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诗词中入声字的情感表现特征(以岳飞《满江红》为例)
朱 林
说起入声字,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但对于要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者来说,还就最好要懂得入声的声情特征,因为古典诗词中都是把入声当作特定的声情表现要素来使用的。前面在介绍押韵字的声调对情感表现有些影响时,已经列举了一些诗例。这对于我们淮安人来说,要把握这一点并不难,因为在我们的地方语言中还保留着入声韵类,比如:刮达、一七、陆竹、屋促、拓柏、铁歇等。而再往北方去,地方话里已没有入声了,就在宋末元初周德清为北方杂剧编著的《中原音韵》里,已经“入派三声”了。就是说,北方语言里的入声字已经分别变化到其它三个声调里去了。
下面再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看看其中的入声字“入派三声“的情况,以及我们现在在朗诵时应该如何灵活把握它们的声调,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应有的情感表现。顺便介绍一点相关的朗诵技艺,即怎么样通过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快慢,以及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能更好地把诗词中应有的情感韵律表现出来,感动自己,感染别人。
请熟读《满江红》后,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开头的“怒发冲冠”的第二字“发”即是入声,声调要往下,读的时候还要特别强化重读且稍拉长些,才能一下子把愤怒的情感表现出来,且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如读成现在的平声,就显得轻飘了,那悲愤的情感也就差了许多。建议反复地试炼几遍,体会一下不同的诵读效果。
下面的“凭栏处”可拉长些且不要断开,让意脉紧接着“潇潇雨歇”。这最后的“歇”字也是入声,如读成现在的平声,似乎是“雨”还在下着而没有停歇,要读作下降的入声,在感觉上就会让人有着停歇的意味了;而“潇潇”二字倒是可以借助平声的悠长给以适当的延长,以表现“雨”还在下着,有着“潇潇”下雨的形象感觉;“雨”字呢,可借助上声的后尾上扬点,使得最后 “歇”字的停顿感就会更多些。
“抬望眼,仰天长啸”可以在“歇”下降的较轻声音后渐强上去,直到“壮怀激烈”。“壮怀”可拉开些再接“激烈”。这里的“激烈”二字都是入声,因为是两个入声连在一起,如都读入声,一是有些拗口,且在听觉上也不好听,所以可以把“激”读成现在的阳平,“烈”字现在为去声,读起来与入声区别不大,为表现悲壮情感,也可加重读些。
下面两个长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读的时候可以加快语速并配合从较弱推向渐强的发声技巧,以和后面的“莫等闲”在时间紧迫感上相贯通,将上片的声情表现推向一个小高潮。其中的“十”和“八”二字,因对表现情感不是太重要,所以可读现在的平声,而如读成入声反显得做作了。“月”字现在是去声,效果与入声相近。
读到“莫等闲”时可再拉开些,也可以不换气接下去读“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是为了与前面的在时间的紧迫感上相连贯。而“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以渐慢减弱些,以表示很遗憾的情感。其中”白”字按古诗词读音为入声bo,现在听来有些别扭,似乎太学究化了,读现在阳平bai为好;“切”字现在读去声与入声差别不大。
下片换头处的四个短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可以一气呵成,为表现出“何时”的愤问情感。
其中的“雪”字,如读现在的上声也可以,在情感上稍显软了些,还是读入声好;“灭”字现在是去声,所以可以照读,还可以在最后加上一个语气字“啊”,加重情绪上的反问感。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中间“车”可拉长且不断就接下去,“踏破”二字情感分量很重,建议以“切分音”的“强强”效果来表现,以显示“踏破”时的信心和力度。“踏”如读入声,分量嫌轻了,可读成现在的去声。“缺”字同上面“歇”字一样,如读成现在的平声,那“山”就有没被踏破的感觉,也就“缺”不成了。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要诵读出对“胡虏”和“匈奴”的仇恨感来,速度不要快,把握好顿挫,把内在的愤恨感表现出来,“笑谈渴饮”处如能带出蔑视的冷笑声更好。其中的“肉”字古读入声ru,显不出对“胡虏“的恨,可读为现在的读法去声rou,且带有一些内在韧性的咬牙切齿感。
“血”字古读入声xie,在这里为表现仇恨感,倒是可以读为现在的上声xie,更可带有一些内在的咬牙切齿感。“待从头”,可把它处理为全首诗的最高潮,以表现“从头”来的决心,“收拾旧山河”可处理成低中带韧性的强(低不等于浮),以表达出对破旧山河的惋惜、痛惜的深情,比处理成声音高、力度强要更显内在而有深度感。“朝天阙”可语调再上扬。也可以将最后三句重读一遍,第一遍“朝天阙”(去声)稍收些,到第二遍再高扬上去,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