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俗博物馆
叙述到这里,我们获悉战国时代,巴国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内乱,也涌现出一位舍身救国的仁人志士。那时,巴国因无力平定内乱,遂派将军蔓子前往楚国求援,并答应楚王,待内乱平定后,割让三座城池给楚国。
楚王派兵协助平定巴国的内乱后,依约定向巴国索取城池。巴国的将军蔓子,为了保全国家的领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对楚国的使者说,凭借贵国的力量,内乱终于平定下来,我的确答应过让三座城池给贵国,请你带着我的头颅去向楚国谢罪,但城池不能给楚国。说完就举剑自刎了。
蔓子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楚王,楚王叹息说:假如我有像蔓子这样的忠臣,还要城池做什么呢?乃按上卿之礼安葬了蔓子的头颅,巴国也用上卿之礼安葬了蔓子的身躯。
巴国自此次内乱后,势力急剧衰退,到公元前361年时,巴国原有的势力范围汉中、三峡及鄂西、川东南等地,已沦为楚国的领土。公元前316年的秋天,秦军在张仪、司马错的率领下,沿着蜀王开辟的金牛道长驱直入,与蜀军大战,蜀军大败。蜀王逃到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为秦军所追杀。蜀王的太子帅残部退到逢乡白鹿山(今四川彭县境),也被围歼。同年10月,秦国平定川西蜀地后,又举兵东向,顺利的占领了巴国,俘虏了巴王。从此,四川盆地上两个古老的诸侯小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秦国在此分设了巴郡和蜀郡,以统治当地的巴人和蜀人等。
据了解,巴人的分布与迁徙先秦时的巴国,是以巴人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诸侯国家,当时的巴人主要活动于川东、鄂及陕南的汉中等地。战国中期以后,随着巴国的衰落,巴人开始大规模地向外迁徙,如巴国的国都被楚国占领以后,既有大批的巴人南迁入邻近的湘西北和黔东北地区。
当西晋末年至南北朝之时,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中原,引起黄河流域的汉人的大规模南迁。在这次自北而南的民族大迁徙浪潮中,巴人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变化,较之前代,他们的分布更为广阔,也更为分散。在当时的陕西和河南的南部,四川盆地和湖北的大部、湖南的西部及安徽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都有巴人活动。
时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生活于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湖北东部等地的巴人,已不再见于史书的记载,他们已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而居住于川东南、鄂西、湘西北及黔东北的巴人,则逐渐发展,形成了今天聚集于这一地区的土家族。
元明及清初,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区推行了土司制度。这时期的巴人,被改称为土民、土蛮、土家等,他们即是今天的土家族。史载明朝时,曾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大小50多个土司机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