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222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解读诗人的雅称第一辑
唐代诗人王勃雅称诗杰
文/韩积蕊(山东)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俱有不世之才,所以四人合成“初唐四杰"。王勃年少成名,且为四杰之首。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昂。其诗作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被后人尊称“诗杰”。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鄙世傲物,蔑视尘俗。
唐朝诗坛,明星璀璨。诗人的雅称丰富多彩。李白尊称诗仙;杜甫尊称诗圣;白居易尊称诗魔;李贺尊称诗鬼;刘禹锡尊称诗豪;王勃尊称诗杰;王维尊称诗佛;贺知章尊称诗狂;陈子昂尊称诗骨;孟郊尊称诗囚;贾岛尊称诗奴,孟浩然尊称诗隐;王昌龄尊称“诗天子”还有“七绝圣手”的雅称等。源于何因何故?笔者撰文陆续解读。今天推出《唐代诗人王勃雅称诗杰》请大家分享。
一、生平简介及代表作简析
唐代诗人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朝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叔祖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诗人王绩。可谓是名门之后。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王勃生长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载,六岁时便能撰文吟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文笔流畅,被誉为"神童"。九岁时,读《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他平时留心医药,博览医药方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一日,王勃得知京兆有一位德高望众、学验俱丰的医家曹元,心驰神往。龙朔元年(661年),12岁的王勃便负笈去长安,拜曹元为师,先后学习了《周易章句》《黄帝內经》《难经》等医学经典,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十六岁时,王勃通过科举考试,被任命为朝散郎职位,就是应幽素科试及第,为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成为最年少的朝廷命官。二十六岁作出不朽名篇《滕王阁序》。
王勃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据文献介绍,王勃才华横溢,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然跃起书写,不改一字,因而时人称其为腹稿。他擅长五律、五绝和骈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可谓是气象阔达,志趣高远。四海之内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

《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句化用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庾[yǔ]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意思是: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滕王阁序》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滕王阁上的挥毫篇章,成为王勃潇洒绝伦的天才形象的完美诠释。
二、为什么王勃被推为“初唐四杰”之首呢?
唐乾封元年(666年),(乾封:唐高宗李治的年号)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16岁时考中了唐高宗专门针对贫寒子弟设立的幽素科科举考试,被授予朝散郎职位,成为最年少的朝廷命官。未及成年,便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随即向朝廷进献颂文。于是拿出纸笔一一邀请在座的文人撰写,无人敢当,到了王勃面前,他爽快的应允,没有推辞。王勃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二、王勃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王勃少年得志,步入仕途后经历了两次打击。
1、祸起斗鸡赋。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掌修国史的文官),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2、因祸被贬。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四、王勃英年早逝是初唐诗坛一大损失。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完成《滕王阁序》后第二年的秋天,27岁的王勃打点行装,乘船渡海去交趾,探望多年未见的父亲。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享年27岁。才长命短,令人扼腕叹息。
结语:纵观王勃一生,人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为人处世禁忌恃才自傲,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人心叵测,不经意间招惹灾祸。撰写文章切忌仅凭主观臆想,肆意妄为,卖弄文采惹祸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五、【轶事典故】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古代的军事首长)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六、【附录】《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王福峙谪交趾之后。26岁的王勃前往省亲,过南昌而作。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オ,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执简写作,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曲辞别,帅赠千金,即举帆去。
在王勃去世的这一年冬天,长安城里的人们都在传颂着他所作的那篇《滕王阁序》。有一天,唐高宗李治也读到了这篇序文,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时,不禁拍案而起,惊叹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