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风流屡起风波
文/袁坚
蒋介石一生波澜壮阔,其风流成性也是有口皆碑。他一生独宠宋美龄,与其相处也最为长久。宋美龄家世显赫、曾留学美国,学识渊博、优雅大方,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也给予了蒋介石很多帮助。
要说到蒋介石的婚姻,宋美龄不是第一位,在其之前,蒋已有过三段婚姻。如果说宋美龄是“民国第一夫人”,那么毛福梅就是“蒋家第一夫人”。

毛福梅19岁时,经父亲好友陈春泉撮合,最终与蒋介石结为夫妇。当时蒋介石只有14岁。年幼的蒋介石对于婚姻没什么概念,与毛福梅婚后也没什么感情,时常在外边玩得尽兴后,回来倒头就睡,几乎没有夫妻活动,他在书房里一待就是一晚上。即便如此,毛福梅还是谨小慎微地服侍着蒋介石的母亲,两人关系融洽,如母女一般。1903年,蒋介石在宁波参加科考,落榜后他对旧文化及清政府的腐败十分痛恨。后经朋友介绍,与毛福梅一起去宁波学习深造,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1905年,在母亲与妻子的送别下,蒋介石留学日本,也正是在留学日本期间认识了孙中山。1907年,蒋介石回国探亲,在母亲的督促下,与毛福梅有了孩子。但这个孩子却因为蒋介石的鲁莽,与毛福梅一次争吵中,不幸踹到了妻子的肚子,让孩子没有保住。1909年,蒋介石归国,这次在无比愧疚中,对毛福梅疼爱有加,不久后毛福梅如愿以偿,怀上了孩子。1910年4月27日,蒋老太太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孙子,取名经国。
蒋介石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一直活跃在上海,奔赴着自己的前程。也正是在大上海灯红酒绿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让蒋介石沉醉其间,不久结识了一位美丽大方、思想新潮的年轻女子,这位女子名叫姚冶诚。当时姚冶诚已经嫁为人妇,但是为了虚荣和名利,故意勾引蒋介石。她知道当时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已是大佬,未来肯定前途无量。后来,蒋介石未经家人同意就纳姚冶诚为妻,两人生活在了一起。

一日,蒋介石去拜访上海富商张静江,偶然间看到了美少女陈洁如,蒋介石一见钟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陈。当时陈洁如年仅15岁,而蒋介石已30余岁,几乎是陈洁如年龄的2倍。对于蒋介石的追求,陈洁如起初并不同意,但她经不住蒋的甜言蜜语和狂轰滥炸般的表白。慢慢地陈洁如沦陷了。两年后,陈父去世,蒋介石借机向陈家求婚,陈母一介女流,没有太多的阻拦便答应了蒋介石。1921年,蒋介石与陈洁如结为夫妇。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蒋介石身边已不缺娇妻,但是他的目光永远没有停止寻觅。很快,他的目光就锁定在了宋美龄身上。其时,宋美龄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一身的洋气,加之妩媚的容颜,早已迷惑住了蒋介石。当时,“宋氏三姐妹”作为民国顶级名媛,无论身世,还是容颜都是万里挑一。对于宋美龄,蒋介石是一百个愿意。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美龄给蒋介石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娶自己,就必须将他之前的婚姻处置干净。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至此,蒋介石终于抱得美人归。蒋介石与宋美龄婚后,两人举案齐眉,幸福恩爱。但即便如此,蒋介石风流的个性依然不改。
抗战期间在重庆又遇见年轻美貌的陈颖,在陈立夫的劝说下,陈颖与蒋介石很快就确立了情人关系。令陈颖没想到的是,宋美龄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坐在沙发上,轻松地问道,“姑娘,你想过自己的未来吗”? 陈颖嘴唇微启,欲言又止。宋美龄接着说:“你想成为蒋先生的正牌妻子,未来必定阻力重重,势必还会触碰很多人的利益,到时候恐怕你的性命都会受到威胁。你涉事不深,很多事情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说完,宋美龄从包里拿出护照、机票和一张50美元的支票,交给陈颖后说道:“你要是聪明的话,明天一早就收拾行李,离开重庆”。陈颖是个小姑娘,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在宋美龄的威逼利诱之下,权衡再三,果然离开了重庆,离开了蒋介石。
1942年11月的重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突然出走美国,社会盛传“委员长另有新欢”。
原来,蒋介石为同宋美龄结婚,遂将陈洁如遗弃。陈曾赴美学习,1933年回国后,改名陈璐,隐居于上海法租界的巴黎新村(今重庆南路)169弄8号。“七七”事变爆发,有强烈爱国意识的陈洁如,身处孤岛,更是居安思危,深居简出。某天,她去南京路惠罗公司购物,不意与大汉奸汪精卫的夫人陈壁君和褚民谊在电梯上相遇。陈碧君从此得知陈洁如的住处后就常来串门。后来,陈壁君提出要陈洁如出任汪伪政府的侨务委员会的副主任,以“曲线救国国”。陈洁如不愿当汗奸,婉言谢绝。为避免纠缠或遭到祸患,就只身秘密逃到重庆,暂住在吴忠信的公馆里。
吴忠信居住的山洞(地名)离蒋介石在陆军大学的官邸不远。蒋闻知后,就旧情复炽,经常秘密去吴忠信公馆与陈洁如幽会。这一十分秘密的行踪终于被宋美龄的耳目发现了。一向依顺宋美龄的蒋介石竟有此举,令宋美龄意外,因而分外脑怒。传说,她打了蒋一记耳光,有的还说把蒋的脸都给打破了,以致蒋无法接见外宾。
当时人们只知所谓的“新欢”是“陈小姐”,却不知这位“陈小姐”竟是当年的“旧欢”陈洁如。

【作者简介】袁坚,祖籍江苏武进,网名龍城,“老三届”知青。有人物传记,文学评论及诗歌,散文等见诸报端。电大文科毕业。国家机关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