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蔡港' 悠悠在我心
文/梧闽
古人云'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逢佳节便是热闹非凡,作为福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一一石码老街的仿古新街,有一个新名叫后港古街,这里的历史渊源应該追溯到1488年福建三大古镇的石码建埠之前,宋元明时代的沧海桑田,作为九龙江畔通江向海復地,从唐代漳郡第一进士留迹'双第',到了榜山泗洲宋代古井开凿,以及石码明代建埠前十三社半抛'石码'漳州月港雏形,这个古名蔡港,又名后港或半港的'港',是自宋元明清历朝多少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正港'起锚扬帆处…
'沙埭蛙鼓'是古镇石码新旧'八景'的绝唱,那是这个地方沧桑塔納的乡愁一一沿江乡人从农耕生活转向江海捕捞,又从渔牧转向民间海上贸易…有许多乡恋与乡愁,近海江边的沙埭里'蛙鼓'声音,与明朝洲县官员'视厘'(了解民间)的驻足地'五福禅钟'(也是石码旧八景之一)的美妙,留在这片曾经静泌的港湾江畔…石码的两大'八景'渊渟岳峙,都不是眼裡可见的,都'观自在菩薩'观音所悟的玄妙,晨钟暮鼓,茕煢孑立于此的游子听出了'照无眠'的乡音与悠然…白天双目所视繁華的蔡港,而晚上两耳得之是'玄歌'天簌…清朝郑亦邹进士站在这儿发呆,心裡的电图唤醒出:北岸炊烟、双桥烟雨、招旗柳店、远浦归帆、沙埭蛙鼓、松关瑞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漳州,风景这边独好!于是脱口而出一个三百年来传颂的楹聯:'财源广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九龙江从龙岩向厦门缓緩而来,从平和小溪、南靖荆江、芗城芗江、海沧沧江、厦门鹭江流域过程中,唯有'石码'段有呈祥的名字叫锦江,没有锦江的秀水就没有码石的抛钉…'锦江'即是石码的原生建构,闽南的人文荟聚!
我曾在漳州南乡今高新区工作十年,对一个民间击鼓音乐斗阵舞一一即'大鼓凉伞'活动,印象深刻…每当闻见,总是有一种激情在勃发…而近退休时,居住地九龙新城边的玄天上帝庙与后港古街相邻的东路社,活跃着一支女子'大鼓凉伞队',傍晚散步经过时,那演练的情景,每每吸引我驻足欣賞欣賞…'大鼓'咚咚咚,'凉伞'转转转…气场中有节奏美、阵势里有鼓樂声!的确赏心悦目、摧人奋进!
秦王“破阵舞”壁画
见芳草
映萍芜
听松风
响寒声
我则见
落照渔村
水接天隅
见一筑
帆归晚浦
他每都是些
不识字的慵懶渔夫
一一沈和
《饮酒》其五
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悠闲在闽南,安康于石码!
在石码的月夜天空下,昨晚的星辰牵引我,梦见漳州石码。梦中穿越到七十年代西方与东方的人文慧星碰撞,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对华友好人士)先生,与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话“华夏文明”,池先生问汤因比“阁下如此倾情古老的神州大地,假如给你一个机会,你愿意生活在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汤因比略作思索后,回答说“要是有这可能的话,我会选择唐代。”池先生接着问,“那么,你首选的居住之地,必定是长安了。”有关资料到此有止。我想,汤因比也许会说“漳州”,只要他来过!
因为,石码从唐朝至今,说的同一种唐朝国语——闽南话。唐朝的厦门还是一片荒芜,直到明朝朱元璋登基后不久,才下旨敕建厦门岛上的卫城,从此才有人烟帆影!
而比厦门开发早700多年以前,唐朝武则天已经下旨敕令设立漳州府治,开漳圣王陈元光剌史的儿子陈晌后任,在这儿创办全国最早的书院一一松州书院,陈响去世时受唐朝谥号“文英”一一文化精英,陈响的儿子叫啥名忘了,但我亦记住他的谥号封光“忠宪”一一忠拥宪政。唐朝漳州府治,总是被朝延厚爱评全国英模,这儿可以略见一斑!古代中国文化重名节而轻物利,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说“身死无名,谥为至愚”,换译唐朝漳州国语叫“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作为历史学家汤因比,他会选择漳州,就是死在这里,讨个正式的官方盖棺定论“谥”号,留名千古亦比较快!
