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兵 之 变
作者:朱双顶
古代出兵打仗,强调的是布阵用兵,于是就有了各种兵法的盛行,像《军志》《六韬三略》《司马兵法》《吴子兵法》《孙子兵法》等等。而学习兵法的人更是举不胜举了,名将的背后大多师出有名,像孙子出于鬼谷子、吴起师从曾子、张良得益于黄公石等等。活学活用兵法之人,便成了一代名将,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兵法,像司马穰苴、吴起、孙武均是也。兵法也因此而成了后人用兵打仗的宝典,但活用致通者还是甚少,主要是难在对兵法一定之律的变通把握上,不是人人可为,于是就有了高低之分,见阵就有了输赢之别。
孙子说:“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兵法的使用也是如此,关键就在于以变促活上,落实到实战中,就是要因敌而用,因时而变,因势而为,因地制术,这才有活学活用、立杆见影的功效,才有学之为表、用之为本的高地,才有预敌于先、赢敌于战的胜招。
因敌而用。《孙子兵法》说是“将孰有能”,强调的是战前先要摸清对方的率军将领情况,知悉其率军之长短,这样才能预知对手可能使用的战略战术,做到料敌于先,而采取相应的战法。战国时,庞涓与孙膑同师从鬼谷子,但庞涓深知自己不如孙子在兵法使用上的通变,技不如他。所以,庞涓得之孙膑出山后,就诱骗孙膑来到了他所在的魏国,千方百计地使阴招陷害,巧设污陷将孙膑处以膑刑与黥刑,砍去双脚,投入大牢,试图以此困住他。但最终孙膑还是通过装疯卖傻,在他人帮助下逃到了齐国。当庞涓率军攻打赵国时,齐国应赵王求救,派出田忌率齐军救援,孙膑作为随军军师,却藏于车中同行而不让庞涓得知。田忌根据孙膑的围魏救赵、减灶计,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取胜,最终既救了赵国,又诱使庞涓轻进而将其射杀于大树之下。庞涓至死才明白自己是上了孙膑的当,临死发出最后的感叹:“这一仗果然成就了孙膑那小子的名声!”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赵括与白起两人身上。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小就熟读兵法,深谙用兵之道,在平时,他与父亲在家推演兵法时,总是赢得父亲。但是他的父亲却认为他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所以临终前留下遗嘱,不让他带兵打仗。可他就是认为自己熟读兵法了不得,在赵国无人可超过他,当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他去替代廉颇率军与秦军作战时,他是欣喜若狂。但他也深知自己不如秦国的白起名将,很是害怕自己的对手就是白起。秦军也对症下药投其所好,将白起隐藏于军中,对外只是说被调回国内。狂妄自大的赵括,一赶到长平,立即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部署和战法,撤换了军官,与秦军直接开战。这时白起立刻打出自己的招牌,让赵括惊慌不已。他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白起略施小计就把赵军团团围住至四十六天。赵括孤军无援又内无粮草,只好拼命组织突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好自己率军决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只好全部投降,四十余万赵军最后全部被坑杀,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因时而变。《孙子兵法》上说是“天地孰得”,强调的是作战时机问题,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避,做到预时于立,不打无准备之战。楚汉相争之时,曾发生两次背水一战,一胜一败,就是因为所发生作战时的时机不同而致。韩信北上攻赵时,与赵军陈馀在井陉口发生了大战。韩信是远道而来,手上只有三两万新兵,而陈馀以逸待劳,坐拥有利地形和二十余万的精兵。结果韩信迫不得已采用背水一战,置新兵于死地而逃无可逃,唯有拼死一战才能求生,从而大败陈馀而俘获赵君,斩杀陈馀。韩信的时,贵在自己创造,虽是置新兵于死地,却是精心策划有预谋设计而为,这才有了为战而求生之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而刘邦与项羽,在濉水之边也发生了背水一战。