巳年桂月即望。
癸巳年 冯广泉

这台设两道密码的笔记本电脑终于花大价钱打开。四年间尝试了四,五次都没成功。欣慰,终于看到了哥哥的遗稿。

听戏
冯广泉
我从小就爱看戏,我这爱好是我的外祖父培养的。我外祖父是一个见多识广,谈吐风趣而又慈祥的老人。平素他总爱溜几句经书,不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叟,不远千里而来”,要不,就哼两句余洪元的《兴汉图》。他爱看戏,爱谈戏,爱哼戏。我从小跟着他,骑在他的肩上进戏园子,跟着他看戏,听他谈戏。因此,受到他的影响,我就特爱戏。我爱看京戏,汉戏,至于其它的戏种,如楚戏,如果是名角来演,哪我也是一定要看的。要不,我小时候,怎麽会在一个夜晚,独自一人,跟着武汉楚剧团演出队,一下转了几个地方,去看他们的演出呢?
说起这事,还蛮有意思。那一年我上中学,已是九月秋凉的天气了。这天放了学,我正坐在门槛上扒着饭,我妈说:“吃了饭,到岱山公社去看戏,带一件衣裳,天气凉了。关啸彬,姜翠兰都来了。”“哦,太好了,”我跳了起来,洗了把脸,便出了门。
关啸彬是男旦,扮相特美,他饰演的《荆钗记》,《白兔记》,《蝴蝶杯》等戏中的小姐,少妇,哪比真女人还要美,他特有的真假嗓结合的“悲迓腔”,是很动听的。姜翠兰也是一代翘楚。楚剧还有一些名角,如沈云阶,李百川,李雅樵,钟惠然等把荆楚的百姓都折服了。
我一路小跑,蹦蹦跳跳地来到岱山公社(社址在今天的新荣客运站附近),进了公社小会议厅,最先看到两个扮了戏装的大妈端坐那里,一个还在抽烟,我想,这应该是关啸彬和姜翠兰了。厅内演员,乐师和看戏的,济济一堂,显得有点挤。我出门转了一下,看我妈来了没,等了一会,没看见,我便又去会议厅,只见大家正在收拾东西,起身往外走。一打听,说是改到谌家矶公社去演。我妈还没来,我有些着急了,怎麽办?车快开了,演员都上了车。来看戏的嫌远,几乎都没上车,我把心一横,什么都顾不上,便扒上了车,站到几个小演员中间。车迎着晚风,向小河渡口方向开去。
在小河渡口,大家都下了车,上了渡船。船朝对岸划去,我坐在船板上,低头看着水面,月亮倒映在河水上,被水波揉皱,月光的涟漪摇荡着渡船,我把手放在水里,感觉凉飕飕的。多么希望能看到母亲上呵。
船到了对岸,大家下船沿斜坡走到新河街上。谌家矶公社汽车来了,我忙跟着上了车。车没有去公社,径直去了平安铺大队。演出在大队部前的碾场上,没有搭戏台,倒也有意思。演出很快开始了,头一场是《双教子》,说的是男孩桃生捡麦子拿回家,女生杏姑拾麦交公,杏姑的妈到桃生家教育桃生和他的母亲。我喜欢戏中的唱腔,我坐得很近,望着关啸彬,姜翠兰两个美妈妈对唱,好听极了:“常言道,父母都有爱儿心,教育子女最辛勤…”。
在两场戏的间息中,我看天色已很晚了,碾场上一个熟面孔也没有,我心里有点着急了。这时,第二场《追报表》又开场了,这个戏的唱腔更好听。后来我把小会计的填报表打算盘的那段学给我外祖父听,他告诉我,这个曲调叫“纺棉纱”。直到戏听完,我还恋恋不舍。
天太晚,我起身要回家了。听人说,演员们演完了宵夜后还有戏,但我不能再等。我快步走出了村子,马路上有路灯,但没行人了。那个时候冶安不是那么好,我捡了一块大石头和一根竹篙,以作防身。回到家,已转钟了。家里灯还亮着,妈在等我,还没睡,她给我开了门,压底嗓音责备道:“你不怕大人担心,硬是跟到河那边看戏?”我把石块和竹篙扔了,太困了,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2013-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