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书画文七星分社第142期桂林都市头条
供稿审核:林耀平↓
桂林米粉
作者 : 象波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又是一年中秋佳节还与“国庆”重叠,真乃“双喜临门”也。然而,我执守在肩,依然坚守值班岗位,镇守一方平安,但换得万家团圆。及至深夜腹空,仰望玉盘明月,勾起了几多桂林米粉情缘。
“传说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游览桂林山水。他老哥子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脆啊。一餐不晓得要杀多条鲤鱼才炒得出一海碗,漓江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问世。”

记得二十年前,桂林一家“胜利”米粉店,贴墙一张喷绘:张艺谋清早赶路阳朔“印象刘三姐”:大啖桂林米粉;另一张便是桂林话戏说“秦始皇与桂林米粉的传说”了。往昔堪称一个时代,人人怀揣梦想,绿皮火车出行,小灵通、BP机流行,房地产新起步,旅游经济待腾飞。千年世纪之交,我毕业来到桂林,单身快乐青年或周末,或夜晚,常去胜利米粉店解决口腹之饥。深夜时分,像似《重庆森林》电影的色调,橘黄灯光,光影斑驳,食客鼎沸窜动。青春恰芳华,脸庞硬朗,走路带风,怎能令人不忆那段流金岁月!后来在桂林成家安顿,融入桂林这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包容之城。
漓江从桂北猫儿山越城岭发源,迤逦流经桂林城,两岸奇峰独秀,一江清水碧透,凤尾竹倒映,忽热风吹雨,犹如画屏,正是吴冠中先生钟爱桂林山水,屡屡造访作画《桂林》的遇见!
游客醉心于桂林山水,同样对桂林米粉初见即喜爱。桂林米粉有赖于喀斯特峰林地貌的漓江水质,离开桂林百八十里,既使请桂林的师傅,也做不出像桂林的米粉了。桂林米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步桂林宋城,感受传统文化;泛舟烟雨漓江,游览神奇山水;乘凉大榕树下,品味桂林米粉,是精品线路,多了几许禅意。
清早的桂林,漓江泛起朦胧薄雾,城市弥漫着岭南湿热气团。“米粉唻,锅烧、牛肉?”吆喝声如桂林彩调传来。冒粉的阿嫂已备好不同的品味,卤菜粉、汤菜粉、牛腩粉、三鲜煮粉、酸辣煮粉、马肉粉,还有炒粉。亮白的粉浸煮于漓江清水,清爽到沁人心底。米粉店内食客排成长龙,街边站立吃粉者居多,惠客的米粉加持生活的慢节奏,壁扇“嗡嗡”送出凉风,电摩托“滴滴“声穿市井,一碗米粉开启了美好的一天。北方人的我,喜爱这不一样的岭南烟火!
天下米粉出桂林,源头在兴安。《史记·秦本纪》:“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戌。”秦人开凿灵渠,遣流民戍疆,融入岭南山水,思乡之情化作缕缕米粉。望西北大漠孤烟,桂林有小桥流水;眺北国千里雪飘,岭南正雨打芭蕉;问家乡红苹果可满枝头?这儿鱼戏漓田可采菱!上苍馈予这片土地神奇毓秀,民族融合形成浓郁特色的岭南风物。米粉是桂林人的乡愁,落脚必须来碗米粉,吃完了才有真真切切回到家的感觉。石板古巷处,南风细雨天,端一碗米粉,听瓦檐滴水,看桂花染黄,从小吃到大,化为成长的养分,流淌在老桂林人的身体里,是一辈子最难忘的味道啊。若有远方旅客曾游桂林,念起这方山水,回味桂林米粉,可慰难忘的旅愁!