当时,刘邦趁项羽东伐齐国后方空虚之机,率领各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攻占了楚都彭城,正在大肆吃喝玩乐之时,没想到项羽率三万精兵连夜马不停蹄地返回,打了个刘邦措手不及,将汉军逼往濉水边。势不可挡的楚军,被都城所侵占的复仇之情所激,势与猛虎,所挡者死。落荒而逃的汉军,被濉水所阻,既无决战之志,只有仓慌逃命之心,所以不管不顾地跳入濉水之中,结果竟有十多万人被淹死,连濉水也被阻断。只剩几十人的刘邦,趁乱才得以逃命。此时的刘邦之败,也是败在时机之上,刘邦一方是贪图享乐而毫无准备,是被动挨打落荒而逃,毫无背水一战之实;项羽一方是带着复仇之激而兵出奇袭,是乘势而为势如破竹,利用濉水之阻而大败汉军。时机在这里,与井陉口的背水一战,是完全倒了个反,时机成了战法运用取得胜负的关键。
因势而为。《孙子兵法》上说是“善战者,求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强调的是对作战趋势的把握,研判好战争发展的态势,做到顺势而为,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韩信在取得井陉口对赵作战的大捷后,势头如日冲天,正准备挟胜利之威北上伐燕,就在这时,有人向他献策。被争取过来的陈馀手下将领李左手对韩信说:“您不到一个早上就击败了赵国的二十余万人,是威振天下、名扬四海,可您的军队长途奔战,已是疲惫不堪了。所以不如停战休兵,好好稳定一下赵国,安抚赵国的黎民百姓以赢得民心,他们就会送酒送肉来慰劳将士。经过一段休整之后,再向北摆开架势,作出要进攻燕国之姿,然后派人拿着您的信件去游说燕国,那时燕国不敢不服,就会归顺过来。”韩信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燕国很快就投降了,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效。
等到后来,韩信要攻打齐国时,却已听说刘邦派郦食其去劝降齐国了。为此,韩信准备停止前进。这时辩士蒯通对韩信说:“您受汉王之命攻打齐国,汉王并没命您停止进兵,您怎么能让一个小说客去轻而易举地说动齐王,而收下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呢?您率领着几万人马,苦战了一年多才不过拿下赵国的五十几座城池,难道当了几年的大将,功劳反不如一介卑贱的书生吗?”韩信听从他的建议,就挥军渡过黄河,趁郦食其说降齐国毫无准备之机,一举拿下齐国,而无知的郦食其却无意之中成了韩信的怨屈“死间”,被齐王活烹。韩信的降燕攻齐大获成功,就是他善纳别人的建议,是因势而为之杰作,有着把握大势的魄力。
因地制术,《孙子兵法》上说是“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强调的是作战区域的选择问题,应根据战争的需求进行合理部署,做到能战能守,将战地控制在己方的手中。秦穆公时,以自己的雄才大略之为,广纳天下英才为己用,从而达到了称霸西戎的目的。他不甘心只局限于西戎,将眼光又投向了东方,有了向东蚕食之举意图。恰在这时,远隔晋国的郑国,有人要出卖,秦穆公就打起了侵占郑国的主意,不顾大臣百里奚和蹇叔的劝阻,硬是派孟明视等人率军,不远千里奔袭郑国。结果被郑国商人以献牛慰问所阻,孟明视以为偷袭泄露,就撤军返回,结果在崤山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这是选择的作战之地不宜,途经好几个国、数千里去偷袭他国,怎能取得成功呢?
到了秦王赢政时期,一改过去的蚕食为吞并,高举屠刀砍向东方六国。但在采取何种战略战术上,有了举棋不定的难处。最后在李斯等人的建议下,他吸取先祖秦穆公“远攻近交”的教训,而反向采取了“远交近攻”之策,实施“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是由韩及赵,由赵及燕、魏、楚,最后拿下齐国,是由近及远打一国占一国而得一国,最终吞并六国而一统华夏。因地制术,就成了秦并六国之要。
综上所述,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兵家计谋的的经验总结,被孙子说为“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就是说,熟知用兵之法的人,他的行动是准确果断的,他的举措是随机应变而无穷的。所以,今人重读兵法,贵在活学活用,重在通变机动,以提高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而建功立业。
2023.5.28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