其实,唐朝的漳州有云霄怀恩、漳浦绥安、龙溪古县、芗城桂林里旧址延绵至今,那时候的江东叫柳营江,史载这里就是海边了。当时,往东眺望可能有退潮后的滩涂,还没有石码月港。但是这个529年前抛了十三处石码头的地方,其时江边田畔已经开基十三社半社里,其中有芗城区文明办周秀玉主任的老家坂头周,正是这个坂头周先祖居住双双第或林前,出世了一对才子兄弟先后中了唐朝进士,大哥周匡物载于《漳州府志》云“唐自嗣圣开漳百二十年,登进士自匡物始。”周匡物自幼家境贫寒,但奋发读书,常能出口成章,他在高中进士前,诗作已在全国享有名气。当年,周匡物上长安赴考时,长安已经在传颂他几年前写的诗《古镜歌》“轩辕铸镜谁将去,鸾凤空踏莓台舞。欲向高台对晓开,不知谁是孤光主。”这首诗比喻巧妙,委婉达意,颇得当时的主考王播的赞赏。周匡物因而初选入围,继而进入殿试,当朝皇帝亲拟试题要求考生作《学殖赋》,周匡物才思敏捷,以一首《莺出谷》而得列榜上,成了当年丙申科33名进士中的一员。嘿嘿,汤因比教如果降生漳州,他一定会选择投胎后来开发的石码十三社半之一的坂头周,作为拓圃开基地,迷恋这里的好风水,更姓周因比,这才有缘和周匡物吟诗赋意。作为历史学家汤因比,他很清楚唐太宗李世民的“以史以铜以人为镜”的雄才大略,也一定会喜欢周匡物做的《古镜歌》诗情意境!
孔子公早就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漳郡进士第一名出自石码前身地之一坂头周先祖,现代福建高考状元却自石码的名校龙海一中辈出不穷。啥原因呢?还是“地理出人才”,石码作为福建三大古名镇之一,又是漳州的鱼米花果墟埠集市,自然不缺鱼虾蚵蟹蛤蛎补钙,也不少杨梅荔枝芦柑润色,饱暖思淫欲,营养出梦想,江海育睿智,九龙江边的芗城包括石码,环境既视感又山水很美,周匡物退休后,再游小时读书胜地的九湖林前岩,又名天城山、太湖山、乌石岩时,写下了《自题读书堂》“窗外卷帘侵碧落,槛前敲竹向青冥。黄昏不欲留人宿,云起风生龙虎醒。”藏龙卧虎的漳州首府芗城,龙海小市府就在石码。漳州石码真的那么美妙吗?周匡物进士老了的时侯,写了一首《隐居歌》,似乎坦露了对故土的赞美,诗云“谁家作桥溪水头,茅堂四月如清秋。白玉已过暮山紫,黄鸟不鸣春自幽。掀髯向北孤舟立,犹记仙源旧曾人。雨打疏篷醉不知,桃花一夜新流急。”太妙了,石码这所在,西有北溪头、严溪头、沈溪头、园仔头,南有紫云岩、黎明村、北过溪锦江'、渡浆中港去浒茂洲际,有桃源、草红、关武刀、金鳌头、新洋港等现社里地名,究竟是先有诗歌,还是后命新名,值得商榷一番,如何汤因比生活在唐朝漳州石码一带,一定有其历史学家的评判!
然而,诗意中的唐朝的天地——漳州,早在周匡物高中进士的唐元和十年(816年),当时的泉州割地龙溪县(含芗城龙海龙文南靖华安)就来了一位北方才子,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随折总府将军曾溥来镇守龙溪,据角美丁厝社《白石丁氏古谱》记载,他后来官至军咨祭酒、别驾(副刺史),辅助陈政陈元光父子两代文攻武治漳州,他退休时,写了一首《归闲十二韵》唐诗,描述了开漳之后的升平景象,诗云“漳北遥开郡,泉南欠罢屯。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好鸟鸣擔竹,树黎爱暮暖,花发四时春。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温醇。锦苑来丹荔,清波出素鳞。芭蕉金剖润,龙眼生玉珍。蜜取花间露,柑藏树上珍。醉宜薯蔗沥,睡稳木棉茵。茉莉香篱落,榕阴浃里闉。雪霜偏僻地,风景独推闽。辞国来诸属,于兹缔六亲。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顿。相访朝与夕,浑忘越与秦。功成在炎域,事定有闲身。词赋聊酬和,才名任陷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
丁儒先贤,编年史记载的漳郡唐朝诗人第一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的河南光州固始县,字学道,又字维贤,虽少年举进士不第,但是被后来的岳父曾溥将军赏识,来到南蛮七闽之极闽南,辅助陈政陈元光父子将军开漳建功,使得福建“七闽”变“八闽”,诗情惬意闽南这块锦水沃土天成,誓言“长是此方人”,后生梧闽不禁感慨万千,惦记着长留这儿——漳州或石码的宗功祖德。我想,就是当年暂居长安的遣唐使池田大作,或者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读了丁儒先贤的《归闲十二韵》,也一定会迫不及待,驾乘祥云,穿越下凡于闽南这块锦绣山河——五湖四海花样漳州,鱼米花果醉美石码!
这也是唐朝的天地!