桂林米粉是桂林人的美食图腾。桂林人的日常饮食可谓无粉不欢,一日三餐中有一份胃口是留给米粉的,甚至可用三餐,百吃不厌。米粉店遍布大街小巷,三百米路途不难遇有粉家。据统计,整个桂林大概有4000家米粉店。桂林米粉如此深受喜食,与岭南气候、食材料理,以及山水包容文化息息相关。一碗传统卤菜米粉好不好,关键看卤水,一家门庭若市的老字号,必有一勺灵魂的卤水。桂林上千家粉店,制作卤水有上千个配方。通常用甘草,草果、香叶,茴香、桂皮,橘皮、丁香、花椒、胡椒、砂仁、干姜、桂枝、山楂、白豆蔻等熬制而成。各店掺加秘方配料,风味便会大有变化。熬制卤水,通常店东家亲自秘制,配方与外人保密,甚至有传男不传女之说。夜半五更时分,热气腾腾的灯光下,正是东家大显身手的快活时光,待到黎明天色透出明亮,一味卤香飘满巷子,食客便蜂拥而至了。
曾闻有网红店加入田鸡熬制,当属独门料理,更具特色了。靠一勺卤水抓住食客的胃,香、鲜、咸三味完美融合,不会咸口,也不会太油。老桂林食客,吃粉相当地仔细,锅烧、酸豆角、酸笋、炸豆子、青的葱花,一样不能少,浇小勺卤水,注入灵魂般的存在,洋洋洒洒,搅拌均匀。一碗米粉诱人眼福的是锅烧,炸过的带皮五花肉,焦黄色的花纹。外皮酥脆像猪油渣,里面的肉还保有弹性,一口粉一口锅烧,咬下“嘎嘣脆”,油肥而不腻,惊艳味蕾。正是,桂林远不止山水,一碗快意米粉也令人销魂。
“上善若水”一词形容桂林城市气质合适不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半城山色半城湖,山是清秀静气之性格,水生柔和包容之胸怀。贯有经商、工作、学子、参军服役,甚至退休旅游的人来到桂林,与城市有了生活交集,多会选择留下,成全了异乡客的桂林情缘。“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这是陈毅元帅视察桂林时所题诗词,无不流露出元帅对桂林山水的溢美、留恋之情。
如今,外地人在桂林安居的相当普遍,反哺桂林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涵养。网友发帖寻找最宜居城市“金榜”,桂林一直是“常客”,早在2010年,桂林就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宜居城市”。游客对桂林米粉味道上佳,且价格亲民,二两米粉五元五角可以吃饱,尤为印象深刻。但听老桂林人讲起,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吃一碗米粉,有肉有菜,有滋有味,是一种高档享受。长辈高兴了,才带小孩去吃几分钱一碗的米粉,得以解馋。李宗仁、白崇禧都是地道的桂林人,旧时的风云人物。1940年白母做寿时摆“米粉宴”,专以米粉待客,榨粉机马不停蹄转到中午,煮出2000多碗米粉。常忆起与同乡在桂林的情景,一位曾在桂林部队服役的老兵,退伍后回山东家乡,每每相逢,念及必提桂林米粉。数落如新,大风山、相人山、还有南溪山、象鼻山……熟悉瓦窑胜利米粉店,记得七星公园花桥桥头米粉店,感慨“米粉细滑又柔韧,一辈子不会忘”。待到他寻一机会重返桂林,出了高铁站,直奔米粉店,我为他点三两卤菜粉,欣然吃完,执意再加二两,方才心满意足。空余一桌洗尘迎宾大餐成了遗憾,留下一段桂林老兵与桂林米粉的佳话。
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千百年来,关于米粉与山水、“狼兵”与戍彊,铁血与传奇的史迹,在桂林这座岭南重镇生生不息,演绎上演。令日寇胆寒的桂林抗日保卫战,守城将士血沃桂林,江水染成红色。又是一度金秋十月,桂树成林,岁月蹉跎,远去了硝烟战场,满城桂花如期绽放,香飘八桂人间,仰望漓江上空如火焰燃烧的晚霞,等不见了英雄归来,唯有半江瑟瑟满江红。
初冬寒风吹又起,桂林迎来夕阳暮色,江面皱起粼粼的金光,滨江银杏落黄一地,市井人家炊烟升起。冬日阴冷的寒气,常使桂林人家烫起火锅,牛羊肉、猪下水皆可烫煮,食到最后,必要烫二两米粉,才算吃饱。桂林米粉成了生活的必需,既是生活眼前的早晚,也是诗和远方,对于在外的桂林人来说,是游子对家乡的一份寄托。
我在桂林生活多年,育儿持家,对这片山水,有更深的热爱,多了一份乡愁。外地交流任职已有数年,每当探亲归队起程,“呼溜呼溜,”一碗米粉下肚,化作一团思念,携带身边。几度梦回桂林,竹筷夹长长弹弹、糯白顺滑的米粉,卷入舌尖,仿佛在千年桂林与古城山水间穿越。漓江解放桥头“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古南门城楼青瓦飞檐静静守望,伏波将军马援塑像跃马江边,似镇守黔南的大将军。
在这中秋月圆之夜,千里之外的象山水月洞,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洞中还有个月亮。月光照耀如华,天穹下湘江北去,漓水悠悠,灵渠有石碑铭记,岂能“忘了相离二字”。影响南方两千年多年的美食米粉,清清亮亮,缠缠绵绵,这么近,那么美……

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书画文七星分社 机构
社长:林耀平
终身荣誉社长:黄家城(桂林都市文学社总社社长)
荣誉社长:
黄蓓蓓 徐文斌 文长海 敬新谱 韦天喜 龚志林
常务副社长:尚玉洁
副社长:
涓涓溪流 李孔逢 李运德 巫兰 孙炎宏 李席林 徐新能 杨爱国 云横秦岭 覃滋高 吴律醒 苏平峰 桂太平 加阅 董芝 王瑞逸 张振球 张学超 王庆福 肖永传 韦天喜 唐奇芳 李文涛 赵荣新 隆光诚 廖家驹
顾问:
蒋官军 周卡宁 雅兰 赵淬 王学志 随风 雅兰 东方 胡自立 唐祥玉 祁培成 周牧游
编辑:
韵芘胡桂芹 敬新谱 苏平峰 吴律醒 徐新能 张振球 王学志 随风 东方 胡自立 唐祥玉 刘飚 祁培成 周牧游 涓涓溪流 李孔逢 巫兰
责任总编兼审稿: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主播副社长:
艳阳花开 老革命 虹 何伟生 宁卫 清风
主播顾问兼文学顾问:
艳阳花开 虹 优雅的女人 一梦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张华 幸福的女人 美丽阳光 玫瑰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