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回乡吃喜酒
作者:王玉权
2020年国庆中秋同一天,双节回乡出人情,赴婚宴。
下了公交车,直奔顾庄。 路上,巧遇老式婚礼仪仗队一一花轿迎亲。多年不见了,稀罕。
乡村公路一般为双车道,被迎亲的塞得满满当当,行人只好站列路旁让行。不过每人有双支喜烟、一袋喜糖。人们咧开嘴巴,双方皆大欢喜。
且看八抬大轿,好气派。四围红绣帘幔,八宝流苏;轿顶龙凤图案,金光四射。赭红轿杠,八个壮汉,皂靴红衣,一式打扮。其中有个小伙别出心裁,眉宇间画了支英雄箭,若在腰间饰以宽长带,则颇有戏台上武松打虎的英姿。这小伙怕是个爱出风头的,哈哈,真逗!
新郎没穿长袍马褂,却是西装革履,胸簪偌大红花。大概我们这里租不到高头大马,只好弄个大铁驴子(摩托)骑骑,倒也蛮风光的。一古典,一现代,有趣!
再看,前有两对迴避牌,后有两对金瓜钺斧,觉得滑稽可笑。又不是官老爷出巡,也不是龙舆凤辇,用这官家皇家之器,岂不僭越犯讳?大概是现代复古派们瞎鼓捣出来的玩意,管它什么规制不规制,我只取满足主家好玩好看的心理需求,理解。
乐队开道,唢呐为主,伴以一路上不时炸响的冲天炮杖,喜庆。
捧尺盘的,挑担子的,抬礼品的,形形色色约有头二十人。
这支队伍,不今不古,不伦不类,令人发笑。小时候见过轿子船,现在内河水路已不通,只好改走旱道了。我以为轿子船更好看。船在水上漂,人在水中游。倒映在水中的万紫千红,映着蓝天白云更美丽更风流。
庄上,大红充气彩门,老远就看见了。十月一至三日,连续参加了两场婚礼。
一是我外孙女结婚。
按目前乡间普遍通行的革新简化了的老式婚仪,男方一溜小轿车迎亲。每辆都有双喜字的彩饰,尤其是新娘坐的那辆,更是花团锦簇。
来了!来了!亲友闹着关了贴有双喜剪纸的门窗,讨开门封。小时候,我曾玩了无数次这种把戏,看着媒人被我们耍得愁眉苦脸的滑稽样子,撺着几个小红封子,乐得我们伢子开怀大笑。现在人们巳不在乎开门封那点小钱,纯开开玩笑寻开心。嘻嘻哈哈地开了大门,堂门。来迎亲的人忙着从车上搬下一箱箱一摞摞一叠叠的彩礼,卸在院子里堆了几座小山。
新郎倌被挡在房门外,被恶作剧的新娘的闺蜜们不住刁难,就是不开门。新郎又是作揖又是叩头。小伙子好口才,扯开嗓子唱情歌,声情并茂,引得一屋人哄堂大笑。真是喜气洋洋,热闹得够呛!
照老例,三媒六证围坐一桌吃圆子茶,果子茶,虚应一下故事。
下午上轿时,过去是舅舅抱轿,现在舅舅象征性搀外甥女上轿车。此时鞭炮齐鸣,气氛热烈,是迎亲高潮。
中午开了十几桌酒席。晚上,双方亲友大会师,在三垛镇上东方大酒店办了大几十席。
酒店硬件设施不错,富丽堂皇,流光溢彩。桌卡铭牌齐全,双方家长亲友,新娘新郎,伴娘伴郎,美女主持,各式演艺,台上台下互动。有现代传媒助兴,大屏幕上滚动播发录像歌曲,秀才艺,抢红包,等等,一切如仪,轰轰烈烈,不及细述。
我对外孙女说,外公老了,听力又不好,不堪繁文缛节,给你一万元红包,权作一点心意。愿你们一世幸福!郑重地送你们五个字,好好过日子。
世上三千繁华,不过浮生一梦;鸳鸯百年好合,贵在不弃不离。
另一场婚筵,是代儿子出他朋友娶媳妇的人情。
论嫁娶,当今双方绝大多数均为独生子女。什么嫁娶,招婿入赘,都无所谓了。
新娘新郎都是庄上的秦姓。但已出了五服,甚至七服了,一点也不违反《婚姻法》的。
说来惭愧,对小辈已完全不识。离乡几十年,一茬一茬,早已换了满朝人。
我认识新娘新郎的祖、父辈。新娘的伯伯,是我七十年代初的初中学生,现今也已六十好几了。师生巳几十年不见,不久前,才在微信群里邂逅。他中学毕业后当兵,提了干。转业后,在扬州市区县某局当局长。人,非常热情,定要邀我去扬玩几天。看来,他是有备而来,从车中取出一条中华烟,两瓶五粮液感恩酒,两桶宜兴高级红茶送我。估算一下,价值不菲,足见盛情。如今的世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多少仍有古道热肠的人呢?秦恒兴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好令我惴惴不安,十分感动,推辞不得,愧领了。知恩感恩,可见人的素质高下。古往今来,尊师佳话不断。但也有不少欺师灭祖的忤逆肖小之辈。
