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连载——酒坊趣事
一:滏阳河上的渔火
我学徒的时候,有一位师傅叫明登服,是土生土长的衡水人,他的家就住在河西街路北面的一个胡同里。与衡水老白干酒厂的前身,十八个酒坊之一的日盛酒坊,是一墙之隔的邻居。
当时,明师博已经50多岁了,待人诚实,为人厚道,尤其喜欢我们几个徒弟。隔三岔五,就会叫上志杰、兰喜、泽更俺们几个去他家里吃饭解馋。不仅提前让师母包好了饺子,还一定要弄上几个小菜,让我们吃饱喝足。
明师傅虽然嗜酒,但从未见老人喝醉过,只是酒后显得异常亢奋。见我们几个徒弟放下碗筷之后,便会大声冲着师母喊道:“快!快把桌子收拾了,给孩子们沏上茶水!”
然后,他就会脱鞋上炕,盘腿坐在炕头上,一边往烟袋锅里装土烟,一边笑眯眯的讲述自己年少时的经历,而大多讲的还是滏阳河与老石桥有关的一些陈年旧事。
讲到高兴处,经常是眉飞色舞。
他说:从前滏阳河过往的货船很多,既有小渔船,也有载货的百吨大船。片片白帆就如同朵朵白云,小鸟在船头翔集,悠扬的渔歌夹杂着小贩的吆喝声在空中回荡。
那些货船有的是从上游邯郸等地驶来,船上载满了陶瓷、煤炭、缸瓦、山货。有的则从下游天津驶来,载满了布匹、绸缎、煤油,百货。每当货船靠岸,码头上便会立刻活跃起来,搬运工人们早已是摩拳擦掌,他们用强壮的臂膀,把一个个麻袋扛在肩上,或是两个人抬一件重物,喊着号子,由河坡缓缓而上。货物在码头上稍事停留之后,紧接着便被运往各个商号。
那时,仅阜丰街一带就有专营缸瓦、陶瓷,煤炭的商号十五家之多。像德诚碗店,泰和缸瓦店,这些大商号都设有一个后门直通码头。
一到了夜晚,老石桥上灯火通明,各种小吃摊点,沿着两侧桥栏摆得满满当当,什么煎饼,馃子,老豆腐,馄饨,煎包,饼卷肉,那是应有尽有。
比较有名的老字号如“二磨”的杂面;“怀林”的包子;“魏大王八”的扁食;“李三振”的羊头、羊肚、羊杂碎;“香利”的白茬卤煮鸡;“北田”的熏免,巨鹿的王家香肠。还有集贤街的压杠馒头也很有名气,像李勤修、李玉魁、杨乔年、张庆彬四家的馒头、就经常用船运往天津。
著名的十八酒坊大多都分布在河西街,德源涌在桥西路南,天丰酒坊在西隆庆路南,与恒兴酒坊对门,此外还有阜丰街的成兴号,北街的义兴隆。
傍晚时分,除了逛街的市民,码头上的搬运工人,南来北往的商人,还有众多泊船靠岸的纤夫和船工,都会纷纷涌向滏阳河两岸的繁华街头。
滏阳河上南来北往的商船,每当行驶到老石桥附近,桥上的美味就会吸引着船工们泊船上岸,在夜市上品尝小吃。然后心满意足地回船休息。有的客商在附近的酒坊豪饮,一旦来了兴致,就会结伴去河边的书馆听书,到附近的戏楼看戏,有些富商,还会去有陪侍的茶楼品茶,甚至去集贤胡同的青楼过夜。
小吃夜市一直持续到深夜。如果是个月圆之夜,明亮的月光映照在河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泊船上间或传来阵阵悠扬的笛声,伴着老石桥上的叫卖声,人们便会陶醉在一幅浓郁的夜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