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经典舞蹈摆手舞
从这位土家族姑娘身上,我看到了这个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也听了不少土家族的歌声,这个能歌却不怎么善舞的姑娘,让我几乎有种已走近土家族的感觉。
这个叫秦永华的女孩儿,没有多少文化,却十分善于表达,语言朴实无华,姿态落落大方,那些数不清的土家族的故事、土家族的歌儿、土家族的历史文化的讲述和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其中的一些字里行间就源于她的介绍。我的“初入土家”的印象,很多都与她有关,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的借鉴。从这个角度说,我的初入土家族,可以说是“股份制”的产物。
在湘鄂川黔四省毗邻的丛山峻岭之中,居住着600万左右的土家族同胞,他们自称“毕兹卡”,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据说只有在湘西的永顺、龙山、古丈等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族的语言。据说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刺绣编织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食物以大米、玉米为主。据有关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汉族接近。
我十分关注关于土家族的来源,对此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也向永华姑娘进行了求教。据悉,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如“土著献身说”、“贵州乌蛮说”等。不过,比较流行的意见是:土家族源于先秦时,活动于川东、鄂西等地的巴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曾建立过一个诸侯小国-----巴国。禀君是巴人传说中的始祖。大约在战国时期,巴人开始向外地迁徙,其留居川东南、鄂西及南迁入湘西北、黔东北的巴人,则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土家族。
在秦汉时期的“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唐宋时期的“施州蛮”、“溪洲蛮”、“北江蛮”等以地域名称来泛称的古代少数民族中,都包括有巴人后裔的成分。元明清时期,史书称之为土民、土蛮、土家等。直到1956年,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