新郎的亲姑姑,是我班七九届高中生,紧邻,如今也已年近花甲。她家大门一年锁到头,过年才来家点下卯。两口子就一个宝贝儿子,现在扬大做教师,最近巳提为某学院副院长。他们老俩口则去为儿子带小孩。反正顾庄人已无田可种,土地流转,全部由外来资本承包了。人们大都在外打工,我老宅这条巷子里,十室九空,她是特意抽身回来为侄子结婚出人情的。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普遍啃老。有两种情况。
一是经济上的啃老,是为巨婴。婴儿吃奶,天经地义。可他们早已成人,仍依赖或半依赖父母生活。当然,前提是父母有份退休金,才有被啃的条件。有了孙子,这些领退休金的父母,便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去为子女当倒贴钱的“孙子"去了。
二是没退休金的农民,如新郎的姑姑两口子,经济上无油水可沾,就啃他们的劳力。当他们不花钱的保姆,佣人,仆役。
我们这个民族太优秀了,举世无双。既有孝老敬老的光荣传统,更有甘为儿女作马牛的天伦之责。
洋人对成年的子女是不负什么责任的,只顾自己晚景的快乐。我们跟欧美的洋人社会有着迥然不同的道义情怀。
闲谈中,她告诉我,儿子也不容易,每月房贷车贷,月供要从工资中剜去一大块肉,成了房奴,车奴,哪有余钱雇保姆。
是咧,世情如此,一声慨叹!
上代传下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是这么过来的。养老的,帮小的,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家庭团结的粘合剂,人伦之歌的咏叹调。
顾庄小学,早已荒废。现在被铲平,成了一块近千平米的水泥停车场,正好作了两家合用的婚庆大礼堂。
这几年,兴起了新的行业一一集餐饮、娱乐、现代传媒为一体的"流动大酒店",财源茂盛,生意兴隆。
钢架跨度不小,红衣帐篷敞亮,充气彩门高悬,旋盘餐桌、舞台、大屏幕等设施一应俱全。虽比不了城镇大酒店,但也相差不大。最大的优势在于众亲友不必移步,在家门口,翘脚即到。一切不要主家烦神,只须提供场地,花点票子即行,而且价廉物美,何乐不为。
过去,请厨师来家办酒,从打厨料单子到准备餐具桌凳,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杂务如山,把个人要烦死忙煞,现在多么省事。
人都讲面子,这场面显摆在庄上,人人可见,多风光。所以,这"流动大酒店",广受欢迎。
习俗已约定俗成,乡风为之一变。过去出人情是假三天。即上亲的晚上一顿算一天;正日一整天;第三天吃打散饭。现在农村还保留古俗,上亲晚上有一顿,大都正日一天,中、晚两顿正餐,与时俱进,没了打散饭。城上则大都正日一顿头。
份子钱一般300元一一500元。新郎新娘逐桌敬酒收拜钱,一般100一一200元。几十桌大致也有几万进帐。这是新娘子的外块,是大姑娘一生一世仅有的一次割韭菜薅羊毛的机会。
移风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高彩礼,讲排场,摆阔气,竞奢华等等,基本没人管。人言结不起婚,成了普遍的呼声。
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这老头子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了,相信基层党组织会重视起来的。
喝了几杯喜酒,不觉醺然。看爬在院篱上的扁豆花,红,红得灿烂;吊在墙头的长丝瓜,绿,绿得沁心;相识或陌生的面孔,亲,四海之内皆兄弟,彼此均是红尘客。
发小相见,执手相拥。觑近审视,相互欣赏。皓首霜眉,沟壑纵横。老人斑,秃头顶,有了这些色彩、图案,红尘世界才更加斑斓;有了这些人生阅历和沧桑的标志,人生这本书才更显厚重。
双节回乡吃喜酒,感慨多了几笆斗。
【作者简介】
王玉权,江苏高邮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