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杜可元先生
张存民
金秋时节,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中秋和国庆双节并至,普天同庆,万家团圆。欣闻杜可元先生自京返籍,遂约请一见。
与杜先生虽多年未曾谋面,但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杜先生虽年逾七旬,但精神矍铄,谈锋颇健。论及书画艺术时,兴致昂然,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尤其近年来担任六汪文联签约书画家,非常关心支持文联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杜可元,平心斋主人,青岛琅琊台书画院院长,山东省美协会员,杨文德工作室画家。2013年-2016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花鸟,山水研修,2017年于山东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学术班进修。2012年受邀出席印度尼西亚“2012.龙年国际龙书画展”并有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在“今日岛”专刊、由胶南电视台多次采访和报道。作品被印度尼西亚文化部部长瓦蒂·姆拉妮,中国驻印尼大使馆邵一晤文化参赞,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陈志雄,印尼美协主席朱秀莲,阮渊春等国际友人收藏。2020年由青岛西海岸新区电视台专访和报道,拍摄杜可元书画电影专题《山水》和《花鸟》专题片两部。

杜可元老师的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古为师、融汇百家,形成了雄浑沧劲、墨气淋漓、老笔纵横、亦古亦新的艺术风貌,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与高端收藏界的青睐,多年来,杜可元老师致中秋和力于水墨画的创作与研究,一手探寻水墨文化的千年积淀,一手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观其作品能充分的感受到文化内涵和诗意哲学之美。石涛画跋中曾说:“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道出了山水画与文学诗词审美风尚一样,有着典型的时代印记。

纵观杜可元先生的山水画,以亦古亦新的笔墨,阐释时代山水的人文气象。欣赏杜老师的作品,你往往会无意识调动自身的情绪去感悟,去体会心灵家园的意义。杜老师将绘画所表达的情怀融入墨彩的内涵之中,成功地创造了东西方韵律结合的新图式和中国经典绘画的审美新规律。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然而美的规律也是将写生的素材、创作的意识、把握布局的才智、驾驭巨制的能力相结合,这是修养、功力、技法、认识与自然生活撞击所迸发出的结晶。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专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艺术产品,就更应当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

杜老师笔墨广泛,山水、花鸟、草虫、走兽皆有涉猎,如百般红紫,各有芳菲。杜可元老师的山水画,善于表现重崖绝壁,万壑雄踞的宏大气象。在线与面的重叠交互中,表达自然山川阴阳交辉,黑白映衬的抽象美学。构图相当之宏大,墨韵激扬,线条潇洒,给人以无穷的观赏和想象空间。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更是山水造型之基与气韵生动之源,杜可元老师的山水画,其笔墨仿佛跃动的音符,在多样的笔法中,在多层次的丰富架构中,在色与墨的浑融交辉中,自然山川之大美跃然纸上。
杜老师笔下的墨荷作品,笔法精妙,浓淡皆宜,格调高雅,诗意盎然,用别具丰神的艺术语言,一展荷之亭亭玉立,开朗而舒展,尽情地表现了自己对荷花的独特感悟。他的水墨荷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现出动静相成的艺术审美境界,墨在他的笔下,似乎有了自己独特的灵魂。杜老师的艺术审美超越了关于艺术的种种理性与逻辑的判断,打破了以往经典作品的规范,而这种极富感性与直觉的艺术个性更接近于艺术本质的创造性与想象性,他在笔墨语言形态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追求,追求书法笔意,水墨意境,结构张力,使作品的审美内涵显得更为空灵,更有气韵,由此而产生禅化的意境,给人以心灵的感悟。

杜老师的花鸟画同样可圈可点。他不是简单地为了画花绘鸟,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通过花鸟画的创作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其内在思想与追求。他还善于使用慨括手法,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笔简意浓,态随意变,一转一束都有意趣。在构图上突出主体,大胆剪裁,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杜老师画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画法和技法,而且在不断继承和发展。在画面的布局、语言的运用、物象的描绘、风格的追求等方面都匠心独具,创新是艺术文化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源,唯有不断发展,方能成就纷繁之艺术形态。无论是巨幅创作,还是盈尺小品,细读杜老师的画作,强调了对相应笔墨方式的理解和把握,笔简意足、耐人寻味。笔墨所呈现的效果,多层次地反映了东方文化的智性潜能以及抽象思维美学所蕴含的审美情调与诗化意境,能体会到画面更贴近现实,更具备时代气息。探寻中国水墨的诗意情怀,述说自然生命的冷峻认知,秉持追问思索的执着独立,寄托心灵家园的敬畏包容,构成杜可元老师艺术历练的精神渊源。

我们在杜老师的作品中,能读到主体的自觉、文化的自信、语言的自立和心灵的自我流放。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杜可元先生的画作,以其沧劲浑厚的笔墨旋律高古深邃的文化意境,在百花齐放的当代画坛中,打造一片最美的水墨风景线。
时光短暂,与杜先生依依惜别,言定下次再见。衷心祝愿杜可元先生艺术之树长青!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画作品奉献给社会。(2023-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