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兆祥先生简介
董兆祥,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曾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机关党委副书记、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秘书长。
2012年退休后,曾任中国城市品牌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时代书画报社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曾获首届华人经典书法艺术大展金奖、中华儿女杂志创刊30周年书画艺术展特等奖。相关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华儿女》等中央媒体播出或发表。著有《董兆祥书法集》(一、二册)。
董兆祥先生自幼临帖习书,勤学苦练。善楷篆,兼行隶,工榜书。其书法作品传统深厚、个性鲜明、不随时俗。其楷书作品,法度严谨,结体缜密,用笔精到,干净利索,气势开张,笔法精妙,温润秀雅,内含刚柔,格调高古。多年来,刻苦钻研,潜心耕耘,收获颇丰。代表作品有《金刚经》《孝经》《心经》等。其榜书作品,自成一体、风格独特、大起大落,书艺傲然,雄浑凝重、笔力遒劲,气势恢宏, 磅礴大气、刚柔相济、神采飘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作品多见于各地寺庙、道观、祠堂匾额和公司、景观名称等。
多年来,董兆祥手书蓝纸金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2700余副,并创作了宝塔式、佛字式、八卦式等心经样式。还创作并书写了慈悲喜舍、清静无为、感恩等一系列榜书作品。
董兆祥创作的长32米宽1.5米的书法作品《孝经》以35万元人民币拍出,拍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支持引导中小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相关项目。这部《孝经》规模宏大,立意新颖,被业界誉为“天下第一孝经”。
2014年,由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董兆祥书法集》(一、二册)公开发行。第一册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第二册为《孝经》。两本书法集在国内首次采用蓝色宣纸烫金工艺印刷,并经过手工装裱、精心制作而成。书法艺术与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庄严质朴,经典精致,被业界誉为集收藏、鉴赏、学习为一体的文化瑰宝;被读者誉为可以修心养性、存心炼性、明心见性和提高人生境界的精彩读物。《董兆祥书法集》主要包括儒、释、道三教九部经典,余册将陆续出版。
2013年至2015年,应辽宁省九鼎龙泉寺约请,创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楷书长卷(95米×1.8米),并镌刻、贴金发布在该寺高27米、长33米的金刚墙上。结体端庄,颇具大家气象,深受社会各界青睐和好评。
2016年,参与组织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艺术大展”,并以楷书创作了大型长幅作品《长征组歌》,得到同行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2018年5月,联袂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跃春、中华儿女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贾新光先生,共同举办《情寄家书·梦回故园·传承经典——“春光祥和”王跃春、贾新光、董兆祥“京华三杰”书画展》,取得成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重视。
多年来,董兆祥以“小草学步、瀚海泛舟”为题,勤奋有加、精心钻研,收获颇丰。一方面,力求从虞世南、柳公权和赵孟頫等书法大家中感悟真谛,锤炼自己的书体。他书写的《王安石赋》、《川沙中学赋》和《郑拾风赋》长卷,已被王安石博物馆等相关单位收藏。另一方面,他师承先贤,师法自然,学习并反复临摹《中国画经典荟萃》(三十五副)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在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就,其中部分作品将于近期陆续面世。
董兆祥先生是一位善于将诗书画集于一体的学者型书画家。这里,举几例,可见其人其事。他曾就永字八法填《采桑子》词一首,曰:“洋洋瀚海何为准,八法规章,规矩圆方,韵律千秋案上忙。学书遵从根基法,晨也匆忙,夕也匆忙,心地悠悠飘墨香。”
关于楷书,也曾有过精道的认知。他在2018年5月填的《临江仙·楷书》中说:“法书分别千般类,根基定是楷书,意涵虽有难安舒,点勾横撇捺,法度不分疏。学书当若山君静,心平神定雄据。中华书法事关乎,国强文盛,文化大萱苏。”几乎对每一种书体,都以诗或词的形式,做过深入的认知和概括。
今年以来,他三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对其中每一副名画,都附有一首精心创作的诗或词。譬如《五牛图》,他在《七绝·读五牛图感怀》中说:“晋公妙手五牛优,点染勾皴意劲遒;笔落雄尊持逸彩,耕耘便是写春秋。”又譬如,他在临写《韩熙载夜宴图》时,深为韩熙载隐遁之举和顾闳中画艺所感触,填写的《临江仙·再临夜宴图》,直道其画的意蕴或奥秘。他说:“冷君寒彻臣忠节,无门报国谋身。醉梦声色舞伎恂。暗查豪夜宴,独有乐传神。莫评熙载非和是,流芳长卷秋红。分移全景铸单宫。创宗开派,名世顾闳中。”再譬如,在临写《千里江山图》时,以《花发沁园春·临千里江山图有感》为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和作者的礼敬之意及其临习学习的意义。他在该词中说:“壮美江山,气雄千万,峰连湖海园林。高峰入云,壁立壑舟,溪浒树木莹深。群山环抱,向着那、领袖中心。动目处、山水涟漪,婉然天筑心琴。放笔勾皴点染,墨妆重清淡,无不精深。峰峦叠嶂,碧波荡漾,氤氲袅袅愔愔。方家书画,外化形、神气存心。紧要处、神统情形,古香方可通今。”
(根据报刊资料摘要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