石码 有秋水与春山
梧闽兄弟:我的老领导,您好!您的材华横溢,研史博古,即令人羡慕深佩。我想借月港海丝之路文化节;为您提供我家祖上有海丝之路的史迹。好让您创著,追溯月港海丝之路的古址。我因水平低劣,只有给您提供一点点依据。希望您有兴趣追溯。为龙海再作贡献立功。
追塑月港海丝之灿一一楼仔内码头
楼仔内码头位于月港东岸之滨,浒茂洲底。古早地名叫:漳州府二十八都永宁乡海洋上里 。现即是紫泥镇仁和社楼仔内,现存有比较完整的同字型古民居,建于乾隆年间,坐东南向西北,结构土木瓦房,二进三开间,前后四座硬山积樑为中釉,左右二边厢房,组成同字型的古民居;共有房厅四十八间,占也面积1800平方。民居前是大埕,大埕前解放前是河道,厝后是仁和港湾,四通八达,厝边左边有通道码头,仓库。古厝型状与榜山普边楼仔内选魁堂一模一样。
月港附属码头一一楼仔内
根据上辈人家传:仁和楼仔内是惠文山第九世裔孙林同的后裔,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开基对外运输贸易经营。设立楼仔内码头,在高峰盛世期间:拥有十八艘彭湖船(帆船),幅射月港,石码,东美,角美,石美的贸易,运输至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其中还有配备战船二艘:“伏见”“乌翼”护航。不知什么时候没落,流散于海内外。仁和社在民国二年修庙(仁兴宫)石碑记载:有楼仔内宗亲余留的船号:“丰远,丰盛,丰美”及船主捐银芳名。解放后楼仔内后厅还尚存清代的火药炮筒二门,因大跃进期间大炼铁消费掉。
楼仔内渊源在象山普边
所谓楼仔内之称:是古早林纸派系根基名称;有多个楼仔内之称都是宗亲,有普边楼仔内,溪洲楼仔内,仁和楼仔内,据说台湾及国外也有楼仔内之称。仁和楼仔内的同字型古厝与普边楼仔内选魁堂相同;之所阔气,庞大,排场。古早老人家传彦语:“有楼仔内的厝,也无楼仔内的富,有楼仔内的富,也无楼仔内的厝。”彦语中隐藏着我们没办法了解的楼仔内祖先辉煌的一面,当时后面肯定有位显赫人物存在。因文革摧残,家谱失传。唯一找到一份在光绪十五年,楼仔内其中一房;十七世兄弟分居分厝的契约为证;开头语:“窃谓九世同居流芳千古,念及同气连枝兄弟之情。”所谓“九世,”“同居”,“同气连技兄弟”;配套楼仔内之称,同字型的古厝,林同的名,及林同的处世辈分。一一吻合。希望有研史博古能人笔者,为我祖海丝之灿烂辉煌,添补缺漏的一页。
惠文山第二十世裔孙:林明宗
备注:以上文章转自紫泥林明宗先生,据石码陈金土先生提供史料,林同进士官居明朝广东布政使,建议漳州知府将我祖上明郑深道太傅创始于平宁的明代四大书院,已经迁移南宛的'观澜书院',再次迁移至洋西山北,故研究'海丝月港'应该从明初郑和下西洋的1405年圭海之石码鸿渐历史算起,而不是明未一时兴起的海澄豆巷月溪。(仅供参考)
据乾隆版《龙溪县志》卷一至卷四记载'观澜书院在十一都,初宋儒蔡汝作于平宁建乡校,以教学者。岁久倾圮,明洪武纪善(府太子太傅)郑深道请于巡按御史陈仲述重修之,仲为之记。后深道又迂于南坂扁,曰'观澜书院。(明)弘治七年致仕布政林同以南坂杂民居乃迁于文山之麓中,建正祠以祀先圣先贤,前为书屋及斋舍。(明)正德四年,(漳州)知府罗列请于院司以孔子六十二世孙孔文淳与衣巾以主祀事,并拨新洲田坐落瀛江等处,(漳州)知府陈宏谟、张鹏(在云洞岩有崖刻)相续拨本山观音寺田租入院,以充祭祀(费用)。万历十二年诏草天下私创书院,有可议上于朝谓'观澜书院',两经奏勘准。令圣裔奉礼并非私创可比。且子孙相承又增置舍屋,已为孔氏世守家庙不便。没官(后来没有官方支持),再传至孔捐礼(这代),天启(年)间,移建于漳城旧书院,遂废。
由此可寻,广东布政使(省长)林同进士,对明朝四大书院一一榜山'观澜书院'的发展有过贡献。为什么将其从南坂迁移至洋西文山,因为文山又名惠文山、象山、观音山,乃是闽南林、郑、许、方四大姓的发祥地,林同的迁建文山'观澜书院'努力,有其不忘宗功祖德的孝道。所以,至今紫泥所有林氏同胞,不应只是仁和林明宗,应当心同此念,继续一起为宏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吧!
另外,据陈金土先生提供史料,明朝文山因有'观澜书院',才得其名'文山','惠文山',与孔子公朱文公儒家理学有关,与铜山黄道周尚书关系不太,他本来去了文山,留着足迹,不知道啥原因悠轻一阵子离开了。另辟蹊径,最后在江东独创了邺山讲堂。这是后话,所以原文山观澜书院边的三贤祠,祭祀的也只有'蔡汝作,郑深道,林同'先贤!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