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要好诗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精选当代各种风格的好诗词。
公众号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
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361):2023年第39期】中,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者,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一二句类举实写,三四句虚接概括,“散落在荒庭”最见不尽之意。随着我国城镇化历史进程的全力推动,无数的乡村村落已永远成为了历史的记忆。有人称这样的记忆为乡愁,我以为称之为乡情肯定更准确些——这一首五绝,堪称乡情在当代诗词艺术表达中的代表之作。唯有真正具备丰厚的乡村生活,才能写出这样精彩的作品。乡村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作者选取一个真实的乡村版“望星空”,几乎所有的乡村子孙都会有这样一种相同的生活与感受。“月下数星星,循光逐夜萤。”前两句如同歌谣一样自然,表现了一幅童趣盎然而又代代如此、人人陶醉的亲切画面,勾起无数读者心中温情的记忆。这样的温情记忆太多了,其情其境应该是数不胜数,但一首绝句的篇幅却不允许展开描写。于是作者删繁就简,随口道出两句直击心灵之语:“童年多少事,散落在荒庭。”这里的“散落在荒庭”,既是作者对自己童年记忆的定格,更是对当下乡村“青壮打工去、妇孺守蓬门”生活的真实表现与担忧——言虽尽而意无穷。建议:第二句“循光逐夜萤”的“循光”似乎有些雕琢了,风格与全诗略不统一,若改为“流光逐夜萤”,如何?
“谋野醉”三字领起全篇,“共”“盟”“邀”“枕”“诉”皆见“谋”也;“云中使”“水上鸥”“夜月”“清流”“诗怀”“倾壶”既暗指诸夫子,又处处见“野醉”之迹。全诗情景交融,恣意洒脱。
“雪夜访戴”的故事众所周知,表现了东晋时期王子猷“乘兴而行”的洒脱性情。而诗词名家熊东遨的“乘闲谋野醉,未必要缘由”,与王子猷的“兴尽而返”、不见朋友相比,却是携友秋夜初访瞻园并“乐在其中”。首联起笔实写,妙在用典无痕且隐括了另外一个更具豪情之当代故事。
“乐共云中使,来盟水上鸥。”颔联之承虚中含实,已赋予瞻园之行以丰富内涵。无论是“云中之使”或是“水中之鸥”,都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潇洒之态与亲密之情。
颈联之转实中藏虚。在作者笔下的瞻园中“虚窗邀夜月,枕石梦清流”,岂非一大浪漫之事!虚窗者何?周文彰会长也。枕石者何?周达、高昌副会长也。笔者有幸,亦曾“邀夜月”其时、“梦清流”其间,也禁不住浮一大白也。
“老去诗怀在,倾壶诉与秋。”与苏东坡当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不到四十岁相比,作者而今已年过七十,确实已然“老去”。但作者此时此刻之“诗怀”,却是“倾壶诉与秋”。据笔者所知,作者当时直言呼酒,属于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其活力四射之艺术激情,表现了作者一种青春年少之精神状态。
一二联状雾,如临其境,三联“轻飞一道鹭,划破万重埃”的流水对在张力中振起,尾联“红阳”二字教人眼前一亮,精神亦为之一振,最见境界。
三四句“浪尖采撷千堆雪,穿作珠帘挂小楼。”充满灵性的联想,出人意表,尽得诗趣。
登临怀古之作,“蒲州”“名楼”“司马”“铁牛”“西厢”皆紧扣旧时蒲州情景人事写来,左右逢源,一气灌注。尾联“沧桑难改江河水,依旧浮舟亦覆舟。”拔高诗境,发废替兴亡之慨。
“国”与“魔”“卿”与“道”对举;“相投”与“可泣”“情侣”与“传奇”对举,意外的宽对及错综翻叠的手段,像是任意挥洒,杨老师似乎可以将任何事物拈双成对,故而他的诗总能跃出崭新的气息。

本诗题曰《鼓山》,但全诗着重描写的却是“鼓声”。
“山深水自鸣,云白绕溪清。”诗家入笔,以“山深水自鸣”为起,表现此山“鼓声”之雄壮;复以“云白绕溪清”为承,表现此山“鼓声”之飘渺——只两句,便写出了“鼓山”与生俱来的不同寻常。
第三句句转而意未转,依然描写“鼓山”的“舞凤腾龙”之势,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第四句可谓顺势而合,抖出全诗的最精彩之处:“高低叠鼓声。”一只非常特殊的鼓声合奏曲水到渠成地轰然而出——既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鼓山”,可以从此留名矣。
咏物诗好写,但咏镜诗却不好写。问题在于大家日常使用、熟悉非常的一面镜子,如何才能在作者笔下被写出其风格独具的“这一个”。
“公平一颗心,处事最单纯。”全诗首联以拟人修辞入笔而起,表现镜子“公平”而“单纯”之特点。“尤鄙含糊语,堪称明白人。”颔联承接其义,表现镜子“鄙含糊”而“称明白”之特性。
颈联“寡言能识美,露丑不留痕”,其实还是接续表达颔联之意,难以称转。至于尾联之“虽恼鱼龙杂,是非还得分”两句,企望代作者表达一种“是非分明”之意,似乎并无“这一个”形象所应有之特殊之处。
这首五律在语言上尚有继续推敲之必要,在意象上却有似是而非之稍欠,在布局上似有起承转合之杂混。比如“尤鄙含糊语”一句,若略改为“尤鄙含糊影”是否更能切题——以上个见,仅做参考。不妥之处,尚请见谅。
前二对起,诗味甚足,转句憾平,赖结句衬之。
颔联想象奇特,用词新警。
前三皆稳,结句亦有感慨,稍缺韵致。
有趣,且诗外有事在。

鼓音传“古今”,闻“海内”,昭示着文化的生命力。也正因如此,整首气势昂扬,夸张得法。
“十里青红站不齐”,动态的画面感,十分有趣。闲适安逸中隐有生机。
所有的田园都是精神家园,这一烹一嚼的小胡豆,便是超脱一般象征意义的灵魂所在,有一点调皮,有一点新鲜,有一点跳脱,又颇具深味。
只因“不管”,所以“独上”,一点斜阳看到无,历一日之悲欢,发人生之深慨。这个时候是安静的,也是深沉的。
访旧忆旧,风物宛然。当时的“有待”“相期”,满满都是回忆,到底“他乡即故乡”,尤其相呼相赠“尽倾筐”,温情感人。
高海生(归樵) 山西蒲县人。中华诗词学会、山西诗词学会会员,晋社副社长,《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编审,出版诗集《归樵吟》。

王国钦 笔名好雨,网名溱洧泱泱、好雨当春,号知时斋主人。中华诗词学会第二、三、四届常务理事暨“科创诗词工委”副主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嵩岳诗社创始社长。著有《知时斋丛稿·守望者说》《知时斋丛稿·歌吟之旅》《知时斋说诗》《知时斋诗赋》等。

王海亮 河北人,网名海天一。子曰诗社、封龙诗社、半亩塘诗社成员,《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曾获2015年《诗刊》年度青年诗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