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溯源中秋节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题记:多年来,我对中华民族的各种节日的设立形成与它们的历史源渊及传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想一探究竞。今趁中秋节之际,编纂此文,分享与众,不吝大家批评指正。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二00八年中秋节被立为国家法定节日。
中秋节是农历八日十五,因为一年分四季,每季又由孟、仲、季三部分组成,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中秋也被称为仲秋。
中秋节历史悠久,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在历史岁月中慢慢积淀而成的。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代的礼仪中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这是中秋节最早的雏形。古人在秋分时拜月,发现这时月亮还未达圆满,故而推到了十五,月满团圆过中秋逐步确定了。
中秋节也被称作月夕、八月节,是因为八月份的满月在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天气环境下,更圆更明亮。古诗有云:月到中秋分外圆诠释了这一自然现象。中秋节还被称为团圆节,因为在有着如玉盘般朗月的夜晚,人们希望与家人团聚的感情越发浓烈,而那些飘泊异乡的游子思乡之情愈发迫切。
历代诗人都有这种情感的抒发。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以月为喻,抒思乡之情。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借中秋之月,抒怀念亲人之情,文采意境均属宋词上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古往今来,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不知勾起了多少人脸上挂满了相思的泪水。四十多年前,我调好生中学任职,老教师卢令箴先生亲书《水调歌头》赠我,倍感情深,我一直保存至今,时常复读背诵,词中诗句也多次在文稿中引用。
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诸,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可见,当时的帝王亦有临江赏月的雅兴。
赏月之风盛行于唐代宫庭。《开元遗事》记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太液池在大明宫的中心,现存遗址就有1.6公顷。池中有蓬莱山,池西岸有沿池回廊。中秋之夜,池中一轮明月,波光荡漾,清光照人,这时沿着回廊,一边散步,一边赏月,犹如登上了广寒宫。当年唐明皇携着杨贵妃在太液池赏月,游兴未尽,还命人造百尺台以备来年再望月。
《聊斋志异,崂山道士》中也有一个奇异的赏月故事:道人剪纸作月,月明照室,光鉴毫芒;呼唤月中嫦娥下来起舞作歌;三人移席月中饮酒取乐,那壶酒七八个徒弟怎么喝也喝不干,其醉也乐。
中秋节既是最有人情味的节日,又是一个诗意盎然的节日。面对天上的皓月,古人的想像力是那样的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李白有诗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也写到: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这首词想象丰富,夸张浪漫,情深意长歌颂了柳直荀、杨开慧两位革命先驱英烈,读后震撼人心,意韵无比。
至北宋时,赏月之风更为普遍。中秋这天,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所有酒楼都要重装门面。中秋之夜,歌楼酒肆,市井坊间,到处都是赏月消夜的人群,商家扎影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夜市热闹非凡,一年中很少见。中秋之夜不仅是富贵人家的好时光,寻常百姓也尽其所能欢乐,解衣市酒,不肯虚度。
赏月活动至明清两朝仍盛行不衰。北京的赏月,景象特别。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陈瓜果于庭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京城的赏月,以家为主,少了些商业味,多了层合家团聚的热闹。
中秋除了赏月,还有拜月之俗。《新编醉翁谈录》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入皓月…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从古至今,人们为什么钟情于月夜,对赏月一往情深,月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其乐无穷?慢慢领悟到,十五的月亮皎洁如玉盘,月光柔和温馨,月宫安祥静谧,空中楼阁,依稀显现,令人神往。中秋的月亮,金黄滚圆,寓意着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完美无缺。这不正是人类需要的环境,理想的社会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曾是多少人追求的心境,并以此为座右铭。
然而,理想总归不等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生灵涂炭,战火连绵,世界并不安宁。由于人性的弱点与贪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造就了贪腐遍及各处,贪官污吏遍地存在,污染着人类的生存环境,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何时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大同,是人类追求的最高自由价值。

中秋吃月饼
关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很多,人们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远古时天上有十日,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后来英雄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不得有误。
后羿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拜访王母娘娘求得一包常生不老药。后羿将药交给嫦娥保存在百宝箱。三天后,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他的弟子逢蒙趁机持剑闯入内宅,逼嫦娥交药。嫦娥不从,转身打开百宝箱,一口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户,向天飞去,一直飞到月宫。
后羿回家知道后,悲痛欲绝。于是每年在嫦娥升天的八月十五,他都会准备好水果蜜食和嫦娥喜欢吃的小饼,(这种小饼就是后来所说的月饼),摆在庭院当中,然后遙望明月,盼着娇妻回来团聚。从此,中秋节拜月吃月饼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唐朝,有这样的传说,高祖李渊为征讨北方突厥,派大将李靖率部出征。李靖打败突厥,于八月十五班师回朝,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通宵狂欢。当时有个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高祖大喜,接过饼,指着天空的明月吟诗曰:″应将胡饼邀蟾蜍″然后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月饼。还有一传说:有一年中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太液池赏月吃月饼,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遙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说,那就叫月饼吧?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传开了。
吃月饼的习俗虽然出现在唐代,但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梦粱录》书中的记载。据此推论,吃月饼的习俗很可能在北宋以后才普遍出现。
还有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有关,元朝末年,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与民族歧视,各地纷纷酝酿起义。公元1535年,张士诚在江苏高邮起义,为秘密联络众人,他在月饼中夹着起义通知告知各路人马。后来此事被演绎为朱元璋采用军师刘伯温的妙计,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事"的纸条藏入月饼,派人纷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起义成功后,朱元璋将当年用以传信的月饼赏赐群臣,上行下孝,此后民间也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的馈赠佳品。
吃月饼的习俗到今日,使月饼的制作更为精美,且品种繁多。就口味而言,有甜、咸、辣、麻味;从馅料分:有五仁、豆沙、冰糖、芝蔴、火腿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 、老寿星月饼等。就产地而言,全国月饼可分京、津、广 、苏 、潮五大类。花色近似,但风味迥然不同。品牌月饼有: 云南的"滇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上海的"沪式月饼”,哈尔滨的″老鼎丰牌"月饼,杨州的"黑麻月饼",绍兴的"干菜月饼",济南的"葡萄软馅″月饼和"水晶豆蓉"月饼都是著名品牌,风味特点各有千秋。
另外,中秋的民俗活动还有"送瓜求子″,"玩兔儿爷"等传统。还有《山海经》中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待后叙写。
民间风俗,是民众所创,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是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和禁忌的总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形成了干姿百态的民风民俗,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民风民俗折射出民族的精神与性格,是华夏子孙沟通感情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道德准绳,民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身为华夏儿女的中国人不可不知!
癸卯仲秋于泉城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