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印 忆(2)
文/豫南杨
20190818
【作家/诗人简介】


【作家/诗人作品】

二、氏源姓始
氏源姓始,要从我们的名字说起。
我们的名字较多,或华夏、或汉族、或震旦、或桃花石、或华人、或扬人、或秦人、或汉人、或唐人、或中原人、或炎黄子孙……更多叫中华民族。
说起中华民族,就要从炎黄子孙说起。
炎黄子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产物。
人类起始的氏族公社是母系氏族制。
中国远古时期的氏族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都是母系部落的载体。
《献给神话学》说:姓氏开始是一个氏族图腾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再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这里的“名字”,就是“姓”。
这类史料,先秦文学记载较多。
先秦文学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文学,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与夏、商、周三个阶段。
历史记载的三皇五帝时代,是传说的图腾时期,有巢氏、遂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蚩尤(九黎族)是原始最有名的部落(族),这段历史漫长,全日制历史教科书把这个时期称为原始社会,其代表特征是:“公天下”、选贤举能、财产公有。
黄帝与炎帝出自同一个母系部族。炎帝为兄,以牛为图腾。黄帝是弟,以熊为图腾。图腾就是徽标,是旗帜,是区别部族的标示。
炎、黄时代标志着当时社会正在从母权时代向父权确立的转化阶段。
这个阶段,部落间积攒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炎、黄联合对抗蚩尤的九黎部落,经过“逐鹿之战”,炎、黄联盟胜利。
蚩尤战败后,炎、黄联盟破坏,经过“阪泉之战”,战败的炎帝心悦诚服,尊黄帝为部落首领。
炎、黄、蚩尤并称中华文化三祖,炎、黄是主流,其后叫炎黄子孙,黄的子孙是华夏姓氏的大宗。
夏代,奴隶社会诞生,其代表特征是:世袭制,家天下,天子为贵,财产私有。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首个奴隶制王朝,称夏朝,其族称"华夏族”。《说文解字》说:“华”即“花”,引申为“灿烂”、“ 精华”;“夏”,即“夏天”,指“雄壮英武的人”。“华夏”,就是“光辉而伟大的人”。

夏衰而商兴,商亡而周立。
《尚书》说:“华夏蛮靡,罔不率俾。”意思是说:周天子的子民为华夏族,其他的部族为外族。
周灭商后,实行裂土封疆制,将王室贵胄派到全国各地管理江山。
这些王室贵胄就是皇亲国戚,史称蓝血人。
蓝血人最高的统治者称天子。
天子下的皇亲国戚称王或侯、上大夫。
王侯管理的地区就是其食禄封地,称县或国、邑。
食禄封地的蓝血人称为该封地国君或称王、大夫,通称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天子把爵位和土地赐给诸侯,在封定的区域内建立邦国。这些封定的邦国都有名称,这些名称就是今天所说的氏。
《中华上下五千年》载:“西周初年,在消灭商朝以后,为了统治东方广阔的被征服地区,曾经大规模封同姓、异姓和古代贵族后代为诸侯,作为王室的屛藩,即‘封邦建国’。”
这种分封统治属于领主(诸侯)专治,土地和人民都属于领主的,是原始的部落武装殖民。人民没有人身自由,是各级奴隶主的种族奴隶。周天子是全国最大的奴隶主。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划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西周末期,奴隶制开始动摇,“礼崩乐坏”,地主经济逐渐替代了领主经济。
到了东周的春秋时代,诸侯国王的势力逐渐強大,各行其政,互相并呑,出现了“春秋五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局面,各诸侯国王成了实际的天子。
各诸侯国百姓都有自己的称谓,或燕人、或齐人、或楚人,有的根据自己所居住的方位自称,如住在汉水流域的人就称已为“汉人”。
进入战国时代,封建社会萌生,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兼并与反兼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局面,最后被秦所统一。
秦始皇横扫六国,让“普天之下皆为秦土,人民百姓皆为秦人”,这时候的人们称谓变成了“秦人”或“大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采用裂土封疆制,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诞生,氏更加明确了。
先秦时代,生产力落后,科学水平低下,神权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统治者把政权与神权结合起来,使迷信之风大盛。通人神之意的巫和在帝王身边当记录的史,成了当时的文化人。现存比较确定而数量较多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是当时占卜的记录,《易经》是最早占卜的古籍,《尚书》《春秋》《左传》《国语》都有姓氏显现。
姓,是共血缘关系的种族,是母系部落的名称或母系部落首领的名字,是不变统一的,没有层次区别,不是个体私有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公共的。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氏,是姓的分支,是父系部落的产物,是可变的,是多层次的,代表官职、居地、职业等。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像今天中央政府下设的“省、县、乡、村”,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母系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新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分支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个代号也是氏。
姓与氏都是血缘集团亲属组织,与外族婚配视为正常,是种族的继嗣群。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
姓氏合一,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姓的初期,亲属数目庞大,随着分支族氏数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是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很难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也不可能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氏是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族群的始祖。

古代氏源较多,主要有以国(邑、县)为氏、以谥号为氏、以官名为氏等形式。在这些背景下,一人可以有几个氏,如《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称辅果;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也可以父氏、夫氏同称。
姓氏命名的还有:乡亭名字、住地名字、先人名字、兄弟次第、职业名称、忌讳改姓、借用汉字单字、少数民族汉化融合等。
春秋战国时期以国名为氏的诸侯国有:齐、鲁、晋、宋、郑、吴、杨、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是当时天子给所受食禄待遇人地域的名称,这里氏的主人名衔称侯或王,如:赵王(侯)、杨侯、秦王,第一个受封的氏源人就是该氏的始祖。
用食邑命名的氏,就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给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食禄封地。
在这些封地里,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所衍生的姓氏最多,其中姜姓就繁衍出64个单姓和38个复姓。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
姬姓建立周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53个,演变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这些姓氏都尊称黄帝为祖先。
华夏、汉族、震旦、桃花石、华人、扬人、秦人、汉人、唐人、中原人、炎黄子孙,都不能准确地称呼所有的百姓,于是,“中华民族”一词便孕育而生。
1919年之后“中华民族”这个词被广泛认同。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全体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各民族之间紧密团结,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在这之后“中华民族”就正式成为所有中国人民的总称谓,她是56个民族共同的名字,她更是一个宏大的集合族群。
“中华民族”背后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光辉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