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凛丰骨杨东明
囗南秀山整理
杨东明是虞城县利民镇马楼村人。
生于明代嘉靖26年(公元1547年)卒于天启4年(公元1624年),终年77岁。
杨东明在朝做官时,他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凛凛丰骨的大清官,他一生为官刚直,两袖清风,敢于直谏。为了解救人民大众的苦难,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他在礼科任给事中到刑科右给事中的二十多年间,他敢于直言奏请皇帝的重大疏章就有数十起。
在万历三十一年五月,麦黄之际,黄河泛滥,从山东单县黄堌堤口处决口,鲁、豫、徐、淮遭受特大水灾。尤其是河南灾情最大,土地被淹,房屋倒塌,百姓伤亡过甚,民不聊生。当时朝中许多大臣,为保乌纱官位,而知情不言,时任刑部右给事中的杨东明,不仅如实向皇上反映了灾民的悲惨状况,而且对某些大臣及官府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指责。杨东明不怕犯上,一字一泪地冒死上疏,他在疏中说道:“君为民之父母,民为君之赤子,今赤子既己无聊矣,而君父何忍坐视哉:河决堤溃,冲舍漂庐,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辑,既无充腹之资,又无安身之地,于是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夫妻不能相顾,妻离子散,母子不能两全,绝裾抛弃……”
杨东明并绘制14幅《饥民图说疏》上奏皇帝,神宗览疏,恻然泪水,并传示两宫圣母,中宫皇后省览,各宫览后莫不泪下。为了切实做好灾民的救灾工作,当朝神宗皇帝遂命户、工二部拨银三十万两、调粮10万石,命令直臣光禄寺钟化民亲临灾区救济,拯救了数十万灾民的新生,使国家也得到了安定。
杨东明后来又被皇帝召到邢部任职,代理刑部尚书。到了晚年,他奉旨告老还乡,在家中也不安于天乐之乐,而他却在家乡提倡教育事业。自己出地出资,在老虞城西郊与当地名儒创办了学馆,培养学龄儿童读书识礼学文化,他在教育上非常注视实践,反对空谈。他说:“言必行,教育者应先行。”杨东明还为家乡做出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事,如看到县域城墙残垣断壁,他就与本城知县同倡议重修城墙。城墙原为土墙砖垛,自己并带头捐资,带动一些大户,名流踊跃捐助,而由原来的土城墙改修成砖城墙。
此后,杨东明还与本城知县倡议,在县城南五里处开挖了一条沟渠,此沟被命名为“惠民沟”。一是保护城墙,二是保护庄稼,三是消除水患。杨东明虽然已逝世三百多年了,但他为官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在老虞城一带广为传颂,他在人民心目中永远是一位清官、一位好官。杨东明这位一心为民着想的大司寇,在天启4年(公元1624年)逝世,享年77岁。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皇上追赠为“刑部尚书”,并立碑于墓前,大书其爱国爱民,刚正不阿的事迹,以谕后人。
杨东明墓位于老虞城(今利民镇)西关外1公里处路北,仅靠公路北旁是一对大石狮子把门,又高又大,石狮子往北是一座透花石雕刻着二龙戏珠的石牌坊,牌坊中间上面的横匾上雕刻着“敕修诰赠刑部尚书杨东明之墓”十三个大字。
走过石牌坊往北东西两厢是一对石羊;再往北东西两厢是一对石马;再往北东西两厢是两尊武官石像;再往北东西两厢是两尊文官石像;再往北正中央是杨东明之墓;墓高2.5米,周长32.2米;墓前原有乌龟驮石碑两通;谕祭碑数通;供台一座,石香炉一座……

作者简介
南秀山,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人,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淮海战役研究会会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委员,虞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利民镇档案室管理员。曾任《京九博览》《黄淮评论》《商丘党史》《商丘工作》《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等报刊特约记者。当过民办教师,当过煤矿工人,现任利民镇政府通讯员。自1995年以来,在县市省等级报刋上发表新闻报道8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诗歌曲艺,通讯报告文学300余篇;发表摄影报道58幅。有十余篇作品曾获奖,特别是采写的《故道村官》《梨园情歌》《从坎坷路上走出来的人》三篇报告文学,相继发表在《京九博览》《黄淮评论》《文化商丘》三家杂志上,2008年与2009年两年两次被第十四届与第十五届“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组委会分别评为一等奖,在2008年11月9日与2009年11月20日连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两年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国家有关领导人及全国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同是还与毛主席的孙子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毛新宇单独合影。2017年12月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集《忠魂》一书,约6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