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的“黄桥烧饼”
文/ 周同生
2022年4月。徐台大地春和景明,油菜花金黄黄的,此时不老河畔桃花绿柳,油画着一幅毕加索笔下的浓墨重彩。可惜了这个春天,人们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无暇顾及。
早上六点,全村人在“大喇叭”和村网格员的吆喝下陆续走出家门,到党群服务中心做核酸检测。天天如此,今又如此。源于贾汪疫情在持续扩大,形势所迫,封城闭村是当下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个大家都理解。
十二点钟了,太阳晒得工作人员皮疼,“大白”们后背开始贴身了,我在执勤队列里,也时不时地往大棚底下凉快一下,肚子咕咕直叫唤。天气无罪,可能是早上没来得及吃的缘故,满脸冒虚汗,大伙们看是精疲力尽了,怎奈陆陆续续的还有村民往这里赶来,上午的核算检测任务还没有完成。
近乎午后一点钟了,工作餐来了,说是工作餐其实就是一盒饭就着矿泉水,米饭上覆盖着一层石花菜,间或隔天有个小鸡腿算是好伙食了。疫情期间,这些已经不错了,可是老觉得还亏欠着身体什么。
“闪开,闪开,大家来盛碗稀饭喝。”一阵催促声响了起来。
“大家别挤,人人有份,再吃张烙饼壮壮身子。”六组网格员薛翠英扬起着手,递给他又递给她。
“辣椒炒萝卜干,卷着吃,下饭。”一同送饭过来的张文荣老人附和着。
一同自发送饭过来的还有六组村民鹿秀荣、窦秀娥、闫玉花三名妇女,她们忙着卷烙饼一一递到工作人员手里,嘴里不停地嚷呼着“多吃点,下午忙起来才有精神头。”
“再给我来一碗,”志愿者言强一边递过碗来一边继续说道:“好喝的很。”年近70的张文荣老人赶紧舀起一勺绿豆花生做成的稀饭倒进他的碗里。一旁的六组网格员薛翠英顺手拿起张烙饼丢给了他,“再多吃张,你这个退役军人防疫突击队队长不简单,扛了这么多天不见你打退堂鼓呵。”
年仅13岁的小小孙,还是个学生,却也是一个志愿者,在吃完饭摸摸嘴唇即要戴上口罩的时候,脱口而出说道:“烙饼比黄桥烧饼好吃呢。”真是童言无忌。
……
看看大家伙们吃了一顿饱饭后自在的样子,一直跟在送饭妇女身后,这个平时大大咧咧、和他60出头年龄不符的唯一一名男子刘兴堂,觉得不好意思的,一直默默不出声来,这时候才亮起他的洪桑子:“大家伙们,辛苦啦,明天我们娘几个继续给你们送烙饼儿!”
两辆三轮车滋溜溜开出核酸检测现场,骑行在回家的路上,晌午的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暖了她们,暖了大家,也暖了整个春天。
自发为防疫一线人员送烙饼的村民
作者:周同生,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工作之暇舞文弄墨,热爱家乡,是打造“不老河农文旅文化”倡导者之一,曾以原名和周大鹿等笔名发表不同类型的文章若干篇,发表在《徐州日报》上《记忆里的徐台条编》一文助推了徐台条编申遗成功。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